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深圳市內的一座博物館中,存放著一件特殊的古代獨木舟。獨木舟的質地極為名貴,居然是一種被稱為「帝王木」的木材,更值得人們驚嘆的,是古人對獨木舟的製作方式。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古人會用怎樣特殊的方式製作獨木舟?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大鵬所城,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鵬城社區,全稱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是明朝與清朝兩代王朝重要的海防軍事要塞。大鵬所城建於明代洪武27年,距今約有600多年的歷史,整座城池平面呈梯形布局,佔地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左右。全城共分東、西、南、北四個城池,每座城門上都建有一座敵樓,專門負責對海疆的預警。
大鵬所城扼守於海疆沿線,是抵禦外來侵略者最重要的防線之一,自明初建城以來,大鵬所城一直擔負著深港地區的海防安全,並且數次抵禦葡萄牙、倭寇、英殖民者的侵略,是捍衛國土完整的海防堡壘,素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美譽。至2001年6月25日,大鵬所城被有關部門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成了當地著名的旅遊景區。
正是在這座古老的城池之中,存在著一個小而精緻的博物館,名字叫做獨木舟博物館。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遊覽大鵬所城時,往往都會慕名來到獨木舟博物館,參觀其中所陳列的展品。值得一提的是,獨木舟博物館雖小,卻仍然「五臟俱全」,除了各種明清兩代的海防文物以及精美瓷器外,還有一件獨特的鎮館之寶——獨木舟。
獨木舟也能成為鎮館之寶?想必不少讀者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沒錯,獨木舟的確可以成為鎮館之寶,其中主要原因還是源於獨木舟特殊的材質。博物館中所存放的獨木舟,長度為11.6米,寬度為1.1米,高度近0.78米,年代為戰國時期,整體質地為陰沉木金絲楠。
眾所周知,金絲楠木是我國歷代公認的名貴木材,在歷史上被稱為是「帝王木」。古代皇家宮殿、少數寺廟的建築和家具,大多都會採用金絲楠木製造,甚至連帝王的棺槨也不例外。陰沉木金絲楠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陰沉木是由於地球變遷,導致森林樹木被埋於地下,在高壓、缺氧、弱酸以及微生物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細膩光滑且緻密耐腐的碳化木,屬於一種珍貴的木材。綜上來看,既然陰沉木與金絲楠木都是「物以稀為貴」,陰沉木金絲楠的價值更是無可估量。
我們可以推斷,博物館中存放的陰沉木金絲楠獨木舟,很可能是古人用金絲楠木製成獨木舟後,埋於地下千百年,出現的「變異」的結果。可是一個問題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金絲楠木雖然名貴,卻是木材中最硬的一種,非鐵器不能加工,戰國時期及以前的青銅器時代,很難對金絲楠木進行細緻的加工,古人又是如何製作出獨木舟的呢?其實仔細觀察陰沉木金絲楠獨木舟後,我們不難發現,在這座獨木舟之上,散布著許許多多的錛鑿痕跡,甚至還有很多碳化的部分存在,因此專家們推斷,古人製作金絲楠木獨木舟時,用到了「火燒法」。
古人在選取合適的金絲楠木後,會在其表面畫出獨木舟的輪廓,接著將需要留下的地方塗滿厚泥巴,再用大火燒灼,如此一來,多餘的部分就變成了焦炭,完全可以用青銅或石質的器具對其進一步加工。
獨木舟博物館中的陰沉木金絲楠獨木舟,是一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它的出現,為研究我國航運史、水上交通史、造船史等領域,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與此同時,它也真實地反映了先民的生產生活等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以及科學價值。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也十分感嘆,即使是古代的帝王,也很難有幸見到一次陰沉木金絲楠,而在和平發展的今天,它卻能被現代人隨意觀瞧,這無疑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