法屬玻里尼西亞獨木舟協會主席凱達布(中)
目前,組織這次活動的法屬玻里尼西亞獨木舟協會有關人員及船員家屬一行8人,提前到達福州,準備迎接4個月沒見到的親人。他們包括協會主席凱達布(Keitapn)、外聯莫埃泰(Moetai)、會計朱蒂特(Judith)、榮譽主席特魯波(Teraupoo)、考古學家瑪麗瑪麗(Marimari),以及船員家屬拿帕和翻譯王辛等。其中,王辛是中國上海人,嫁到法屬玻里尼西亞,丈夫易立亞是這次活動的發起人,也是船員之一,其婆婆是瑪麗瑪麗。昨日,本報記者採訪了船員家屬及獨木舟協會主席等人。
尋根之行是怎麼形成的?
記者:是誰先提出尋根之行的,怎麼會想到要駕獨木舟尋根?
瑪麗:是我兒子易立亞提出來的,當時,他只是個高中生,製作了一艘仿古船參加比賽,說要仿5000多年前的古人從中國漂流到法屬玻里尼西亞大溪地。因創意獨特,他獲得了二等獎。
記者:何時開始籌劃這次旅行?
凱達布:去年9月,為了這次尋根,我們還專門成立獨木舟協會。接著開始籌款、拉贊助、造船。一聽到要去尋根問源,大家都很積極,會員很快發展到50多人。還有很多人捐款贊助此次活動。截至昨日捐款已達200萬元。
航行遇到什麼風險?
記者:在船上,他們怎麼生活?
莫埃泰:條件非常艱苦,船上只有約3平方米的船艙,大夥只能輪流進艙躺一會兒。食物及淡水按天計算,必須嚴格控制。船員大多習慣在海上生活,習慣吃生魚。只要捕到魚就不愁餓肚子,吃不了的鮮魚就曬乾儲藏起來。
記者:在海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危險?
莫埃泰:在菲律賓海域遇到過兩次颱風,所幸都與颱風擦肩而過,有驚無險。
記者:你們與船員怎麼聯繫?
莫埃泰:我們有衛星電話,每天通話兩次,船長必須報告所處的位置,船員的身體以及供給狀況。
航行結束後怎麼回去?
記者:你們對這次航行有什麼樣的預期目的?
莫埃泰:首先,以古人的方式從大溪地漂流到中國,追尋古人遷移的足跡,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件。其次,他們這艘船是根據1820年圖紙仿建,之後他們會將此船帶回大溪地建一座帆船學校,藉此喚起人民對航行事業的熱愛。
記者:福建是你們的終站點嗎,你們怎麼回去?
凱達布:我們的終站點是上海,但由於風向及洋流,目前無法漂流到上海,只能從陸路到上海去。經過四個月的漂流,目前船員也很累了,無法再駕船回家,我們將尋找中國船員將船漂回去,或者直接運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