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月工資300大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2020-12-22 文史怪

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

大洋實際上就是生活中平常的銀元,而它鑄造成圓片的形式,來自於外國,明朝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菲律賓等殖民地開採出大量的銀礦,從而鑄造成銀片,隨著貿易而大量流入中國,因為銀元上印有西班牙皇室徽章的鷹,加上他們被視為洋人,因此民間將這種錢幣稱之為「鷹洋」或者是「大洋」。


以此來區分中國本地鑄造的銀錠,不過到了近代,清朝政府的收支以銀子為標準,對於銀幣的鑄造款式並沒有限制,1836年,清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承認了外國銀元的流通,準許自由貿易,過去時代,大錠的銀子不方便交易,而細碎的銀兩也不容易保存和攜帶,因此人們也模仿西方的樣式開始鑄造錢幣,對於本國的錢幣,上面帶有一條龍,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龍洋。不過因為清朝時期,幣制混亂,始終無法統一錢幣,各省均有不同。


一直到民國初期,政府統一了錢幣,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被民間俗稱為「孫大頭」、「袁大頭」,而重量,均定為3錢7分,一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初期,大洋都成為主要的貨幣。

這樣做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混亂動蕩的年代,大洋本身銀子的屬性確保了它能夠保值,極大地提高了公信力。至於其價值怎麼樣,就讓我們從魯迅的生活來探究一下。


1929年,魯迅受到蔡元培的邀請,擔任教育部公務員,時間長達14年,1912年魯迅津貼為每月60大洋,到了1914年,收入則增長到240大洋,等到了1916年3月,魯迅的正式收入為300大洋,在此時,魯迅還會兼職,發表一些文章賺取稿費,在這裡暫時不提,那麼他的開銷又是怎樣的呢?


根據魯迅本人回憶,1912年到1917年,他的支出大體如下:每月需要寄給母親等人生活費用50-100元、買書30元、生活費30元、醫療費10元,資助周作人家10-50元,如此算下來,每月的開支達到了200元,其餘做積蓄,當時全國每年水旱災害不斷,加上同事婚嫁喪取的應酬,也花去不少。


不過就拿20世紀10年代的上海來說,工廠的職工收入在40銀元左右,而類似於工程師、教員、律師等算作是高收入群體,能夠獲得100銀元以上的收入。

當時的米價,100斤的大米,6銀元,100斤番薯在4銀元,一塊大洋能夠兌換200~300銅錢,約等於150個雞蛋、8斤豬肉。換算下來,一塊大洋能夠抵值如今150元左右的人民幣。


由此可見,魯迅一個月,至少還是能夠獲得45000元的收入,不過魯迅的身體一直不好,因此看病成為了他很大的開銷,同時在早年他還負責母親、朱安,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及其弟、子女,周建人夫婦及子女等人生活費用,生活上竟然是入不敷出,以至於魯迅在1917年還出售紹興老屋獲得2000元,並且向人借600元度過困難,後來魯迅在和弟弟分家之後,負擔才大大減輕。

隨著1935年,銀價上升,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防止白銀流出,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髮型紙幣作為「法幣」,禁止銀元的流通,大洋這一貨幣,也正式走向了歷史。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銀元的來歷大家都清楚了,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一塊大洋當時 的購買力到底如何,相當對於現在的人民幣多少錢?相關資料顯示:1911年-1919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或者8斤豬肉。現在主流統計方法是以米價來估算1塊銀元的購買價值,1塊銀元當時最多也就能買30斤大米,參照米價5塊一斤,30斤大米也就150塊左右,就算翻個番也就300塊,所以所謂的磚家就得出了1塊大洋相當對於現在300塊人民幣左右。
  • 魯迅月收入300塊大洋,那民國大洋,在現在應該換成多少錢?
    在我們現在所觀看的影視劇中,經常會了解到關於民國方面的知識。而民國時期流通的貨幣,那就是人們所通俗稱的"袁大頭"了,那就是民國的銀元,也可以說是民國大洋了。而一塊大洋究竟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民國時期的大洋,是一種銀質的貨幣,它的貨幣價值大約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而它的主要材質就是白銀,所以民國大洋又被稱作是銀元,同時由於該貨幣的表面印著袁世凱的頭像,因此又被稱作為袁大頭。而關於民國的銀元在如今應該換成什麼樣的價格,我們可以從一塊銀元的購買力來進行分析。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那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今天能換多少人民幣呢?對於這兩個不同時期的貨幣的換算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不過我們可以選取一些參照物來進行對比計算,不過這不是絕對準確的。而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貨幣是交換價值的一種形式。
  • 魯迅說他每月工資300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魯迅是民國時期最偉大的作家,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著作。很多人看了魯迅的作品後,可能都覺得魯迅和他筆下的人物一樣窮。其實,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魯迅非但不窮,反而可能是民國時期的那些文人中最有錢的一個。
  • 民國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魯迅一年的工資能買一套房
    比如說現在我們幾千幾百元,也不過是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或一些普通的家居用品,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就是一戶人家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了。有時候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一些書籍的時候也會好奇,在古代的「銀兩」、「銅錢」到底代表了多少錢呢?而在民國時期,貨幣的單位是「大洋」,又叫做銀圓,也有叫銀元的。它的購買力又是如何呢,跟我們現在相比是怎麼樣的呢?
  • 民國時期,1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在民國時期,很少有人再將碎銀子作為流通的貨幣了,隨著錢莊制度的倒閉,所以銀票基本上也都沒有用了,反而被一些相對先進的銀行兌換券所取代。當時,市場上流通著許多種大洋,包括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孫大頭都稱之為大洋。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 民國初年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就拿民國時期來說,因為戰亂其不同時期的金銀兌換比例差別是很大的。比如一戰時期,列強都打架去了,國內形勢不錯,白銀暴漲,金銀比是1:15,當時民國那些有錢人個個身價暴增啊,什麼民族企業都還發展得不錯,好多大資本家都是這時候發的家。而一戰結束後,白銀價值開始暴跌,金銀比達到了1:40,降了兩倍都不止,於是乎大家都沒錢,開始新一輪的軍閥混戰。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雨果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 「北洋時代」的「一塊大洋」有多值錢?經典民國劇《大宅門》裡,就有生動呈現:作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爺「縱驢行兇」,放任自家毛驢吃了包子鋪八籠包子,氣的包子鋪老闆哇哇大哭。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在民國時期一個"袁大頭"能買多少東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由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因此物價並不太穩定,根據民國時期各地各時間的對比都會有所出入
  • 魯迅每月工資350塊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這事,首先就要弄清楚,魯迅生活的民國年代裡,一塊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的購買力。最直觀的參考,就是當時日用品的價格。以學者李開周《曬一曬70年前工資單》一文裡,1933年南京日用品價格來對照:大米每斤價格為大洋四分錢,牛肉每斤價格為大洋三角錢。所以與今日物價比對下,保守估計,一塊大洋的購買力,應當在110元左右。
  • 魯迅每月有350塊大洋工資,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看完後你就羨慕
    大學教師的工資,也是水漲船高。以南京國民政府1927年《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授的最高工資為600元國幣,大學助教的最低工資是每月100銀元。當時,一個普通警察的月工資是兩塊銀元,縣長是20塊銀元,而國小老師的工資就有40塊銀元。當年陳獨秀在擔任北大教授時,月工資是300塊銀元。田漢、沈從文、劉半農、錢玄同等人的月薪在200-300塊銀元之間。
  • 民國初期,三千多大洋可買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
    大洋購買力驚人魯迅花了3500大洋買下了北京的一處四合院,這個例子雖然真實,但是也並不能讓我們直觀的感受到民國時期大洋到底有多麼"值錢"。要是想衡量大洋的價值,還得從購買力來判斷。那就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來看,民國時期,清華教授在學校就餐,一個月的餐費加起來也就9塊大洋左右,而如果願意花1塊大洋,兩三好友就能在北平城裡"頂好"的館子聚上一次了。上海的富裕人家常常會僱傭黃包車出行,將一輛黃包車包月大概10元,單次乘坐只用花一角錢。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大洋」是民國時期出現的一種新式貨幣,在清王朝滅亡後,原本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錢莊、銀票等舊的貨幣系統已經崩潰,轉而代之的是更為西方式的銀幣系統和銀行系統。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1912年,隨著滿清政權的沒落,民國逐漸走上歷史的舞臺。在民國時期,當時所用的貨幣是銀元,又稱作是「大洋」,那麼,當時的一塊「大洋」,如果放到現在的話,價值多少呢? 當然,當時除了有銀元之外,還有「銅板」,不過,當時的一個銅板就是1文錢,1000個銅板就是1個銀元。(可以簡單理解為1個銅板是1釐錢)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想要救誰 ,就拿幾百大洋來贖這樣的話,那麼民國時期的錢,一個大洋或者一文錢等於現在的多少錢呢?大家都知道,民國是一個十分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時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價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有一個大致的「平衡」。
  • 民國時的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魯迅一年的工資就能買一套房
    比如說現在我們有幾千,幾百元,但是我們只是買一些生活用品或者一些普通的家庭生活用品,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是一個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有時候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一些書的時候,也會好奇「銀幣」,「銅幣」在古代代表了多少錢?民國時期,貨幣的單位是「洋」,也叫銀元,也有叫銀元的。它的購買力怎麼樣,現在跟我們比怎麼樣?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民國「大洋」多值錢?魯迅一年工資買一套房,一萬大洋開5間餐館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民國的「大洋」到底有多值錢 北京的房價大家都清楚,用「恐怖」來形容絲毫不為過,像魯迅買的「豪宅」放到現在最起碼價值過億,試問一下,即使放到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夠年入過億呢?
  • 魯迅每月工資是350塊大洋,換算過來值現在多少人民幣?你行麼
    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在付款的時候都會使用手機來支付,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們都使用的是人民幣。現在還依然有許多地方會使用人民幣來付款。民國時期都是用大洋來付款的。魯迅當時的工資是有三百五十塊錢的大洋,我們可以換算一下,三百五十塊大洋換算成人民幣又是多少錢呢?物價的全面持續上漲, 這也是從我國70年代到現在的一個趨勢。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放現在能兌換多少錢?跟你想像中是一樣嗎?
    而我們在不少近代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聽到「大洋」這個詞語,結合劇情來看,一塊大洋的價值還不算少,滿打滿算下來也差不多是一個家庭大半個月的收入了,那麼問題來了,一塊「大洋」放在現在能夠兌換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