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魯迅一年的工資能買一套房

2020-12-14 臆說歷史

貨幣在流通的過程中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價值的不斷變化的。比如說現在我們幾千幾百元,也不過是購買一些生活用品或一些普通的家居用品,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就是一戶人家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了。

有時候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一些書籍的時候也會好奇,在古代的「銀兩」、「銅錢」到底代表了多少錢呢?而在民國時期,貨幣的單位是「大洋」,又叫做銀圓,也有叫銀元的。它的購買力又是如何呢,跟我們現在相比是怎麼樣的呢?

大洋的誕生:源於社會變遷

一個國家在沒有統一的時候,一般也正是各類文化交際,各種不同思想理論碰撞之際,甚至在同一個地區,還有不同的律法條理,而貨幣的種類不盡相同自然也是正常的。民國時期流通的大洋,其實早就在明朝萬曆年間就開始流入中國,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大洋才被廣泛運用。

民國之前,市場上流通著各種各樣的貨幣,而最常見的就是「袁大頭」,「孫大頭」、「鷹洋」、「龍洋」這四種,他們在市面上佔了大頭。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民國成立,袁世凱在1912年出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也為了減輕鑄幣的壓力,袁世凱決定統一貨幣。

新的貨幣背後印制了袁世凱的頭像,於是被稱為「袁大頭」。統一之後的大洋,因為有規範的標準,容易識別,生活中使用很方便,很快就流通了起來。

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洋就被廣泛運用了。用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其實大洋是那個時代獨特的象徵,濃縮著那個時代的興衰故事。

貨幣價值的變遷:見證歷史

雖然是統一貨幣了,但是大洋在民國不同時期的購買力是不一樣的,甚至在同一時候,在不同的地區的購買力也不一樣。中國地大物博,在消息流通遠沒有現在發達的民國時期,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100個大洋的重量有73兩,基本上是沒有人隨身攜帶很多大洋的。當時物資也較為匱乏,人民的生活水平並不太高,需要花費的主要也是為了解決衣食問題。那麼,一塊大洋能買到什麼東西呢,在不同時候不同地區,都是不一樣的。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就能買到60斤的大米,折算成現在的物價,大概也就等於300元左右,而到了30年代初,一塊大洋只能買到25斤的大米。

到了30年代末,如果是在成都,一個大洋就只能買到16斤的大米,或者能買到5斤的豬肉。物價上漲的速度非常快,短短30年間,一塊大洋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這其中有經濟發展變遷的原因,或許也是因為當時戰爭頻發,人們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糧食和工業生產能力也並不穩定,資本家趁亂謀取利益,人民的生活水平自然也比較低

大洋的購買力:體現人民生活水平

從大洋購買力的變化來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受時代潮流變遷的影響非常大。而對於當時社會地位比較高,收入較為穩定增長的人來說又是怎麼樣的呢?這些我們可以從很多文學大家的記錄或者文學作品中窺得一二。

民國時期正是各流派文學蓬勃發展的時候,當時社會重視教育,從事文化、知識傳播行業的人不僅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歡迎,在文學創作或教書育人時,能獲取的收入也頗高,算得上是中產以上的收入了。

以魯迅先生為例,1919年的時候,他一年的收入有3500大洋,在當時可以買下一套房子,放到如今那怎麼也是幾百萬了吧。魯迅先生是在1936年逝世的,在他逝世之前,他的年收入就已經達到了15000塊大洋。

魯迅是文學大師,當時社會地位高,又能力出眾,除了在各大高校擔任老師,還有不少稿費收入、版權費收入,其他普通的從業者自然是沒有這麼優厚的條件的,當然他們的收入也絕對不會太差。一般的教師、作家等,收入也可以達到100到200大洋這樣的水平。

從事文化教育行業的畢竟還是少數,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都是農民、工人或者從事服務行業的店員,他們的收入一般也只有10-20大洋,只能說是勉強度日了。那麼,對於從事商業的人來說,他們的經濟狀況又是如何呢?

現在上海知名的錦江飯店,在民國時期,叫做「錦江小餐」,當時租下一個店面來開餐館,需要2000大洋,也就是說1萬大洋,在當時可以開5家餐館

當然,餐館的運營成本、費用還是非常高的,並不能單以鋪面租金來衡量,並且以當時的生活水平之低,餐館這一類消費享受的地方,也只有中上層階級的人消費得起,普通老百姓平時當時是不會去的,一萬大洋對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筆巨款,可以讓自己過上很好的生活了。

大洋流通的時候,也是社會階層迅速更迭變換的時代,所以在短短的幾十年,大洋的價值和購買力也有了迅速的變化,如果不是生活在那個時代,僅僅用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待,實在很難推測出當時的貨幣購買力,只能從文學記錄和影視記錄中,了解到那時候人民生活的片段的信息。

要了解歷史,是需要從方方面面著手的。不管是文化風俗、文獻書籍,還是法律政策,或者是對外交流、商業情況、貨幣價值,甚至是飲食習慣、語言習慣,都是我們了解歷史很好的切入角度。

例如從大洋的使用變化中,我們也了解到了當時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情況,對比起來我們如今的生活安穩幸福,實在值得慶幸。

民國時期出過許多名家、文人,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也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這其實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獨特的耐人尋味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民國時的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魯迅一年的工資就能買一套房
    比如說現在我們有幾千,幾百元,但是我們只是買一些生活用品或者一些普通的家庭生活用品,而在二三十年前,可能是一個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有時候我們在看電視劇或者一些書的時候,也會好奇「銀幣」,「銅幣」在古代代表了多少錢?民國時期,貨幣的單位是「洋」,也叫銀元,也有叫銀元的。它的購買力怎麼樣,現在跟我們比怎麼樣?
  • 魯迅一月工資300大洋,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在近代的小說中,「大洋」作為一種流通率極高的貨幣,經常出現在各種場面,這或許也讓人感到好奇,過去的大洋,究竟值得多少錢,又相當於現在多少呢? 一直到民國初期,政府統一了錢幣,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被民間俗稱為「孫大頭」、「袁大頭」,而重量,均定為3錢7分,一北洋政府以及國民政府初期,大洋都成為主要的貨幣
  • 民國「大洋」多值錢?魯迅一年工資買一套房,一萬大洋開5間餐館
    也就是說,魯迅僅僅以一年的工資就在北京買下一套可以「開運動會的豪宅」! 由此引出一個問題:民國的「大洋」到底有多值錢 北京的房價大家都清楚,用「恐怖」來形容絲毫不為過,像魯迅買的「豪宅」放到現在最起碼價值過億,試問一下,即使放到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夠年入過億呢?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銀元的來歷大家都清楚了,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一塊大洋當時 的購買力到底如何,相當對於現在的人民幣多少錢?相關資料顯示:1911年-1919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或者8斤豬肉。現在主流統計方法是以米價來估算1塊銀元的購買價值,1塊銀元當時最多也就能買30斤大米,參照米價5塊一斤,30斤大米也就150塊左右,就算翻個番也就300塊,所以所謂的磚家就得出了1塊大洋相當對於現在300塊人民幣左右。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那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在今天能換多少人民幣呢?對於這兩個不同時期的貨幣的換算還是有一定困難的,不過我們可以選取一些參照物來進行對比計算,不過這不是絕對準確的。而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商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而貨幣是交換價值的一種形式。
  • 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的購買力?
    再參考一下他們的工資,就更能體會在民國初期用大洋,是怎樣的「幸福」:民國的正教授,月薪三百到四百大洋,普通教授月薪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報館的名家主筆們,月薪也在二百大洋左右,1918年初出茅廬的茅盾出版一本暢銷書,稿費四百塊大洋起。1917年入職的胡適,拿著到手的每月二百八十塊大洋,激動的給家裡寫信報喜:「適初入大學便得此數,不為不多矣。」
  • 魯迅每月工資350塊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這事,首先就要弄清楚,魯迅生活的民國年代裡,一塊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的購買力。最直觀的參考,就是當時日用品的價格。以學者李開周《曬一曬70年前工資單》一文裡,1933年南京日用品價格來對照:大米每斤價格為大洋四分錢,牛肉每斤價格為大洋三角錢。所以與今日物價比對下,保守估計,一塊大洋的購買力,應當在110元左右。
  • 魯迅月收入300塊大洋,那民國大洋,在現在應該換成多少錢?
    在我們現在所觀看的影視劇中,經常會了解到關於民國方面的知識。而民國時期流通的貨幣,那就是人們所通俗稱的"袁大頭"了,那就是民國的銀元,也可以說是民國大洋了。而一塊大洋究竟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大家想必也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這篇文章就主要來談一談民國時期的大洋,放在如今究竟能價值多少人民幣。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能大致了解了。
  • 民國初年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算一下:按照當時的《國幣條例》規定:一塊袁大頭鑄造花費需要六錢四分八釐「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而按照舊制1錢應該是等於3.72克,一塊銀元差不多24克的純銀。而當時的金銀比還沒有暴漲,大概就是在20到30這個範圍波動。所以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於1克黃金。
  • 魯迅工資350大洋,如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多少?
    魯迅工資350大洋,如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多少?魯迅先生那可是小編的偶像啊!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是當時典型的愛國主義代表。大家也說他是當時唯一「醒著」的人。發表了許許多多的愛國文章,也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 魯迅說他每月工資300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據魯迅在他的日記裡坦言,除了一開始工資不夠用之外,到1926年時他的工資已經達到了300多塊大洋,不但足夠他個人開銷,還有富餘補貼家用。 魯迅這300塊大洋的工資,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可能超乎你的想像。一般來說,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按照當時的購買力來算的話,至少相當於今天的110塊。
  • 魯迅每月有350塊大洋工資,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看完後你就羨慕
    一、 首先我們來看看,魯迅的收入來源有哪些民國時雖然戰火紛飛,但是在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情況下卻湧現出了很多的大師。因此當時的學術氛圍很濃厚,整個社會最尊重的便是知識分子。東北著名的軍閥張作霖,平時對任何人都是口無遮攔,可是對於老師卻尊師重道。每到孔子誕辰時,張作霖便會脫下軍裝,換上長袍馬褂,跑到學校給老師們作揖鞠躬。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在民國時期一個"袁大頭"能買多少東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由於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因此物價並不太穩定,根據民國時期各地各時間的對比都會有所出入
  • 民國時期,1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在民國時期,很少有人再將碎銀子作為流通的貨幣了,隨著錢莊制度的倒閉,所以銀票基本上也都沒有用了,反而被一些相對先進的銀行兌換券所取代。當時,市場上流通著許多種大洋,包括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孫大頭都稱之為大洋。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1912年,隨著滿清政權的沒落,民國逐漸走上歷史的舞臺。在民國時期,當時所用的貨幣是銀元,又稱作是「大洋」,那麼,當時的一塊「大洋」,如果放到現在的話,價值多少呢? 這1個銀元,不管是看起來,還是聽起來,都不像是很多的樣子,但是,實際上,在民國時期,買一頭大大的水牛,需要花費的銀元是5個,買一袋大米的話,要用1個銀元。
  • 一塊「大洋」折合現在的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民國的人將其當寶
    1000文錢,折合到今天饅頭價格按一塊錢計算,一塊銀元大概相當於500-1000元人民幣。,這樣一來一塊銀元又相當於上萬人民幣了。 所以我們尋找一種比較中和的方式來對比,那就是工資水平,當然是指相對穩定的工人、教師等的工資水平,按照民國初期教育部門的規定,中學、小學教師的工資大概是每月2到4塊大洋,大學教師的工資為
  • 民國初期,三千多大洋可買京城一套四合院,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
    大洋購買力驚人魯迅花了3500大洋買下了北京的一處四合院,這個例子雖然真實,但是也並不能讓我們直觀的感受到民國時期大洋到底有多麼"值錢"。要是想衡量大洋的價值,還得從購買力來判斷。根據學者的研究,在袁大頭髮行的第一年,也就是1914年,一塊大洋可以在上海買到44斤的大米,以現在的物價水平去估算,約等於160元人民幣,不過,米價尚有浮動,當時的大米品質和現在不能相比,種植成本也不同。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當年魯迅在北京買了套四合院,花費3765塊大洋,如今能換少錢?
    雖然民國時期老百姓們的生活水平極其低下,但由於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少數幾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都算是當時的人中龍鳳,但凡會讀書識字,基本都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而像魯迅這樣真正的大文豪,自然可以輕鬆賺取到底層百姓一輩子都掙不來的錢。
  • 不要考慮現在變現價值,民國初期一塊大洋購買力能抵現在多少錢
    我來先說結論吧,這樣,省得你非得看完全文,才能知道結果:民國初期時一塊大洋,在當時的購買力,大概能抵現在6萬塊錢購買力出頭吧。也就是說,當時的一塊大洋,其實就是一塊錢的銀元,能夠抵現在近6萬塊錢。第一,一塊大洋的購買力,相當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