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北京孔廟大成殿景點簡介
北京孔廟,位於北京東城區成賢街,國子監的東側,又名「先師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坐北朝南,面積2.2萬平方米,古建築面積約有7400平方米,有房屋286間。院落共有三進,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第三進院落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其建築型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廟學相依,功能合一。整座建築布局科學,三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第一進院落形成的前導空間為半開敞形式。第二進院落形成的祭禮空間方闊周正,由大成殿、東西廡、掖廳和器庫等建築構成,空間封閉、氣氛嚴肅。第三進院落形成的後續空間面積較小,長寬不及祭禮空間的一半。主要景觀有先師門、進士題名碑、大成門、石鼓和石碑、大成殿、崇聖祠等。先師門
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簷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門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馬碑。
大成門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二道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簷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院內青磚鋪地,蒼松翠柏,古樹參天。
中間一條筆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兩旁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設有祭奠焚紙燎爐,甬道正中西側還有一眼古井。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
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周宣王時代(前8世紀)的石鼓遺物刻制的。
第一進院落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西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
進士碑林進士碑林陳列豎立於先師門內及大成門前院內東西兩側,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藉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于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找到的。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時皇帝行禮的地方,殿高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殿內供奉「大成至聖文宣王」牌位。其是一座下有月臺,"九五"開間,紅牆黃瓦,重簷廡殿頂的雄偉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雙層飛簷,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黃色琉璃瓦,頂部正脊兩端均裝飾龍形鴟。月臺高於地面2米,月臺由漢白玉雕雲頭石欄三面環繞,東西兩端各有16級臺階,前級正中嵌有一塊7米長、2米寬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龍戲珠,中間盤龍吞雲吐霧。前簷裝修為菱花格扇門窗,磚石臺基四周出石護欄。大成殿院內東西兩側各有廡殿十九間,左右對稱,布局完整。東西廡北端有東西掖房各十間,南端有祭器、樂器庫各十二間,東西掖房及兩庫均為L形平面附屬建築。崇聖祠崇聖祠位於大成殿之後,原名啟聖祠,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聖祠,由南而北有崇聖門和享殿。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
崇聖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臺,月臺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
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簷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
北京孔廟大成殿聯圖文及考點
北京孔廟大成殿聯[簡析] 此聯意在借祭祀孔子而宣揚儒家的倫理道德、政治哲學觀點,其核心為中和。所以多用《禮記·中庸》中的言詞。其內容、用語與大成殿的特定環境十分和諧、貼切。文自:漢語言文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