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國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在多個外國列強國的打壓和侵犯下,百姓生活是民不聊生,毫無社會地位。但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在如此境況下,我國湧現了一波又一波拯救百姓於危難之中的愛國人士。他們為居無定所的百姓建造了一個全新的帝國,給予了無數人安穩幸福的生活,他就是我們的紅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團隊,一個給予了百姓莫大恩情的團隊,卻一直奉行著絕不拿百姓一針一線的清廉精神。而在湖北農民找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400塊大洋,如今值多少錢?
一、驚現欠條
2015年,湖北孝昌金盆村村民楊明榮拿出來的一張欠條,讓無數人為之動容。這張欠條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紅軍。字條儼然已經泛黃,紙張的狀態無一不透露著歲月的痕跡。雖然如此,但字跡卻十分清晰,上面的借款人就是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借400塊大洋。
根據上面的借款日期顯示,距離借款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五年了。消息一出現,立馬引起了相關政府部門重視,他們很快便組織專家查閱了當地的相關文獻,並進行了各方取證,最終證明這是一張在1930年時,楊明榮的祖父楊長銀借給紅軍400大洋時,紅軍寫下的欠條。
二、軍民一家親
也正是因為這次查證,才牽扯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當年,也就是1929年,紅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整編,並將其統一納入了紅一軍的行列。眾所周知,紅軍擁有鋼鐵般的意志,但與其意志不相匹配的是他們那瘦弱的身軀。那時,多年來飽受戰爭的百姓根本難以播種出可供全國人民食用的糧食,不僅是生存環境不允許,就連當時的科學技術也難以達到。
因此,紅一軍的將士們時常食不果腹,餓死的將士更是不在少數,那個年代真的太苦、百姓苦、戰士苦、國家更苦。一方面要應對反動派的圍剿,一方面又要與自身的飢餓作鬥爭。不過好在,軍民一家親,百姓們了解到紅軍的艱難後,二話不說拿出為數不多的糧食和衣物送給紅軍。這樣的行為讓秉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紅軍十分感動,他們開出借條,承諾在新中國成立後一定會悉數奉還。
1930年,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與敵軍參與了一場激烈的惡鬥,陽平口戰役。為了增加我方戰鬥力量,指揮員在考慮戰場的實際情況後,選擇了增加兵力。由原本的1200名士兵增加至1500名,可是這樣一來,戰鬥力是增加了,但軍中的物資卻是不夠了。足足三百人的口糧可愁壞了指揮員。為此,指揮員不得不向上級請示,希望準許自己從百姓手中借錢,以此度過難關。
經過權衡,上級終於同意了這個決定。在得到上級領導同意後,指揮員立馬來到楊長根家,並向其說明了來意。楊長根一聽,沒有絲毫猶豫便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300大洋,而後他還怕紅軍不夠,又以個人名義東拼西湊了100大洋給紅軍。正如李開先在《亡妹盧氏婦墓志銘》中所說的「妹言:『吾所手制;將鬻之以救燃眉之急。』」楊長根的行為解了紅軍的燃眉之急,紅軍感動得說不出話,一個勁兒地握著楊長根的手,並寫下了欠條。
三、償還四萬
這世上,從來都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尤其是在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年代,別說400大洋,便是10個大洋也足以夠一家人生活許久了。而楊長根卻能夠毫無怨言且毫無保留的給予紅軍400大洋,足以可見紅軍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以及百姓對他們的愛戴。
一直以來,楊家都把這張欠條當寶貝似的珍藏著,這代表著他們為祖國奉獻的一份力量,也代表著自己與紅軍的深厚情誼。直到2015年他的孫子楊明榮將其公之於眾,世人才知曉楊家與紅軍的這份情誼。
人無信則不立,紅軍借400塊大洋,如今值多少錢?為此,當地政府在核實完情況後,立馬按照當時的物價約合4萬人民幣還給了楊家。《論語·學而》中就曾說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不僅體現在與朋友的交往中,還體現在方方面面,國家就為我們做好了很好的表率。
85年前的帳單政府都不賴帳,十分豪爽且本著不讓群眾吃虧的處事方式,贏得了百姓的讚揚。更讓我們明白為何紅軍如此受人愛戴的原因了,就是因為有他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才有我們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亡妹盧氏婦墓志銘》
《論語·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