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黎向群先生臨習《祀三公山碑》談起_南方網

2020-12-18 南方新聞網

  近期,餘常見黎向群先生在其微信朋友圈發臨習《祀三公山碑》之作,與往年所臨習之作更精進一層,觀其以篆籀之筆法鑄造漢碑之魂魄,呈現漢碑之萬象森羅;觀其結體長中顯方,一變小篆之瘦勁增其渾厚;略加金農、鄧石如、吳昌碩、齊白石之筆意,以增其趣味,得畫龍點睛之效。劉熙載曰:「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先生乃一學者,追求率性地書寫,以望再現漢碑的高古與雄強和一派活趣的明清格調,不為求變而亂變,而是委順隨化,與時推移,從而實現五合交臻,心手雙暢的境界。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約17至20字。現存於河北省元氏縣封龍山上。

  結體介於篆、隸之間,亦稱「繆篆」,是由篆入隸之作,其漸減篆之縈折,為錄之徑直,有的字還有草篆之意,書法勁古,筆鋒遒勁渾厚。清代方朔跋此碑云:「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臺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也斜直偏拂。亦不能為此書也;僅能作篆者,亦不能為此書也;必兩體兼通,乃能一定獨擅。」楊守敬評曰:「非篆非隸,蓋兼二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篆書多從此出。」清代康有為、楊守敬稱之為「瑰偉」,日本書道界人士也稱其為「神碑」。

  據本人所見,清代書法家鄧石如、趙之謙、沈直植、吳昌碩等曾臨摹過,可知他們的篆法深受其益處。在近代,此碑對我國著名書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書法篆刻藝術的發展、形成起過重要作用,並形成其獨樹一幟的篆書(篆刻)語言。齊白石在《白石印草敘》曰:「餘之刻印,始於二十歲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安藉以丁、黃印譜原拓本,得其門徑。後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後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天然,又一大變。」可看出齊白石的篆法由《祀三公碑》所化出,也是他篆法的根源所在。

  學書,需化古為我。黎向群先生借鑑前人學習之路,以吳昌碩篆籀之筆法貫穿全貌,既得漢碑之筋骨又得高古之意,以齊白石結字之法謀篇布局增其韻,以金農、鄧石如之方筆增其勢,此些微妙之處,需靜觀默想方可悟出。

  黎向群個人簡介:

  黎向群,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圖書館館長、書法史副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廳語言文字工作指導服務組書法教育專家,華南師範大學藝術產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廣東第二師範學院書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篆刻委員、嶺南印社副社長兼印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中國書畫等級考試廣東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著有《嶺南歷代書法名家》《嶺南篆刻》《小閒字課》等。書學論文九十多篇發表於《中國書法》《書法叢刊》《書法》《西泠藝叢》《美術學報》《書畫世界》《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廣東教育》《嶺南文史》《瓊臺學刊》《東莞書畫》《書法報》《書法導報》《深圳特區報》《海南日報》《新快報》《信息時報》《南方工報》等報刊。《新快報》收藏周刊「向群品書」、《信息時報》藝術周刊「廣東書人品鑑錄」專欄評論家。多篇論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轉載。書學成果(2010―2013)榮獲全國第四屆「康有為獎」理論獎。2019年獲首屆中國印學獎「頌契成果獎」。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省市書法展和全國書法名家雙年展,1988年獲廣州地區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2001年,獲廣東省首屆中青年書法作品展優秀作品獎。曾擔任廣東首屆臨書展、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和第一、二、三屆國際嶺南印學學術研討會論文評委。先後在廣州、東莞、湛江市舉辦以「漢風晉韻」為主題的個人書法藝術及學術成果展覽。

  作品集:

相關焦點

  • 識篆字帖《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是名垂書史的極有價值的碑刻之一。漢元初四年(117)刻,篆書,10行,行17—20字。
  • 漢《祀三公山碑》欣賞
    《祀三公山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元廼賢《河朔訪古記》云:「三公神廟,祀三公山碑在元氏縣西北二十裡封龍山下,榜曰『天台三公之廟』,廟有《漢三公山碑》一通。」即指此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縣令王治岐重新訪得,始有拓本行世。
  • 名家臨古系列:梁培生臨《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爨寶子碑(拓本局部)生臨《爨寶子碑》欣賞人民日報:寒假練字全攻略——收藏版名家臨張遷——王增軍 篇(增強版)名家臨《張遷碑》——劉文華 篇(重磅)張青山老師示範《好大王》、《石鼓文》視頻名家臨《西嶽華山廟碑》——來楚生篇名家臨古系列:王增軍臨《祀三公山碑》(附集古創作
  • 張久生臨習柳公權《玄秘塔碑》
    張久生臨習柳公權《玄秘塔碑》
  • 臨習《鄭文公碑》(1-5)
    臨習《鄭文公碑》1   一、關於《鄭文公碑》核心提要: 一、關於《鄭文公碑》 《鄭文公碑》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鄭君之碑     《鄭文公碑》屬魏碑中的端莊一路。
  • 魏碑 怎樣臨習《爨寶子碑》
    怎樣臨習《爨寶子碑》 《爨寶子碑》的結體特徵  1.方形塊狀結構  《爨寶子碑
  • 爨碑「野」字臨習|藝道講堂
    爨碑「野」字臨習示範|郭關道長往期回顧▼爨碑「橫」畫寫法爨碑「點」畫寫法爨碑「豎、豎勾」寫法爨碑「撇」畫寫法爨碑「捺「畫寫法爨碑「橫折「寫法爨碑「君」字臨習爨碑「寶」字臨習爨碑「軍」字臨習爨碑「晉」字臨習爨碑「振」字臨習爨碑「發」字臨習爨碑「放」字臨習爨碑「也」字臨習爨碑「墓」字臨習
  • 怎樣臨習《顏真卿的勤禮碑》
    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從先選擇法帖的某一張紙、或某一行、或某一段進行筆感練習,等有些心得以後,可以開始嘗試通臨第一通,然後針對第一次通臨的結果進行分析,找到不足,再做針對性訓練,挑出不能滿意的字或者偏旁或者結構或者個別字進行精臨,解決了不足再做第二次第三次……通臨,並嘗試集少字創作、集多字創作及脫帖完整作品創作;【此法適合有一定基礎者】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計劃既定,就要有恆心堅持到底。
  • 怎樣臨習《膽巴碑》(一)
    從趙孟頫傳世的《千字文》墨跡看,真、草兩體酷似智永,形神兼得,故趙 此言是有根據的。尤其是趙孟頫得《淳化閣帖》和從獨孤長老處得到《定武本〈蘭亭序〉》後,更是傾注心力,銳意臨仿。在行草書學習上,他把根子深深地扎在「二王」書法這塊沃土裡,「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
  • 最適合臨習的名家楷書經典碑帖,記得收藏!
    他們代表著中國楷書書法的最高水平,初學者若能充分了解和臨習他們的書體,對學習楷書將會有很大幫助。仁美大學堂為書法愛好者整理了六位楷書大家的經典碑帖,便於各位對比、積累和提升。>>>>《顏勤禮碑》顏真卿獨創「顏體」楷書,與柳公權書法並稱「顏筋柳骨」,一直以來不乏書法愛好者們孜孜不倦地學習與臨摹。唐代的《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立的墓碑,簡稱《勤禮碑》。
  • 《禮器碑》的勁健,你的這樣臨!
    圖1《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亦稱《韓勑碑》,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之事。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歷來《禮器碑》被推為隸書極則,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臨習《禮器碑》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 《弟子職》臨習指要
    (一)隸書方形的起收筆我們首先對比《嶧山碑》與《弟子職》的起收筆。1. 《嶧山碑》的起收筆形態呈圓形,起筆時要藏鋒,收筆時也要回鋒。《嶧山碑》的筆畫形態特徵為圓頭和圓尾,筆畫粗細保持在一定範圍內。書寫的難點在於起筆向左入鋒後,對提筆高低分寸的把握。提筆不夠則筆鋒出於筆畫之外致形態不圓,同時要注意一氣呵成。收筆時的動作要越少越好,讓筆鋒自然提起末尾收圓。2.
  • 平城魏碑十大經典之一:平城第一碑《皇帝南巡之頌》
    寫作中不斷參考殷憲先生《北魏平城書跡研究》、劉濤先生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二十四史《魏書》等書籍資料,也成了自己的一次深入的學習北魏書法歷史的過程,非常情願地跟著老師們腳印為大同歷史文化做點搖旗吶喊的小小貢獻。《皇帝南巡之頌》碑,簡稱南巡碑,在現存幾十件平城碑帖中,在大同歷代數以千計碑刻中,南巡碑是集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書法藝術價值於一身而且水平最高的一通古碑。
  • 《爨寶子碑》:醜到極致便是美!
    《爨寶子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碑》,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於雲南曲靖縣南楊旗田
  • 《郙閣頌》臨習解析:古樸沉實,意趣憨厚
    田克仁自幼酷愛書法,曾臨習過《郙閣頌》,今見原石露處江邊,風雨侵蝕,剝落日甚,恐久而絕跡,便請人仿原石重刻於靈崖寺奈何橋邊石崖之上。到了明萬曆年間,石刻右上角剝落尤甚,知縣申如壎補刻缺字,並在石尾鐫以「知縣申如壎重刻」七字。事實上,申如壎只是補刻而非「重刻」。因其字跡清晰,拓印流傳甚廣,造成混亂,以致訛傳不息。
  • 《爨龍顏碑》臨摹要點
    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立,與《爨寶子碑》同稱「二爨」,又因其與《爨寶子碑》相比碑體較大、字數較多,故又稱大爨碑。碑高338cm,寬146 cm,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題名三段,共313字。
  • 《顏勤禮碑》精講演示公開課
    《顏勤禮碑》,唐顏真卿撰文書丹,自署立於大曆十四年(779年)。楷書,碑文一通。殘石175×90×22釐米。現存西安 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 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71歲。
  • 曹全碑絕版視頻,隸書學習必備.
    可以說學隸書的人一定繞不開《曹全碑》,然而《曹全碑》樸拙高華,博大精深,怎樣才能系統學習其精髓奧義,是廣大書法愛好者關心的問題。本套《曹全碑》視頻教學,整整20套467講!!17.97G絕版視頻教程,全面系統解析隸書書法!全面精講,一應俱全!不論是自學入門、教學提升還是鑑賞收藏都是不二之選!
  • 臨《禮器碑》,來楚生PK林散之,誰更厲害?(附:《禮器碑》高清圖)
    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成為歷代書家臨摹的重要對象。現代書法大家來楚生與林散之臨摹的《禮器碑》都很有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人臨《禮器碑》到底有什麼不同。先上幾張細節對比圖,左邊是來楚生,右邊是林散之。
  • 【臨帖】來楚生臨《子遊殘碑》 ■薛元明
    臨 帖 來楚生臨《子遊殘碑》 ■薛元明 《子遊殘碑》刻於漢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屬「安陽殘石四種」之一。碑斷為二段,來楚生所臨落款題為「節臨《子遊殘碑》」。  清代王澍云:「隸法以漢碑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後世書家皆可從中獲取「營養」。《子遊殘碑》用筆圓勁渾厚,乾淨利落。結字方扁茂密,大小自然。章法疏朗有致,賞心悅目。此碑蘊藏篆、簡意韻,技法豐富,由此入手,既有漢隸法度可循,也有較大發揮空間,尚能鍛鍊創作能力,可謂一舉三得。因此,能否「通會」篆、簡筆意,是臨摹此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