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碑》不愧為漢隸第一!

2021-02-19 中國書法

《禮器碑》歷來為古人所推崇,(明)郭宗昌《金石史》說:「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

《禮器碑》(局部)

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郭氏從「古雅」「結體」「傳神」等方面給予了此碑最高評價。

確如郭氏所言,如在整個漢碑體系中找出和王羲之書法的精神氣質最接近的碑刻,恐怕只有《禮器碑》與《曹全碑》了,如果只選擇一個,那便非《禮器碑》莫屬。

《禮器碑》(局部)

(清)王澍《虛舟題跋》說:「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又說,「唯『韓勑』(禮器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是古人對王羲之的評價,龍的特點變化多端,見首不見尾,此謂羲之書法之妙,「遒勁」二字也正是後人對王羲之的讚譽。

《禮器碑》(局部)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也稱「修孔子廟器表」、「韓明府孔子廟碑」,東漢永壽二年(156)立。現在山東曲阜孔廟。碑身高1.5米,寬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3列,列17行;左側3列,列4行,右側4列,列4行。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

《禮器碑》(局部)

何謂經典?我們說的經典是以「二王」書法為主線的,歷史上普遍認同的一貫的審美標準。這種標準是同中國古典的文藝理論、文化理論相吻合的關於書法美的普遍認識。

如上文所述,《禮器碑》與「二王」的相關性古人已經多有論述,具體來說,禮器碑主要有三大特點。

首先是結體的收放對比,其次是筆畫上粗與細的反差,三是筆畫質感的溫潤。這三點同時也是「二王」書法的典型特點。

《禮器碑》(局部)

在整個楷書(正書)的系統當中,「中宮收緊、四周開張」這一規律經過「二王」的梳理與提升,在中晚唐時期,逐漸被一代代書法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

(清)楊守敬也說:「要而論之,(禮器碑)寓奇險於平正,寓疏秀於嚴密,所以難也。」平中有奇、嚴密中有疏秀,正是從結體上對《禮器碑》恰如其分的評價。

《禮器碑》(局部)

每字中有主筆,其他筆畫都以主筆為中心收縮比例,「禮器碑」的收放,在整個漢碑系統中是最為誇張的一例。也就是說《禮器碑》在漢代時期就已經將我們以上所說的,一直從「二王」延續到中晚唐時期總結的結字的基本規律運用到了。

《禮器碑》(局部)

如果將歷史倒推,能夠將這一中晚唐定格的美的規律運用得如此恰如其分,如果放在當時背景中自然屬於非常異類。儘管這種收放規律,在《曹全碑》《乙瑛碑》等碑帖當中已經有所顯示,但還沒有詮釋得如此淋漓盡致。

《禮器碑》(局部)

中國人對形體的認知,在《道德經》中有一段話頗為經典:「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後相隨」。對形體的認識是以相對的概念來進行闡釋,長因短而顯長,高因下而居高……

《禮器碑》(局部)

把一個字作為一個整體來關照,長短高下便不再絕對化。唐人歐陽詢的「結字36法」曾對這一認知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總結,宗白華在《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裡談到結構之美時,竟然直接引用了歐陽詢的「結字36法」。

歐陽詢以整體的觀點對整個漢字系統分類歸納,是歐陽詢對中國書法美學的貢獻,應該說這一普遍規律並不是歐陽詢的創造發明,他只不過將代代人約定俗成的審美規律表達了出來,眾人皆以為然而已。

《禮器碑》(局部)

我們可以將這一規律與《禮器碑》中的部分字例做一比照。

如圖「福」字左邊「示」字旁整體收縮變窄,非常修長,而右側則以橫畫為主筆,下面收窄為橫畫讓路,這便符合《結字36法》中「避就」「相讓」的原則。

《禮器碑》(局部)

「永」字以捺畫為主筆,其他筆畫都為捺畫留出位置。如「牟」字的上半部收縮為下部「幹」字讓位,這和後來楷書的收放規律完全一致。

《禮器碑》(局部)

從整個篇幅來看,字與字之間粗細的對比非常明顯,比如圖中「上」字與「旁」字粗細之間變化形成鮮明的對照。

綜上所述,《禮器碑》是漢代碑刻中與後世以「二王」為主線所形成的經典審美樣式和範疇一脈相承的最為典型的碑刻。

《禮器碑》(局部)

由此可見,對於經典的探索歷史上從未間斷過,經典的形成也並非某個人的一己之力,也並非某個時代的集中爆發,經典的形成如一條長河源遠流長。

來源:網絡

中國書法微信號:zgshufa
關注中國書法 傳承中華文化.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本平臺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

↓點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喜歡請點讚,↑點右上角轉發

相關焦點

  • 《禮器碑》真不愧為漢隸第一!
    《禮器碑》為圓首碑,碑文記述了魯相韓敕優免孔子舅族顏氏和妻族亓官氏邑中繇發、造作孔廟禮器、修飾孔子宅廟、製作兩車的功績。碑陽末3行及碑陰、兩側刻有104人姓名及捐款錢數,與《乙瑛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
  • 漢隸第一《禮器碑》(高清大圖)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漢永壽二年(156年)刻。
  • 【經典碑帖】《禮器碑》(高清大圖)
    書風細勁雄健,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禮器碑》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後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價值極高,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 《禮器碑》的勁健,你的這樣臨!
    圖1《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亦稱《韓勑碑》,東漢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刻。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之事。碑側及碑陰刊刻捐資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錢數,文後有 韓勑等九人題名,《禮器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禮器碑》書風細勁雄健,端嚴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是漢碑中經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雲:「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
  • 東漢大臣| 杜度《禮器碑》書法賞析
    梁時庾肩吾《書品》列其書品為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草書大家懷素稱他的章草「天然第一」。   《禮器碑》《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
  • 書法字帖:禮器碑高清下載
    <h1 style="text-align: left;">書法字帖:禮器碑高清下載</h1>《禮器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書風精妙峻逸,端莊秀麗兼而有之。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被古人推為漢碑第一傑作。明代 郭宗昌《金石史》說:「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踰植髮,尚未足形容也。 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 臨《禮器碑》,來楚生PK林散之,誰更厲害?(附:《禮器碑》高清圖)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被譽為「草聖」 ,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 字帖 | 漢隸《乙瑛碑》精選36字
    《乙瑛碑》全稱《漢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興元年(15年)
  • 手機字帖 | 漢隸《史晨碑》高清版、學習指導
    漢隸《史晨碑》是東漢所立的記載魯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況的隸書碑文。書法端莊嚴謹,為學漢隸者所取法。又稱史晨前後碑。作為著名的漢碑,《史晨碑》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稜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
  • 中國十大漢隸欣賞
    摩崖漢隸,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門頌》的藝術成就,歷來評價很高。其結字極為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多用圓筆,起筆逆鋒,收筆回鋒,中間運筆道勁沉著,故筆畫古厚含蓄而富有彈性。通篇看來,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灑脫自如,意趣橫生。《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
  • 漢隸《曹全碑》入門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韓仁銘》、《曹全碑》、《張遷碑》學習書法,應當從隸書入手,學習隸書則應以於正端莊、規矩嚴謹的漢隸碑刻為範本,打下紮實的基礎,然後再旁及其它,穩步發展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
  • 漢隸第一品!
    西嶽《華山廟碑》全稱《漢西嶽華廟碑》。東漢延熹八年(165)立,隸書,郭香察書。22行,行37字。原碑已毀。碑舊在陝西華陰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毀於地震。或謂碑嘉靖中猶在,一縣令修西嶽廟石門,碎之為砌石(見明趙崡《石墨鐫華》)。此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其結體方整勻稱,氣度典雅,點畫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是漢隸中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代表作品。清代隸書名家金農曾盛讚「華山片石是吾 師」。明郭宗昌《金石史》稱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清朱彝尊謂;「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
  • 【書法專輯】孔廟三碑
    「孔廟三碑」是指位於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東廡內的三塊古碑,分別為《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它們是享譽中外的歷史人文遺蹟,為歷代金石家、書法家奉為漢隸圭臬
  • 梁啓超所說「雲南第一古石」是指那一塊碑?
    一、梁啓超的斷語之一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梁啓超說:「爨龍顏碑,文達謂為雲南第一古石。自孟琁碑出土後,此又膛乎後也。」梁先生的意思是,原來以為大小爨碑的書法意義為雲南第一古碑。自《孟孝琚碑》出土後,大小爨碑應排在《孟孝琚碑》之後了。
  • 《禮器碑》基本筆畫練習(高清版)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釐米,橫102.4釐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
  • 漢隸入門《史晨碑》高清單字欣賞
    感謝分享,歡迎關注《史晨碑》又稱《史晨前後碑》,此碑古樸渾厚、端莊典雅,磨滅處非常少、筆畫較清晰
  • 濱州書法家徐延波作品入選國家畫院「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郗運紅近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漢隸十二品新探」刻石書法研究與創 作系列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當代書法作品140餘件,以 及「漢隸十二品」原拓近40件。參展藝術家以「漢隸十二品」為取法對象,或臨摹,或創作,對經典做 出合乎自己意趣要求的新詮釋。漢代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有著宏大精神內蘊的「漢隸」, 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典範意義。以傳統「品」的話語 方式,重新發現和挖掘隸書的美,「漢隸十二品」這一概念正是在這一學術 背景下誕生的。
  • 手機字帖 | 漢隸《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賞析與學習全攻略
    《曹全碑》系東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此碑立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題名33行,分5橫列;篆額久佚不存。全碑共1165字。碑高253釐米,橫寬123釐米。此碑於明萬曆初在郃陽(今陝西合陽)莘裡村出土,傳碑石在明代末年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現保存於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明拓本。
  • 高清碑帖 | 《史晨碑》(二玄社)
    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陽刻、碑之陰刻而分。碑陽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碑在山東曲阜孔廟。內容為記載當時尊孔、祭孔活動事實。此碑與《禮器》、《乙瑛》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 漢隸範本《鮮于璜碑》
    《鮮于璜碑》,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立於延熹八年 (165)。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全碑包括碑座與碑身二部分。碑座為長方覆鬥形,長 1.2米,寬0.73米,高0.25米。碑身為圭形,上銳下方,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釐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象作為碑額裝飾的現象,在漢碑中較罕見。 碑身兩面刻文,碑陽17行,滿行35字;碑陰15行,滿行25字。總計 827字。絕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敘述鮮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