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餘常見黎向群先生在其微信朋友圈發臨習《祀三公山碑》之作,與往年所臨習之作更精進一層,觀其以篆籀之筆法鑄造漢碑之魂魄,呈現漢碑之萬象森羅;觀其結體長中顯方,一變小篆之瘦勁增其渾厚;略加金農、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之筆意,以增其趣味,得畫龍點睛之效。劉熙載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先生乃一學者,追求率性地書寫,以望再現漢碑的高古與雄強和一派活趣的明清格調,不為求變而亂變,而是委順隨化,與時推移,從而實現五合交臻,心手雙暢的境界。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約17至20字。現存於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上。
結體介於篆、隸之間,亦稱「繆篆」,是由篆入隸之作,其漸減篆之縈折,為錄之徑直,有的字還有草篆之意,書法勁古,筆鋒遒勁渾厚。清代方朔跋此碑云:「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臺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兩體兼通,乃能一定獨擅。」楊守敬評曰:「非篆非隸,蓋兼二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篆書多從此出。」清代康有為、楊守敬稱之為「瑰偉」,日本書道界人士也稱其為「神碑」。
據本人所見,清代書法家鄧石如、趙之謙、沈直植、吳昌碩等曾臨摹過,可知他們的篆法深受其益處。在近代,此碑對我國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形成起過重要作用,並形成其獨樹一幟的篆書(篆刻)語言。齊白石在《白石印草敘》曰:「餘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安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後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天然,又一大變。」可看出齊白石的篆法由《祀三公碑》所化出,也是他篆法的根源所在。
學書,需化古為我。黎向群先生借鑑前人學習之路,以吳昌碩篆籀之筆法貫穿全貌,既得漢碑之筋骨又得高古之意,以齊白石結字之法謀篇布局增其韻,以金農、鄧石如之方筆增其勢,此些微妙之處,需靜觀默想方可悟出。
黎向群個人簡介:
黎向群,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圖書館館長、書法史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服務組書法教育專家,華南師範大學藝術產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書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篆刻委員、嶺南印社副社長兼印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中國書畫等級考試廣東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著有《嶺南歷代書法名家》《嶺南篆刻》《小閒字課》等。書學論文九十多篇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叢刊》《書法》《西泠藝叢》《美術學報》《書畫世界》《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廣東教育》《嶺南文史》《瓊臺學刊》《東莞書畫》《書法報》《書法導報》《深圳特區報》《海南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南方工報》等報刊。《新快報》收藏周刊「向群品書」、《信息時報》藝術周刊「廣東書人品鑑錄」專欄評論家。多篇論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書學成果(2010―2013)榮獲全國第四屆「康有為獎」理論獎。2019年獲首屆中國印學獎「頌契成果獎」。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省市書法展和全國書法名家雙年展,1988年獲廣州地區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2001年,獲廣東省首屆中青年書法作品展優秀作品獎。曾擔任廣東首屆臨書展、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和第一、二、三屆國際嶺南印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評委。先後在廣州、東莞、湛江市舉辦以「漢風晉韻」為主題的個人書法藝術及學術成果展覽。
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