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

2021-03-01 象之
《史晨碑》碑陰、碑陽兩面皆刻字,故又稱《史晨前後碑》,目前所存世兩面皆刻的漢碑僅《史晨》一例。

碑陰稱為《史晨後碑》,又稱《魯相史晨饗孔廟碑》或《史晨謁孔廟後碑》,刻於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四月,碑文正文計十四行,行三十六字。記載了史晨以個人俸錢拜謁孔子,並率眾九百餘人饗禮孔廟、祭祀孔子的盛況以及修繕孔廟,修通大溝、立市、種梓等一系列活動的事績。正文後刻有武則天大周天授二年馬元貞等人題跋四行。

史晨後碑

碑陽一面稱為《史晨前碑》,又名《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漢史晨奏銘》《史晨請出家谷祀孔廟碑》等,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三月。碑文共十七行,行三十六字。碑文內容是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聯名奏請孔子廟「春秋行禮」的奏文,請求由朝廷撥付每年的祭孔活動的經費,並在最後附上一段讚頌孔子德行的韻文一首。

史晨前碑

碑有額,無字,碑首弧形,無穿。碑高207.5釐米,碑身高173.5釐米,寬85釐米,厚22.5釐米,於1996年由孔廟移至孔府西倉漢魏碑刻陳列館。此碑與《乙瑛碑》、《禮器碑》並稱為孔廟三碑。孔廟三碑的簡歷都相去無多,同是公示的政府公文,都是關於祭孔羅裡吧嗦的流水帳或讚辭,本身就無多趣味可供慢慢品讀。後世對文本內容視而不見,詫於書藝之佳只對其書法稱讚傳摹,此碑一出後竟被傳為蔡邕所書。

《史晨碑》最早的著錄可見於宋歐陽修的《集古錄》,並在宋趙明誠《金石錄》、宋洪适《隸釋》、明都穆《金燕琳琅》等金石著錄中均有記述。清代以前,此碑底端因嵌於趺眼中,故每行最後一字難以句讀。清乾隆間何元錫將碑根部提升出來,方使碑身全貌顯露,但每行最後一字已經只餘其半。碑前後兩面千字有餘,書風一致,應出於一人之手。通篇書寫流暢舒展、一絲不苟、筆意遒煉,法度嚴謹仍不失意趣,結字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筆法古樸厚實,為漢隸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康有為評此碑為虛和一類,筆法至二、三分筆,折筆趨圓,柔和蘊潤,在分隸書體漢碑中具有清秀俊雅風格,為後世效法之楷則。清萬經在《分隸偶存》書中品評此碑書法為「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碑)、《韓勅》(禮器碑)之右。」方朔評之謂「書法則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史晨碑》既是漢碑書藝代表之作,也是反映漢代儒學地位變化和影響的重要史料。西漢武帝以來,經董仲舒閹割雜交後的儒學成為國家宗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孔子的地位由人而稱王,由王而封神,影響已經開始直線飛升。諸子百家原是並存百花齊放,此後儒學已別於其他學派並滲透到國家政治、文化、信仰、藝術等社會的方方面面。但西漢時對孔儒的尊崇仍還處於書面和政令,終西漢一朝,尚無真正的官方祭孔,劉邦過魯祭祀孔子,多是出於爭取魯地儒生的考慮,皇家最重視的始終是劉氏的宗廟祭祀,關心的終歸是其統治的鞏固。儘管國家有政令,甚至到東漢末年時,可大眾信仰仍稱得上比較自由,就這漢桓帝他真正信奉的卻也是道家,還曾派人去河南大規模祭祀老子。真正意義上的官方祀孔,直到東漢才開始真正出現。而漢桓帝時,《乙瑛碑》中所記述的孔廟中連專祭祀之事的官員都還沒有,魯相乙瑛要向皇帝奏表設置一個先前從沒有過的百石卒史。東漢自光武帝始,數代君主親赴曲阜祭孔,對一系列祭孔禮儀逐漸規範化、日常化。而民間的孔子崇拜較於官方的推揚有過之而無不及。《史晨碑》所記載祭祀孔子的盛況,官吏賢達、泮宮弟子等就有近千人之眾,不難想見百姓中也多有頂禮膜拜者。

在公眾號對話框輸入關鍵字 史晨碑 即可獲取此帖的下載連結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未授權私轉後果自負

精彩往期

最後,如果你需要某一張,朝代不限,作者不限,書法國畫篆刻皆可,可以關注公眾號或加我微信索取,微信號907870290。

全!!!部!!!免!!!費!!!

小賞怡情,轉發厚愛~

相關焦點

  • 高清碑帖 | 《史晨碑》(二玄社)
    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陽刻、碑之陰刻而分。碑陽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容為記載當時尊孔、祭孔活動事實。此碑與《禮器》、《乙瑛》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 「史晨碑」集聯64幅
    《史晨碑》是刊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的碑刻,又稱「史晨前後碑」,屬隸書書法作品,無撰書人姓名,現存於漢魏碑刻陳列館。    《史晨碑》為圓首碑,有額,額高34釐米,無字,碑身高173.5釐米,寬85釐米,厚23.5釐米。
  • 手機字帖 | 漢隸《史晨碑》高清版、學習指導
    漢隸《史晨碑》是東漢所立的記載魯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況的隸書碑文。因此,要在「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何紹基跋語)的眾多的東漢隸書面前做到觸類旁通,遊刃有餘的話,那麼由《史晨碑》著手的意義就十分顯在,這就是我們學習《史晨碑》的目的。筆劃間架一絲不苟的《史晨碑》,似乎就象一位辦事認真嚴謹的長者,在忠實地完成著他最後的事業,而其中無可挑剔的手法,在微妙的變化中又是如此地莊重含蓄。
  • 漢隸入門《史晨碑》高清單字欣賞
    感謝分享,歡迎關注《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此碑古樸渾厚、端莊典雅,磨滅處非常少、筆畫較清晰
  • 漢隸《史晨碑》16個常用「異體字」全解析:書法人須收藏!
    在漢代隸書代表作《史晨碑》中,筆者發現就有16個常用的異體字,而這16個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同時代的其他碑帖中也出現過,因此有必要識別和掌握。下面全部解析如下——1、參字:上半部分明顯來源於篆書寫法。2、厚字:與現今寫法差異較大。
  • 【書法專輯】孔廟三碑
    《禮器碑碑陰》《史晨碑》亦無額,通高231、寬112、厚22.5釐米,因一石雙面,兩碑同刻,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三月,17行,行36字(因每行末字掩埋於原石座中,舊拓多為35字),字徑3.5釐米,記載時任魯相史晨和長史李謙祭祀孔子的奏章。後碑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於建寧元年(168)四月,14行,行35至36字不等,記載祀孔和饗禮盛況,文後有武周正書題記4行。「史晨前後碑」迄今磨損極少,完整可誦,書風相類,筆致如出一人,傳為蔡邕所書。
  • 《禮器碑》真不愧為漢隸第一!
    《禮器碑》為圓首碑,碑文記述了魯相韓敕優免孔子舅族顏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發、造作孔廟禮器、修飾孔子宅廟、製作兩車的功績。碑陽末3行及碑陰、兩側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錢數,與《乙瑛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
  • 上海匡時秋拍 | 肅穆俊逸的明拓未斷本《曹全碑》
    漢碑中又以《禮器》、《曹全》、《史晨》、《張遷》、《乙瑛》為重,此次上海匡時拍賣有限公司集得這一本,即為漢碑上乘之作,又且為明拓,傳拓精良,幾經著錄,可謂上上品。上海匡時秋拍 「正道——中國書畫夜場」王懿榮舊藏 明拓未斷本《曹全碑》紙本冊頁 (明)著錄:《增補校碑隨筆》P82,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出版:1.延光室複印照片。
  • 臨《禮器碑》,來楚生PK林散之,誰更厲害?(附:《禮器碑》高清圖)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成為歷代書家臨摹的重要對象。現代書法大家來楚生與林散之臨摹的《禮器碑》都很有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人臨《禮器碑》到底有什麼不同。先上幾張細節對比圖,左邊是來楚生,右邊是林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