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
大洋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平常的銀元,而它鑄造成圓片的形式,來自於外國,明朝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菲律賓等殖民地開採出大量的銀礦,從而鑄造成銀片,隨著貿易而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上印有西班牙皇室徽章的鷹,加上他們被視為洋人,因此民間將這種錢幣稱之為「鷹洋」或者是「大洋」。
以此來區分中國本地鑄造的銀錠,不過到了近代,清朝政府的收支以銀子為標準,對於銀幣的鑄造款式並沒有限制,1836年,清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外國銀元的流通,準許自由貿易,過去時代,大錠的銀子不方便交易,而細碎的銀兩也不容易保存和攜帶,因此人們也模仿西方的樣式開始鑄造錢幣,對於本國的錢幣,上面帶有一條龍,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龍洋。不過因為清朝時期,幣制混亂,始終無法統一錢幣,各省均有不同。
一直到民國初期,政府統一了錢幣,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被民間俗稱為「孫大頭」、「袁大頭」,而重量,均定為3錢7分,一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初期,大洋都成為主要的貨幣。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混亂動蕩的年代,大洋本身銀子的屬性確保了它能夠保值,極大地提高了公信力。至於其價值怎麼樣,就讓我們從魯迅的生活來探究一下。
1929年,魯迅受到蔡元培的邀請,擔任教育部公務員,時間長達14年,1912年魯迅津貼為每月60大洋,到了1914年,收入則增長到240大洋,等到了1916年3月,魯迅的正式收入為300大洋,在此時,魯迅還會兼職,發表一些文章賺取稿費,在這裡暫時不提,那麼他的開銷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魯迅本人回憶,1912年到1917年,他的支出大體如下:每月需要寄給母親等人生活費用50-100元、買書30元、生活費30元、醫療費10元,資助周作人家10-50元,如此算下來,每月的開支達到了200元,其餘做積蓄,當時全國每年水旱災害不斷,加上同事婚嫁喪取的應酬,也花去不少。
不過就拿20世紀10年代的上海來說,工廠的職工收入在40銀元左右,而類似於工程師、教員、律師等算作是高收入群體,能夠獲得100銀元以上的收入。
當時的米價,100斤的大米,6銀元,100斤番薯在4銀元,一塊大洋能夠兌換200~300銅錢,約等於150個雞蛋、8斤豬肉。換算下來,一塊大洋能夠抵值如今150元左右的人民幣。
由此可見,魯迅一個月,至少還是能夠獲得45000元的收入,不過魯迅的身體一直不好,因此看病成為了他很大的開銷,同時在早年他還負責母親、朱安,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及其弟、子女,周建人夫婦及子女等人生活費用,生活上竟然是入不敷出,以至於魯迅在1917年還出售紹興老屋獲得2000元,並且向人借600元度過困難,後來魯迅在和弟弟分家之後,負擔才大大減輕。
隨著1935年,銀價上升,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防止白銀流出,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髮型紙幣作為「法幣」,禁止銀元的流通,大洋這一貨幣,也正式走向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