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截圖
⑦隸書最全教程合集
▲免費領取《160講隸書最全書法教程合集》,關注書法易公眾號後輸入:隸書
分享7期:《160講隸書最全書法教程合集》學習隸書最好的一套教程!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禮器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成為歷代書家臨摹的重要對象。
現代書法大家來楚生與林散之臨摹的《禮器碑》都很有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人臨《禮器碑》到底有什麼不同。
先上幾張細節對比圖,左邊是來楚生,右邊是林散之。
來楚生(1903—1975),原名稷,號然犀。浙江蕭山人,誕生於武昌。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其畫清新樸茂、筆墨簡練、格調雋逸,在現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
來楚生臨《禮器碑》碑陽局部
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被譽為「草聖」 ,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林散之臨《禮器碑》碑陽
《禮器碑》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東巡。其間安排了一個重要的活動日程,就是祭祀孔廟行九拜之禮。在此期間,康熙為孔廟寫了《御製至聖先師孔子廟碑》、《至聖先師孔子贊》、《祭至聖先師孔子文》、《重修闕裡孔子廟碑》、《闕裡古檜賦》等多篇詩文。
在孔府,衍聖公孔毓圻獻出了家藏寶物以供御覽,計有:孔氏二十代族祖漢末北海相孔融所蓄雅琴一張,世代相守周朝青銅簠一執,王羲之《樂毅論》墨跡冊頁一本,北宋文與可山水畫卷一幅,宋拓《懷仁集王羲之聖敎序》墨刻一本,南宋劉松年畫《養正圖》手卷一軸。在遊覽中,康熙問:漢碑存放在什麼地方?似乎他更為關切。於是孔毓圻導引至奎文閣前,康熙仔細地觀賞了孔府的漢碑。其中一塊就是漢碑中的翹楚——《禮器碑》。
此碑立於東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九月。此碑又稱《魯相韓勅復顏氏亓官氏徭發及修禮器碑》、《韓明府修孔子廟碑》、《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簡稱《禮器碑》。 碑高2.14米,寬0.785米,厚0.23米,隸書16行,每行36字。碑陰題記3列,每列17行。碑左側題記3例,每列4行。碑右側共4列,每列4行。皆為隸書,是我國著名的漢碑之一。
此碑為東漢末年魯相韓勅所造。碑文內容是請求皇上頒賜禮器,用以祀孔及豁免孔子母顏氏、妻亓官氏後代徭發的功績,號召官吏、士大夫共同出資資助此舉。韓勅,字叔節,稱韓明府。碑文中亦有許多迷信內容。碑陰及碑側刻有許多人名,即捐資名單,所捐之錢從一百到三千不等。以此可看出各地對孔廟置禮器的支持程度。
《禮器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位於漢魏碑刻陳列館北屋,西起第13石。與《乙瑛》、《史晨》合稱廟堂三巨製。
《禮器碑》文字多有通假,而且雜以漢代流行的讖諱文字,比較晦澀難讀,好在基本事實還可讀懂,釋文注釋部分在此省略。研究《禮器碑》書法的人則必需要下一番文字功夫。
看碑帖首先是看字形,真草隸篆,顏柳歐趙,初學往往從此入手,因緣際會,各有所好。入了門就得看筆意了,孫永澤所謂「筆法波拂俱存」,郭宗昌所謂「星流電轉,纖踰植髮,尚未足形容」,王澍所謂「瘦勁如鐵,變化若龍」大致是從筆意上來說的。書法最終是要看氣息的,正是在此,書法史進入了無法描述的人天之美,楊守敬所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說的就是此種境界。
有人說《禮器碑》是在不經意的書寫中流露出美感,我是不同意這樣看的。《禮器碑》書法端莊、典雅,筆意修美、蘊藉,儒者風範,廟堂氣象。確是漢碑中的經典之作。寫這樣的作品是要有精神向度的,是要有古典情懷的。
《禮器碑》的美並不是唯一,但《禮器碑》的美應當能被領略。
此碑用筆變化多端,方中見圓,結體平正中見險絕,線條粗細輕重分明,筆力強健,瘦硬如鐵。
《禮器碑》面世以後,其書法就被學者文人所激賞。明代郭宗昌《金石史》說:「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踰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清代王澍《虛舟題跋》:「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楊守敬《評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禮器碑》誕生在孔廟,與儒家文化有著必然的聯繫。由此我想到了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結尾寫道:「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低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司馬遷寫下了這段經典的贊語,也留下了一個史學家思想的背影。《禮器碑》留下了書法的經典,但願我們也有能力想像這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書寫者的身影。
經典碑帖 |《禮器碑》(高清)《禮器碑》碑文:
惟永壽二年,青龍在涒,嘆霜月之靈,皇極之日。魯相河南京韓君,追惟太古,華胥生皇雄,顏誕育孔寶,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聖,為漢定道。自天王以下至於初學,莫不冀思,嘆仰師鏡。顏氏聖舅,家居魯親裡,並官聖妃,在安樂裡。聖族之親,禮所宜異。復顏氏亓官氏邑中徭發,以尊孔心念聖,歷世禮樂陵遲,秦項作亂,不尊圖書,倍道畔德,離敗聖輿食糧,亡於沙丘。君於是造立禮器,樂之音符,鐘磬瑟鼓,雷洗觴觚,爵鹿俎豆,籩杴禁壺,修飾宅廟,更作二輿,朝車威喜。宣抒玄汙,以注水流,法舊不煩,備而不奢,上合紫臺,稽之中和,下合聖制,事得禮儀。於是四方土仁,聞君風耀,敬詠其德,尊琦大人之意,逴彌之思,乃共立表石,紀傳億載。其文曰:
皇義統華胥,承天畫卦。顏育孔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宮,大一所授。前闓九頭,以什言教,後制百王,獲麟來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語。乾元以來,三九之載,八皇三代,至孔乃備。聖人不世,期五百載。三陽吐圖,二陰出讖,製作之義,以俟知奧。於穆韓君,獨見天意。復聖之族,逴越絕思。修造禮樂,胡輦器用。存古舊宇,殷勤宅廟。朝車威熹。出誠造囗。漆不水解,工不爭賈。深除玄汙,水通流注。禮器昇堂,天雨降澍。百姓訴和,舉國蒙慶。神靈祐誠,謂敬之報。天與厥福,永享年壽。上極華紫,旁伎皇代。刊石表銘,與乾運耀。長期蕩蕩,於盛復授。赫赫罔窮,聲垂億載。
韓明府名勅,字叔節,故涿郡太守
魯麃公次五千
從事魯張嵩眇高五百
穎川長社王玄君具二百
故會稽太守魯傳世起千
相主簿魯薛陶元方三百
河東大陽西角儉無節二百
故樂安相魯麃季公千
(碑陰及碑側略)
分享到朋友圈 也是一種讚賞哦!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標題可打開連結)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