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簡介
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與雲南省。此外,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四個國家的部分地區也有很多人說藏語。藏語分為三大方言:衛藏藏語、安多藏語和康巴藏語。
藏文字母
藏文字母表有30個輔音字母,分8行排列,前7行4個字母、最後1行2個字母。前5行前2個字母是清音、後兩個字母是濁音,第6行全是濁音,第7行前面2個字母是濁音、後2個字母是清音,第8行前1個字母是清音、後1個字母是元音。藏文字母在做基字時,若沒有元音附標,預設為元音a。
藏語聲調
藏文本是記錄了公元7世紀的藏語語音,當時沒有聲調,當代藏語以拉薩語音為標準語音,產生了四個聲調:調值為55的高調(標為ˊ或˥˥)、調值為53的降調(標為^或˥˧)、調值為12的低調(標為`或˩˨)、調值為14的升調(標為ˇ或˩˦)。每個音節的聲調和該音節在7世紀的聲母和韻尾有嚴密的對應關係。
藏語聲母
在當代拉薩音的發音出現了有規律的變化,基字聲母為濁塞音、濁擦音和濁塞擦音的字母讀成相對應的送氣清輔音,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會改變聲母。藏語共有36個聲母,其中單聲母共有28個,復聲母共有7個。
藏語韻母
藏文有/a/、/i/、/u/、/e/、/o/五個基本元音,每個無附標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為a的音節,在字母上方加附標 ི表示元音為/i/的音節、加附標 ེ 表示元音為/e/的音節、加附標 ཻ 表示為長音/e:/的音節 、加附標 ོ 表示元音為/o/的音節、加附標 ཽ 表示為長音/o:/的音節,在字母下方加附標ུ 表示元音為/u/的音節。在字母下方同時加附標 ཱ 表示為長音。藏語共有50個韻母,其中單韻母共有13個,複韻母共有37個。
藏文寫法
藏文書寫方法如下:藏文每個音節有一個基字,確定該音節的中心輔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符號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時有一個上加字,下方有時有一到兩個下加字,前邊有時有一個前加字,表示該音節的聲母是複輔音。複輔音的連接順序依次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後邊有時有一到兩個後加字,表示該音節有一到兩個輔音韻尾。
藏文拼讀
前加字只能是ག/g/、ད/d/、བ/b/、མ/m/、འ/ɦ/,上加字只能是ཪ/r/、ལ/l/、ས/s/。
下加字只能是ྲ/r/、ྱ/j/、ྭ/w/、ླ/l/、ྲ ྭ/rw/(གྲྭ/grwa/有兩個下加字ྲ/r/和ྭ/w/)和用於音譯梵文裡送氣濁輔音的送氣符號ྷ。
後加字只可能是ཪ་/r/、ག་/g/、བ་/b/、མ་/m/、འ་/-/、ང་/ŋ/、ས་/s/、ད་/d/、ན་/n/、ལ་/l/、གས་/gs/、ངས་/ŋs/、བས་/bs/、མས་/ms/、རད་/rd/、ནད་/nd/、ལད་/ld/。後加字རད་/rd/、ནད་/nd/、ལད་/ld/在現代藏語中已經不用。འ後加字用於複合韻母,通常以འི་/i/、འུ་/u/、འོ་/o/等形式出現;其他後加字是韻尾,除མ་/m/、ན་/n/、ང་/ŋ/、མས་/m/、ངས་/ŋ/之外,其他韻尾在現代藏語中已經不發音。
藏語方言
藏語有衛藏、康巴、安多三種方言,各種方言之間差別並不大。藏語分成三大方言:衛藏方言(即拉薩話)、康巴方言(德格話、昌多話)、安多方言。只有安多方言沒有區別意義的聲調。藏族不同方言的通話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採用相同的文字系統(紀錄的是古藏語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