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新聞網呂梁訊(劉廣堯)見到杜亮則老人是在離石區吳城鎮街上村的村委會辦公室。花白的頭髮、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深深的皺紋,一身卡色套裝沾滿灰塵。老人拄著拐杖顫顫悠悠地坐在了村幹部給他搬來的椅子上,長滿老繭的雙手把草帽緊緊抱在懷裡,有些渾濁的雙眼好奇的望著記者,清了清嗓子,「走不動了,但是我還是要來,我要感謝共產黨,感謝國家,感謝新時代。」
杜亮則老人一連說了「三個感謝」,聲音雖然有些沙啞,但是滄桑的臉上難掩激動地心情。
年近七旬的杜亮則是吳城鎮街上村人,家裡有兩個兒子,老伴身體還可以。如果不是6年前的一場大病,杜亮則的晚年生活應該是安詳。2014年,老人突發腦梗,突如其來的急症嚇壞了家人,家人急忙將他送至醫院,經過一番搶救,杜亮則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腿腳不靈便,落下了後遺症。
「那次是我這輩子住院最長的時候,在醫院花費13萬。13萬呀,我這一個農民家庭,這個數簡直就是天文數字。」杜亮則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有些激動,「那個時候也可以報銷,但是那一次大病我自己花了有六七萬元,雖然減少了夠一半,但是還是承受不起。」
好幾萬的醫療費用,掏空了杜亮則的家底,對於一個普通的農民來說,這樣的花費無疑是寅吃卯糧,本就貧窮的日子更加捉襟見肘。
因為一場大病,一大家子的正常生活被打亂。雖然出院了,但是後續的醫藥費每年花費也不少。為了給杜亮則湊足醫藥費,一家人四處跑動,費心盡力,「病情反反覆覆地,噁心的沒法睡,天天做夢都是夢見自己住在醫院沒完沒了的輸液,正喘不上氣,護士又給端來三種降壓、抗血栓的藥……真不是人過的日子。」那段時間,杜亮則就覺得自己就是拖累,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
眼前的杜亮則,身體已經恢復良好,也有了點精神。「2015年年底的時候,我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可領到3000元健康扶貧補貼。前年還在第一書記的幫忙下辦理了慢性病醫保證,有一次住院吃藥花了3000多,愣是給報了2700多,我自己只花了一點點。像以前吃藥,一天要花兩塊錢,現在有了報銷,一天一塊就足夠了。」說起這些,杜亮則又顯得有些激動,「 說實話,共產黨對我的幫助真是太多了。」
今年疫情期間,街上村黨支部書記白雪兵接到了一個電話,「白書記,我是村東頭的杜亮則,我要捐款。」一聽是杜亮則,白雪兵最熟悉不過了,這些年老人住院的事情白雪兵也是一清二楚。不一會,一輛輪椅緩緩推進村委會的大門,老人坐正身體,從上衣口袋摸出了一個絨布黑袋子,把皺巴巴的100元,鄭重地交給了在村委會值班的村幹部。
本網原創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