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機會參觀了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位於安定門內國子監街,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走到國子監街向裡走。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塊石碑。
這就是下馬碑,位於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塊,碑陰用滿、漢、蒙、回等六種文字寫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古代凡進入孔廟或者從孔廟門前經過,不論官職大小,都要下馬、下轎,以示對孔子的尊重。此時高大的廟宇建築映入眼帘。
(資料圖,上為北)孔廟廟坐北朝南,佔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在大成殿後面,被大成殿遮擋住了)。碑亭整齊分部於院內東西兩側。
臨街的門,叫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簷歇山頂,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
走進先師門就到了第一進院落,
院內御路兩側分四部分矗立著198座高大的進士題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
這些進士題名碑上刻著元、明、清三代各科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共計51624人。
在眾多的進士當中有我們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張居正,于謙、徐光啟,嚴嵩,紀昀、劉墉及近代名人劉春霖、沈鈞儒等。這些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
在碑林的西側有高大尖頂狀亭子,這就是御製記功碑亭。
孔廟內共有御製記功碑14座,分別位於第一進院和第二進院東西兩側的碑亭內。這些碑亭,石刻文字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高大的御製記功碑
這些碑亭高大、華麗,
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從先師門沿御路向前,迎面矗立著漢白玉《先師孔子行教像》其身後的建築便是大成門,
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頂。
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
據悉,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眼下妥善展放於故宮石鼓館內。
穿過大成門就第二進院落,這裡寬大,雄偉,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中間一條筆直御道通向大成殿 這裡便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
院內西南角有一方形綠色琉璃瓦建築,這是燎爐,亦稱「燎屋」或「焚帛爐」,是祭孔時焚燒祝版、絲帛、供品的地方。
大成門內11座御製記功碑,分別豎於大成門院內東西兩側的碑亭內。
其中,第二進院西側有5座,東側有6座碑亭。這是西側的5座碑亭。
碑亭內的雕刻石碑,碑文內容除了修葺孔廟、祭禮活動的紀事碑外,主要是明清兩朝,特別是康、雍、乾三代盛世,帝王南徵北伐,統一中國的記功碑。
院內,古樹最小的樹齡在二百歲以上,最大的樹齡有七百多歲了。
前來參觀的人很多,這是北京某中學的師生。
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
大成殿是從前舉行祭孔典禮的地方。
大成殿前寬敞月臺,高於地面2m,月臺由漢白玉雕雲頭石欄三面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臺階,前級正中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龍戲珠,中間盤龍吞雲吐霧、寶珠火焰、雲水波濤、蔚為壯觀。
《大成殿》《萬事師表》匾額高懸大殿上方。
殿前有700餘年樹齡的古柏一株,名"除奸柏",亦名"觸奸柏"。觸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
另有古井一口,清高宗賜名"硯水湖"。
大成殿的平臺
殿中供奉孔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製真品。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
鼓及編鐘樂器
孔子神牌位兩側分立「四配十二哲」牌位:即顏回孔伋 曾參 孟軻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東西兩邊還置有十二哲閔損 冉雍端木賜 仲由卜商 有若 冉耕 宰予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的牌位。孔子神牌位兩側分立「四配十二哲」牌位:即顏回孔伋 曾參 孟軻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東西兩邊還置有十二哲閔損 冉雍端木賜 仲由卜商 有若 冉耕 宰予冉求 言偃 顓孫師 朱熹的牌位。
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殿內兩側依昭穆之制掛有清朝歷代皇帝御題大匾:雍正<生民未有> 乾隆<與天地參>
嘉慶<聖集大成> 道光<聖協時中>鹹豐<德齊幬載> 同治<聖神天縱>光緒<斯文在茲> 宣統<中和位育>
殿正中懸掛黎元洪題<道恰大同>匾額。
黎元洪的名字塗成紅色有些看不清楚。
黎元洪為把自己所題<道恰大同>掛在大殿的正中,將康熙的<萬世師表>請到了殿外,據說,在當年,這些御題匾額製成後要將畫樣傳至全國各地所有孔廟都要依樣造掛。
走出大成殿趕上北京某中學高三師生在此舉行成人禮和拜師會。
參加高考的學生立下的《軍令狀》。
儀式現場。
學生代表宣誓
現場一角
參加《成人禮和拜師會》的學生。
院內有許多參天大樹。
由大成殿西側向後走,進入一個單獨院落,這就是孔廟的第三進院落,很有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
崇聖殿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
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簷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眼下,這裡每天上演祭孔樂舞,可惜,本人沒有趕上觀看。
孔廟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閱讀以下連結:
實拍:麥積山石窟,中華瑰寶,帶你一次看個夠!
實拍:北京八大處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