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蘇聯擅長畫國家領導人物的肖像畫家 AM格拉西莫夫的...

2020-12-11 騰訊網

20世紀美術

蘇聯美術

在30年代的肖像繪畫中,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格拉西莫夫(Gerasimov,Aleksandr Mikhailovich,1881-1963年)擅畫歷史畫、肖像畫、風景畫和靜物畫,以肖像畫最傑出,畫過不少國家和軍事領導人物肖像。

代表作《列寧在講臺上》畫面上列寧站在高高的講臺上,蔚藍色的天空襯託出他前傾的身軀,飄動的紅旗增強了這種動感,廣場上是人群和旗幟組成的海洋。高度概括了列寧的形象,表現了國內戰爭期間特有的氣氛。

《列寧在講壇上》1930年

30~40年代,格拉西莫夫畫了許多史達林肖像,還畫過《芭蕾舞女演員O.B.列佩申斯卡婭肖像》和《四位老畫家群像》等。

《史達林肖像》

《史達林和伏羅希洛夫在克裡姆林宮》

《史達林肖像》

《莫洛託夫肖像》

《芭蕾舞女演員O.B.列佩申斯卡婭肖像》1939年

《四位老畫家群像》1944年

《孟買的舞者》

《Gilyarovskaya在花園裡的肖像》

《讀報新聞》

《全家福》

《十月國歌》

《聖索菲亞大教堂》

《雨後的露臺》

《窗口的一束鮮花》

《靜物 玫瑰》

《盛開的蘋果樹》

涅斯切洛夫(涅斯捷羅夫Nesterov,1862--1942)畫過一系列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肖像,《科學院士巴甫洛夫肖像》是他的代表作品。

《科學院士巴甫洛夫像》1935年

岡查洛夫斯基的《梅爾霍利得肖像》(1938)在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到那個時期馬蒂斯藝術的影響。

20世紀蘇聯美術-十月革命後的革命歷史畫,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蘇聯美術-十月革命後的革命歷史畫【89】

西方藝術史:蘇聯美術-十月革命後的肖像畫家 馬留金、裡亞日斯基【89】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蘇聯美術現實主義著名雕塑家 葉夫根尼·武切季奇
    被蘇聯國家譽為「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美術家」。他和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等人齊名,先後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前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和獲得過列寧獎金。在前蘇聯,這是三種最為顯貴的稱號,烏切季奇是全蘇美術家中唯一的「三項全能」。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人民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精神,激發了符切季奇的創作熱情。他成功地塑造了同時代人-勞動者、戰士、作家的形象。
  • 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 心理肖像畫家 費德爾·羅科託夫「74」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俄羅斯美術18世紀下半葉的肖像體裁已誕生出所謂內心肖像畫的種類。羅科託夫避免畫出帶有許多裝飾品的正式肖像畫。相反,他是第一批提出心理肖像的俄羅斯畫家之一,關注光學和大氣效應。在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中有《亞歷山德拉·斯特魯伊斯卡婭肖像》,被稱為俄羅斯的蒙娜麗莎,並且無可否認是18世紀俄羅斯繪畫中最著名的作品。
  • 西方藝術史:18世紀英國美術 肖像畫家喬舒亞·雷諾茲
    19世紀歐洲及美國美術18、19世紀英國美術喬舒亞·雷諾茲(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是英國18世紀偉大的學院派肖像畫家18歲到倫敦學畫,後出訪義大利,深受古典主義影響,1752年他回到英國後即成為英國最負盛名的肖像畫家。雷諾茲是典型的上流社會畫家,英國傳統的貴族氣派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紳士風度被他用義大利的古典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引起整個歐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氣質,形象真實生動,富貴堂皇,注重心理刻畫。雷諾茲是英國皇家美術院的創建者之一,並任第一任院長。
  • 西方藝術史:英年早逝天才的義大利畫家莫蒂裡安尼的「無眼美女」
    他受東方繪畫和塞尚表現形態結構的影響,把人物的形象通過誇張變形而拉長臉龐和軀體的局部整體的比例,有的還任意歪斜,比如傾斜的頭、削肩。莫迪利亞尼注重用線造型,人物的輪廓線條柔韌、精練,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富有韻律的優美節奏。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肖像作品油畫家「俄國的馬蒂斯」亞夫倫斯基
    以熱情洋溢、色彩斑斕的肖像畫聞名,被稱為「俄國的馬蒂斯」。《自畫像》1905年《自畫像》1912年《自畫像》1917年他早期畫了許多靜物畫,後來受印象派的影響,開始「在色彩中尋找和諧」,畫面真誠而奔放。
  • 西方藝術史:美國電影導演新表現主義畫家 朱利安·施納貝爾「130」
    《時尚之死》1978年《Divan》1979年《帶刀的藍色裸體》1980年《狂喜中的聖弗朗西斯》1980年《Michael Chow 肖像》1984年《西班牙》1986年《克勞德·畢卡索》1987年《玫瑰花叢 X》瓷盤畫,2016年施納貝爾在他的作品上加上各種各樣非常規的材料
  • 西方藝術史:日本新古典主義的歷史人物畫家 安田靫彥「110」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安田靫彥(やすだ ゆきひこ,1884 - 1978年)本名安田新三郎,是大正至昭和時期的日本畫家,與前田青邨齊名的歷史畫泰鬥。《黎明富士》1962年《曙光富士山》《飛鳥之春的額田王》1964年他的歷史畫充滿寫實性、詩情和浪漫,他以敏銳的感性和豐富的知性將古典美升華到了新古典主義。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 面具下孤獨狂歡的畫家 詹姆斯·恩索爾
    這幅畫一開始被20人派拒絕展出,並險些被開除出這個畫派。直到1929年才得博得了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的青睞,畫家也被晉封為男爵。這是一幅既滑稽可笑、又宏偉壯麗的作品,生澀且不調和的顏色,構圖平庸,然而卻生動無比。我們看到嘈雜的人群中,有的帶著假面,有的歡歌笑語,有的演奏樂器,有的搖旗助威,基督則在遠處眾人的簇擁下緩緩走來。
  • 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
    兒童形象在西方藝術史中很常見。暫不說聖經主題中的聖嬰和天使,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以現實中的兒童為主角的油畫肖像,給藝術史增添了一股清流。因此,西班牙王室每兩到三年將她的畫像送到維也納,公主三歲時就被要求畫一張正式的肖像。委拉斯凱茲 宮娥(Las Meninas ) 布面油畫 320.5 x 281.5釐米,1656年 普拉多博物館,馬德裡在西班牙皇室御用畫家委拉斯凱茲的「精心策劃」下,剛五歲的瑪格麗塔「一不小心」就成為藝術史中的明星。
  • 古代西方藝術史著名人物,拉斐爾是誰,他有什麼成就和代表作?
    西方的歷史和東方歷史其實是一樣悠遠綿長的,尤其是西方古代藝術史,在世界上是非常著名的。 在西方國家的古代藝術史之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就是拉斐爾。在西方藝術史之中,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藝術井噴的一個時代。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 喬治·巴塞利茨 形象倒置的人物畫...
    1964年,他開始畫笨拙粗魯的農民、牧人和獵人。《科普夫》1963年《Das Biumenadchen》1965年1965年,他發展出一種頗具表現性的人物畫風格,將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毀的德國土地和風景上重現出來。
  • 西方藝術史:挪威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 克勞森·達爾
    儘管達爾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挪威以外度過,但達爾對自己國家的熱愛在他為自己的畫作選擇的主題和他為整個挪威文化所做的非凡努力中都很明顯。《菲特烈堡》菲特烈堡始建於16世紀,是丹麥國王行宮、加冕及重要宗教儀式的舉行地。19世紀成為丹麥-挪威輝煌過去的浪漫象徵,現為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畫家 馬克斯·貝克曼
    這種經歷使他的作品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開始的簡單直白的描繪事物的學院派風格,轉變到了抽象的描繪人物、場景等嚴肅題材繪畫。在色彩經常以清晰的藍色與綠色、明亮的紅色與黃色相結合。《三姐妹》《魚背上的旅行》貝克曼的肖像畫結合心理學的方法,運用比喻手法繪畫,人物多半是畸形和病態的,茫然、惆悵又憤青的面部表情,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情感。
  • 西方藝術史:從野獸派繪畫回歸寫實的畫家 安德烈·德朗「118」
    《察頭附近景觀》1904年德朗的創作主題有風景、靜物、肖像、裸體畫和裝飾畫。《埃斯塔克景觀》1906年德朗1906年於倫敦畫了一組表現泰晤士河的作品,是其野獸派風格的最出色作品。倫敦那些沐浴著燦爛陽光的迷人景色,「產生在戶外的充滿大白天陽光的形狀」,勾起了他用色彩來表達其主觀感情的願望。這批畫作輪廓鮮明,充滿光輝,色彩鮮豔濃烈。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天才畫家 杉山寧
    亞洲美術日本美術杉山寧(1909-1993年)日本學院派天才畫家。被譽為日展"三山"(東山魁夷、高山辰雄)之一。代表作有風景畫《瀑》、《汐》、《水》、《穹》、《灼》,花鳥畫《孔雀》,人物畫《響》、《生》、《瞳》、《腓尼基公主》等。水粉畫《韻》是1972年中日建交時,田中首相贈送給周恩來總理的禮品。畫面深色的背景前,明快豔麗的白孔雀正在開屏,意味深長,象徵吉祥如意的好兆頭,祝願兩國關係前途光明。
  • 西方藝術史:法國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天才油畫家 基斯·凡·東根
    他的作品濃墨重彩,以描繪優雅的婦女肖像出名。《周日的海灘》1900年他早期的繪畫風格深受法國後印象主義的影響,色調陰暗。他受畫家勞特累克的人物畫啟發,用墨水在紙上畫速寫,塗以簡單的純色水彩,筆法簡練、強勁、準確。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油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 施密特-羅特魯夫
    畫家在畫中身著高領綠色毛衫,留著鬍子,戴著單眼鏡,一副傲慢自得的氣派。背景抽象,色彩濃重而明快,紫色塊紅線條,中央鮮亮的黃色正好把畫家襯託出來。不同的顏色在強烈的對比中互相激蕩、衝突,產生不和諧之感。畫中粗糙的筆觸,反映出表現主義慣有的激越情緒和反傳統程式化的繪畫規範。
  • 西方藝術史:日本浮世繪早期代表畫家 鈴木春信
    這些畫除單幅原作而外,還大量雕板印刷。因為它的內容反映市井社會生活,所以被稱為浮世繪和浮世繪版畫。這一畫種以江戶(現在的東京)為中心,持續了約200年左右。出現了鳥居清長、鈴木春信、懷月堂安度、喜多川歌磨、葛飾北齋、歌川豐國、安藤廣重(歌川廣重)等許多重要畫家和流派。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反戰題材的油畫家 奧託·迪克斯
    《弗裡茨·格拉澤博士的肖像》1921年《海因裡希施塔德曼博士的肖像》1922年《瑪莎迪克斯夫人》1923年《畫家阿達爾伯特·特裡哈斯家族》>《弗烈茲皮耳氏》《畫家弗蘭茲·拉齊威爾的肖像》1928年《瑪莎迪克斯》1928年《律師雨果西蒙斯的肖像》1929年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有才華的恩斯特·基爾希納
    《橋社畫家肖像/橋社四人組》《暴風雨中的帆船》1912年也許是由於他身體多病、性格內向的緣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種病態的焦慮與壓抑,並帶有一些神經質傾向。選取的題材多是都市生活的陰暗面,是戰前德國社會的大環境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