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

2020-12-14 中聞聚焦

兒童形象在西方藝術史中很常見。暫不說聖經主題中的聖嬰和天使,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以現實中的兒童為主角的油畫肖像,給藝術史增添了一股清流。

委拉斯凱茲 穿粉紅連衣裙的瑪格麗塔·特蕾莎 128×99.6釐米 1654年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瑪格麗塔·特雷莎(Margarita Teresa,1651-1673年)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瑪麗亞·安娜婚後的第一個孩子,她很早就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人利奧波德一世的新娘。因此,西班牙王室每兩到三年將她的畫像送到維也納,公主三歲時就被要求畫一張正式的肖像。

委拉斯凱茲 宮娥(Las Meninas ) 布面油畫 320.5 x 281.5釐米,1656年 普拉多博物館,馬德裡

在西班牙皇室御用畫家委拉斯凱茲的「精心策劃」下,剛五歲的瑪格麗塔「一不小心」就成為藝術史中的明星。《宮娥》記錄了他作畫時的場景,卻引起後世大量的解釋。有人說畫家用鏡子把國王和王后畫進來,以彰顯自己很受器重。也有學者分析,畫家到底是在畫對面的國王夫婦,還是對著一面大鏡子畫《宮娥》?還有人說,畫家描繪僕人們繁忙的場面,也是對小公主王室身份的反思。

《宮娥》局部

委拉斯凱茲 穿白色連衣裙的特蕾莎 105×88釐米 布面油畫 1656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即便有大師相伴,宮廷嚴苛的生活和被規劃好的人生,卻讓特蕾莎早早嘗到了生活的苦難。1666年15歲時她就遠嫁奧地利,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人利奧波德·依格納茨的妻子,之後生下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特蕾莎的父母是近親結婚,她年幼時曾生過大病,而婚後又患上支氣管炎加之兩次流產,身體極度虛弱的她於1673年早逝,一代芳華凋零在22歲。

委拉斯凱茲 穿藍色連衣裙的瑪格利塔·特蕾莎 126×106 cm 布面油畫 1659年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在瑪格利塔8歲時,委拉斯凱茲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批肖像,第二年他與世長辭,這張肖像幾乎成了他最後的作品。畫家的技巧已經爐火純青,筆觸揮灑自如,色彩醇厚。裙子的華麗質感和女孩的天真純淨相互映襯,公主要迎來花季了,她也將永遠在藝術中盛開。

巴託洛梅·埃斯特萬·穆裡略 吃葡萄和甜瓜的孩子 布面油畫 146 x 104 cm 1645-46年 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受委拉斯凱茲和裡貝拉的影響,西班牙畫家穆裡略也描繪兒童,不過他眼中所見儘是苦難的底層生活,孩子們衣衫襤褸,忍受著飢餓,有時只能以水果充飢,甚至淪為乞丐。但他並沒有過度渲染孩子的苦難,而表現他們在艱苦生活中的玩耍調皮。

彼得·保羅·魯本斯《克拉拉·賽琳娜·魯本斯 (1611-1623) 的肖像》, 約1616年, 揭裱到木板上的布面油畫, 37.3×.26.9釐米,列支敦斯登王室收藏, 瓦杜茲-維也納

魯本斯既是大畫家,也是一名外交官。再繁忙的日程也不能奪走他對女兒的關愛,他一定要親手為女兒畫一張肖像。由於魯本斯的許多大型創作都有助手代筆的成分,因此這張肖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局部

這張肖像尺寸不大,但觀眾很容易被女孩眼神中的靈性所吸引。那淡淡的微笑,讓孩童張揚的自信從畫中奔湧而出。魯本斯並沒有運用他擅長的鮮豔色彩,在銀灰色的調子下,瀟灑的筆觸和富有力量感的造型使畫面極富張力。這張作品曾於2013年來華展出。

克勞德·莫奈 騎著機械馬的讓·莫奈 1872年 60x74cm 布面油畫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莫奈在30歲左右還未形成他標誌性的印象派風格,在追求豐富色彩的同時,依然保留了古典主義延續下來的造型方法,看上去更為寫實。普法戰爭結束後,1872年夏天,莫奈舉家從英國返回巴黎,這時他的經濟狀況有所改善,就在阿讓特伊租了一間別墅。莫奈的大兒子讓·莫奈在花園裡給畫家做模特,作品洋溢著安逸幸福的氣息。

馬奈 吹泡泡的男孩 布面油畫 100x81cm 1869年 古伯金漢博物館,裡斯本

萊昂·科埃拉·萊恩霍夫(LéonKolla-Leenhoff)是馬奈的養子,他的母親是馬奈家的鋼琴教師蘇珊妮·蕾荷芙(Suzanne Leenhoff),萊昂曾多次出現在馬奈的作品中。吹泡泡的主題和法國畫家夏爾丹的同類作品一樣,都是受到17世紀荷蘭虛空派(Vanitas)繪畫理念的影響,象徵著人生的短暫易逝。

馬奈 帶劍的男孩 布面油畫 131x93cm 1861年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萊昂回憶說,他在1861年為這張作品擺姿勢,當時他大約10歲。萊昂身著十七世紀的服裝,拿了一把劍作為道具,馬奈以此表達他對委拉斯凱茲的敬佩。

雷諾瓦 抱箍的女孩 1885年 125x76cm布面油畫 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

雷諾瓦愛畫女孩,在他絢爛的色彩和柔軟的筆觸下,她們呈現出優雅、甜美、愜意的神情。他主觀處理了人物造型,並採用古典式的構圖,給輕盈的畫面增添了寬博雄厚之氣。這位抱著鋼圈玩具的女孩英姿颯爽,自信而有力量。

雷諾瓦 粉色和藍色 布面油畫74х119cm 1881年 聖保羅藝術博物館

由於在1879年入選沙龍展,他的女孩肖像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也被介紹給一些大客戶。這幅畫描繪了猶太銀行家路易斯·德安弗斯的女兒愛麗絲和伊莉莎白,雖然是印象派畫家,但雷諾瓦的古典氣質在深紅色的背景面前展露得淋漓盡致。

雷諾瓦 朱莉·馬奈的肖像(愛德華·馬奈的侄女) 54×65cm 布面油畫 1887年 奧賽美術館,巴黎

雷諾瓦沒有女兒,但她對女孩有近乎固執的偏愛,他的三個兒子埃德蒙﹑皮埃爾和讓都曾以女裝出現在畫中。

雷諾瓦 埃德蒙·雷諾瓦的肖像 粉彩1888年 私人收藏

雷諾瓦 皮埃爾·雷諾瓦的水手服肖像 布面油畫 1890年 私人收藏

畢卡索 保羅的肖像1923年 粉彩/紙 私人收藏

作為高產藝術家畢卡索的兒子,自然就有一項艱巨的使命,那就是做模特。保羅·皮埃爾換上各種奇裝異服,跟上父親的創作步伐。

畢卡索 保羅·皮埃爾(Paul Pier)的肖像 布面油畫130x97cm 1929年 箱根POLA美術館

畢卡索 騎驢的保羅 布面油畫 1923年 私人收藏

畢卡索的兒子保羅(1921-1975)是畢卡索和第一任妻子奧爾加的孩子。畢卡索的另外三位子女皆為他與他的情人所生:長女瑪雅生於1935年,她的母親是瑪麗-特蕾莎·沃爾特;二兒子克勞德生於1947年,二女兒帕洛瑪生於1949年,他們的母親則是弗朗索瓦·基洛。

畢卡索 扮小丑的保羅 1924年 130x97cm 布面油畫 畢卡索博物館,巴黎

1917-1924年的畢卡索正處於「新古典主義時期」,強調線條和古希臘雕塑式的圓潤體塊。1917年他前往義大利旅行,受龐貝壁畫、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影響後,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紀念碑式的莊重風格。然而沒過幾年,他又轉向了造型扭曲的超現實主義。

畢卡索 克勞德和帕洛瑪 布面油畫 116 x 89釐米1950年 佳士得

1940-50年代,畢卡索把眼光投向兒童繪畫,這成為他藝術的下一個突破口。1949年他參觀了巴黎的一個兒童繪畫展之後,對批評家赫伯特·裡德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花了一輩子時間學會像孩子那樣畫畫」。在三歲的兒子克勞德和一歲的女兒帕洛瑪面前,他真正展現出孩童般天馬行空的想像。

亨利·馬蒂斯 瑪格麗特 布面油畫 65x45cm 1907年 畢卡索博物館,巴黎

馬蒂斯和畢卡索曾經互贈作品,畢卡索挑選了這幅馬蒂斯為12歲的女兒瑪格利特所作的肖像。瑪格利特的母親是畫家的模特兼情人卡洛琳·傑拉德。1901年,6歲的瑪格利特不幸患上了白喉,必須切開氣管進行手術,痊癒後為了遮住刀疤,她經常在脖子上圍一圈黑色絲帶,這條絲帶也成為她標誌性的符號。馬蒂斯非常疼愛她,為她畫了許多不同風格的肖像。

瑪麗·卡薩特 兒童洗浴 布面油畫100x66釐米1893年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與男性視角下的孩子不同,美國畫家瑪麗·卡薩特雖然終身未婚,她卻以母親般的眼光深入描繪了孩子們生活的各個側面。她們無一不是沉醉在母親的懷抱裡,幸福而安詳。

瑪麗·卡薩特 母親的關愛 1902年 92.07 x 73.34釐米 布面油畫 波士頓美術館

塞尚 藝術家兒子的肖像 38x38cm 布面油畫 1885年 橘園美術館,巴黎

塞尚的肖像畫由於其強烈的實驗性,不太容易令人接受,然而兒子保羅的肖像卻極為傳神。圓潤的線條概括出稚嫩的臉龐,挑起的眉毛帶著幾分俏皮。或許是孩子的活潑使然,畫面的質感都變得柔軟起來。

所以,一切關於兒童的,都應當用愛來對待。

帕烏斯託夫斯基寫道:「詩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物」。

冰心說:「他細小的身軀裡,含著偉大的靈魂」。

祝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參考文獻

[1].「列支敦斯登王室珍藏展」[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12)

[2].彭鋒.《宮娥》的再現悖論及解決[J].讀書,2018(06).

雷諾瓦沒有女兒,但她對女孩有近乎固執的偏愛,他的三個兒子埃德蒙﹑皮埃爾和讓都曾以女裝出現在畫中。1949年他參觀了巴黎的一個兒童繪畫展之後,對批評家赫伯特·裡德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天才畫家 杉山寧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杉山寧(1909-1993年)日本學院派天才畫家。被譽為日展"三山"(東山魁夷、高山辰雄)之一。《韻》《孔雀》《響》一個年輕女子在溪流中沐浴後,裸躺在溪流間的巖石上,肆意地仰著頭,挺胸伸腿,盡情地享受著日光浴。女子完全陶醉在大自然恩賜的美景中,年輕健康富有彈性的肉體,在堅硬粗獷的巖石和湍急轟鳴的流水前,更對比得柔美而親切。
  • 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 心理肖像畫家 費德爾·羅科託夫「74」
    相反,他是第一批提出心理肖像的俄羅斯畫家之一,關注光學和大氣效應。在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中有《亞歷山德拉·斯特魯伊斯卡婭肖像》,被稱為俄羅斯的蒙娜麗莎,並且無可否認是18世紀俄羅斯繪畫中最著名的作品。《戴著白色帽子的女士》《穿飾有黃花邊的藍衣無名女子肖像》《IGOrlov伯爵》1762年《博布林斯基童年肖像》《俄羅斯大公君士坦丁帕夫洛維奇》俄羅斯18世紀其他代表畫家介紹
  • 西方藝術史:從野獸派繪畫回歸寫實的畫家 安德烈·德朗「118」
    他與弗拉曼克在夏特共租一間畫室,創建了著名的夏特畫派。他與馬蒂斯一起在秋季沙龍畫展上展出作品,引起轟動和非議,成立了「野獸主義」。《察頭附近景觀》1904年德朗的創作主題有風景、靜物、肖像、裸體畫和裝飾畫。
  • 西方藝術史:美國電影導演新表現主義畫家 朱利安·施納貝爾「130」
    《瑪麗亞·卡拉斯2》1982年《瑪麗亞·卡拉斯3》1982年《記憶與記憶刺激》1983年《佐茲紅樓的居民》1985年他的著名的「盤子畫」——畫面上布滿破碎陶瓷盤子的大型油畫,是施納貝爾在繪畫材料上的一次突破。他本人對此創意深表得意和自信,他聲明道「我將是你在這一生中所看見的最接近畢卡索的人。」
  • 西方藝術史:挪威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 克勞森·達爾
    儘管達爾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挪威以外度過,但達爾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在他為自己的畫作選擇的主題和他為整個挪威文化所做的非凡努力中都很明顯。《菲特烈堡》菲特烈堡始建於16世紀,是丹麥國王行宮、加冕及重要宗教儀式的舉行地。19世紀成為丹麥-挪威輝煌過去的浪漫象徵,現為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 喬治·巴塞利茨 形象倒置的人物畫...
    《科普夫》1963年《Das Biumenadchen》1965年1965年,他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將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毀的德國土地和風景上重現出來。他說,在繪畫過程中,人物的位置根據它們向畫布邊緣移動的距離而加以調整。作品的標題暗示著,其中一個人僅僅只有一半在"那裡",而另一個正在離開。他說背景中的方格圖案像一場巨額獎金賽跑中發令者的旗幟,有人也認為這些方塊同德國表現主義繪畫中的街道風景和建築。
  • 古代西方藝術史著名人物,拉斐爾是誰,他有什麼成就和代表作?
    西方的歷史和東方歷史其實是一樣悠遠綿長的,尤其是西方古代藝術史,在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 在西方國家的古代藝術史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拉斐爾。在西方藝術史之中,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藝術井噴的一個時代。
  • 西方藝術史:英年早逝天才的義大利畫家莫蒂裡安尼的「無眼美女」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莫蒂裡安尼《自畫像》1919年阿美迪歐·莫蒂裡安尼(阿米地奧·莫迪裡阿尼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1884-1920年)義大利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與雕塑家
  • 西方藝術史:蘇聯美術現實主義著名雕塑家 葉夫根尼·武切季奇
    蘇聯美術葉夫根尼·維克多羅維奇·武切季奇(葉甫蓋尼·維克多羅維奇·符切季奇/伏切基契/烏切季奇 Yevgeny Vuchetich,l908--1974)現實主義風格的傑出代表,是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衛國戰爭時期以及70年代在藝術上建有功勳的著名雕塑家
  • 西方藝術史:日本浮世繪早期代表畫家 鈴木春信
    出現了鳥居清長、鈴木春信、懷月堂安度、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歌川豐國、安藤廣重(歌川廣重)等許多重要畫家和流派。鈴木春信(Suzuki Harunobu,1725-1770年)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早期代表畫家。本名穗積次郎兵衛,號長榮軒、思古人。致力於錦繪(即彩色版畫)創作,以描繪茶室女侍、售貨女郎和歌舞藝妓為多。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畫家 馬克斯·貝克曼
    《戴紅圍(領)巾的自畫像》1917年《黑夜》中描繪了戰後德國政治上分裂的殘酷和暴行。狹小幽閉的空間內,正在上演著暴行和折磨的恐怖場景。運用緊密組合的緊湊構圖,線條有力、界限分明。在美國開始創作大幅的、摺疊式的三聯畫,畫中的人物和景象都很奇特,被闡釋為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含沙射影的批判。
  • 西方藝術史:日本新古典主義的歷史人物畫家 安田靫彥「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安田靫彥(やすだ ゆきひこ,1884 - 1978年)本名安田新三郎,是大正至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與前田青邨齊名的歷史畫泰鬥。良寬和尚像》《習字》1957年《梅花定爐瓶》《菖蒲》《白梅》1968年《春曉》《鞍馬山》1965年日本世俗美術時代同時期畫家的介紹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 面具下孤獨狂歡的畫家 詹姆斯·恩索爾
    在恩索爾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的畫家的影響,作品含有恐怖和憂鬱的氣氛,如70年代末的油畫《神學家的神秘之死》。直到1929年才得博得了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的青睞,畫家也被晉封為男爵。這是一幅既滑稽可笑、又宏偉壯麗的作品,生澀且不調和的顏色,構圖平庸,然而卻生動無比。我們看到嘈雜的人群中,有的帶著假面,有的歡歌笑語,有的演奏樂器,有的搖旗助威,基督則在遠處眾人的簇擁下緩緩走來。
  • 西方藝術史:蘇聯擅長畫國家領導人物的肖像畫家 AM格拉西莫夫的...
    20世紀美術 蘇聯美術 在30年代的肖像繪畫中,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格拉西莫夫(Gerasimov,Aleksandr Mikhailovich,1881
  • 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 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
    18歲到倫敦學畫,後出訪義大利,深受古典主義影響,1752年他回到英國後即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雷諾茲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畫家,英國傳統的貴族氣派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紳士風度被他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引起整個歐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氣質,形象真實生動,富貴堂皇,注重心理刻畫。雷諾茲是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者之一,並任第一任院長。
  • 畫家的齋號,我國著名的畫家
    齊白石(1864-1957),漢族,湖南湘潭人,20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他是20世紀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曾任北京國立藝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被授予「中國人民藝術家」稱號,並榮獲1955年世界和平委員會國際和平金獎。
  • 西方藝術史:最難以理解最富詩意的瑞士表現主義畫家 保羅·克利
    《魚的魔術》1925年《魚的循環/繞魚旋轉》畫的主題是對一戰期間亡友畫家馬爾克和馬克的紀念。在這幅畫中所描繪的既有具象又有抽象的形象和符號,都有象徵和暗示的意義。他的晚期作品往往簡練而雋永,那些充滿著色彩奇趣的畫面愈富於強烈的裝飾性和深刻的象徵性。
  • 著名畫家李智綱文章:《朋友圈》
    著名畫家李智綱文章:《朋友圈》朋友圈是個新名詞,字典上沒有,也沒有專業解釋,可當今世界多數人都明白,那些根本不接觸微信的老年人除外。因為手機的普及,微信也進入平常百姓家,朋友圈也成為每個人手機不離手、朋友圈被不停的翻閱的工具,似乎每個人都在朋友圈之中。
  • 《大話西方藝術史》:看懂藝術品,了解文史哲背景,小白自我修行
    看完那麼多美麗的維納斯,這幅畫中的維納斯形象就真的一般了,五官不夠完美,臉上的紋路更深,還透著點世俗女子的氣息。看到後面的文字部分才知道,原來畫家畫的是金主弟弟及其情人。難怪連熟睡的戰神也沒有英俊神武的感覺。好嘛,這原來就是一幅藝術家拍金主馬屁的作品!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琳派」復興畫家 酒井抱一
    亞洲美術 日本美術 宗達光琳派建立在市民審美文化的基礎上,並吸收傳統美術中的裝飾美,將世俗藝術中色彩明朗的生命力和宮廷藝術的典雅風致相結合,產生出新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