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封孔子詔碑》介紹
《加封孔子詔碑》,也作《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上天眷命聖旨》,碑在曲阜縣孔廟。原碑為潘迪書,茅紹之刻。此清朝拓本,經折裝, 墨紙尺寸28x18cm,現收藏於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
這位撰書者潘迪,沒什麼印象,看這一手不俗的顏體楷書,而且負責撰寫詔書,應該也是個書法好手。但是刻碑茅紹之,就非常熟悉。觀印 山房 一直留意收集趙子昂的碑刻作品,這位茅紹之就頻頻出現。趙子昂很多碑刻都是他刻的,如《張公道教碑》《珊竹公神道碑》等。甚至誇張到「彼時求公(趙子昂)書者,非茅刻則不書」
(此文附字帖全圖,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收藏下載)
「大成至聖文宣王」由來
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這裡簡單科普一下:孔子是子姓孔氏,現在姓氏不分所以才說孔子姓孔)。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皆尊孔崇儒,最直觀表現就是給孔子加封,給自己加戲。漢和帝封孔子為「褒尊侯」,北魏孝文帝給孔子的諡號是「文宣尼父」,北周宣皇帝則進封孔子為「鄒國公」。至於這個最常見的「大成至聖文宣王」是三個朝代的「累世之功」。
唐代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時孔子進爵「文宣王」;宋代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又在「文宣王」前加「至聖」二字,成了「至聖文宣王」。這個「至聖」就是「聖人之最」的意思。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剛即位不久的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覺得這樣還不夠,於是在「至聖文宣王」前加「大成」二字,成了「大成至聖文宣王」此碑就是此事的見證者。對此,元代閻復解釋說:「蓋言孔子集三聖之事,為一大成之事,猶作樂者集眾音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
好在明清以後打住了不停往上做加法的步伐,走了「先師」的路子,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要不然由著清朝封諡號習慣,指不定能出來個類似「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的奇怪東西。
虞世南唯一行書墨跡《汝南公主墓志銘稿》,真偽難辨
王寵小楷點畫內斂隸意十足,但也有人批評「精氣不足」(高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