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奇文
文章字數|1950字,閱讀約4分鐘
在流通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貨幣的價值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說現在我們有幾千,幾百元,但是我們只是買一些生活用品或者一些普通的家庭生活用品,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是一個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
有時候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一些書的時候,也會好奇「銀幣」,「銅幣」在古代代表了多少錢?民國時期,貨幣的單位是「洋」,也叫銀元,也有叫銀元的。它的購買力怎麼樣,現在跟我們比怎麼樣?
海洋的誕生:源於社會變遷
一個國家沒有統一的時候,一般是各種文化交流,不同思想理論碰撞的時候。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有不同的法律法規,貨幣種類不同也很正常。民國時期流傳的海洋,其實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開始流入中國。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海洋才被廣泛使用。
民國以前,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有「袁大頭」,「孫大頭」,「應陽」,「龍陽」等,佔市場的大部分。
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減輕造幣壓力,袁世凱決定統一貨幣。
新幣後面印有袁世凱頭像,故稱「袁大頭」。統一海洋,因其標準規範,生活中易識別,易使用,流通迅速。
從此,海洋得到了廣泛的利用。從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海洋其實是那個時代的獨特符號,濃縮了那個時代興衰的故事。
貨幣價值變遷:見證歷史
雖然是統一貨幣,但在民國不同時期,甚至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海洋的購買力是不同的。中國地大物博。新聞流通遠不如民國發達,這也是很正常的。
100大洋的重量是73兩,基本上沒有人隨身攜帶很多大洋。當時物資也比較匱乏,人民生活水平不太高,主要花費是解決溫飽問題。那麼,一個海洋能買到什麼,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是不一樣的。
1912年的北京,一個大洋可以買到60斤大米,折算成當時的價格,相當於300元左右。到20世紀30年代初,一片海洋只能買25公斤大米。
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如果是在成都,一個大洋只能買到16斤大米或5斤豬肉。物價上漲得很快。短短30年,一片海洋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這裡面有經濟發展變化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當時戰亂頻繁,人們顛沛流離,糧食和工業生產能力不穩定,資本家趁亂謀取利益,人們的生活水平自然比較低。
海洋購買力:反映人民生活水平
從海洋購買力的變化來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受時代潮流變化的影響很大。那些當時社會地位比較高,收入增長比較穩定的人呢?這些我們可以從許多文學大師的記載或文學作品中窺見一斑。
民國時期是各種文學流派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社會對教育非常重視。從事文化和知識傳播的人,不僅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歡迎,而且在文學創作或教書育人方面也有相當高的收入,被認為是中產階級以上的收入。
以魯迅為例。1919年,他的年收入是3500美元。那時,他可以買房子了。現在是幾百萬。魯迅先生於1936年去世。在他去世之前,他的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5000美元。
魯迅是一位文學大師。當時,他社會地位很高,能力出眾。除了在各大高校擔任教師外,他還有不少稿費,版權費收入。其他普通從業者自然沒有這樣的優厚條件。當然,他們的收入肯定不會太差。普通教師,作家等的收入也能達到100到200大洋的水平。
從事文化教育行業的人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普通人是從事服務業的農民,工人或店員。他們的收入一般只有10-20大洋,只能說是勉強夠用。那麼,從事商業的人經濟狀況如何?
目前在上海大名鼎鼎的錦江飯店,民國時期被稱為「錦江小宴」。當時租一個店面開一家餐館需要2000塊錢,也就是1萬塊錢。當時可以開5家餐館。
當然,食肆的經營成本和開支仍然很高,不能單以鋪面的租金來衡量,而在當時生活水平低的情況下,只有中上層人士才能負擔得起食肆這樣的地方。一般人平時是不會去那個時候的。對於普通人來說,一萬大洋已經是一筆巨款,可以過上好日子。
滄海桑田,也是社會階層急劇變化的時代。因此,在短短的幾十年裡,海洋的價值和購買力也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只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很難推斷出當時貨幣的購買力。我們只能從文學記載和影視記錄中了解到當時人們生活的片段信息。
了解歷史,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無論是文化習俗,文獻書籍,法律政策,還是對外交往,商業狀況,貨幣價值,甚至飲食習慣,語言習慣,都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視角。
比如,從海洋利用的變化中,我們也了解到當時的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況。與我們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相比,我們真的是幸運的。
民國時期,名家文人輩出,精彩佳話連連。其中,複雜的關係也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這其實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而有趣的故事。
這裡是《元氣滿滿的應對》,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