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欣賞

2021-02-19 壹書法


        虞世南(558-638),唐初書法家、文學家。字伯施,世居慈谿北鄉鳴鶴場。虞氏在慈谿為世家,祖、父、叔、兄俱有重名。叔父虞寄,為陳朝中書郎,因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

        虞世南身體文弱,博聞強記。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櫛。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內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並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戩」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將兩人合寫的「戩」字給魏徵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徵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歷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內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後,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贏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歷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星何損於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著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象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後,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卒於長安,享年八十歲。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延上下,無復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諡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掛在宮中凌煙閣。

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唐本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未幾火燼毀,武周長安三年(703),武則天命相王李旦重刻又毀。唐刻拓本今罕見。後唐拓本《孔子廟堂碑》流入日本,現藏日本東京三井文庫。
  宋代黃庭堅有詩云:「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原拓本在北宋其珍貴。現存此碑的兩種重刻本:一在陝西西安碑林,宋初王彥超刻,世稱「陝本」,或「西廟堂本」;一在山東城武,元代刻,稱「城武本」或「東廟堂本」。前者字較肥,後者較瘦。四廟堂碑,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時石斷為三。斷後初拓本二行「虞世」二字完好。明中期拓本末行「風水宣金石」幾字完好。
  關於三井藏有唐拓本《孔子廟堂碑》,不能不提到三井高堅,本世紀初,日本三井財團中有名三井高堅(字宗堅,號聽冰)者,好藝事,嗜鑑藏,因挾雄厚之資,委其好友、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仙郎)往中國,大肆搜羅中國金石碑刻,獲取珍貴罕見的中國古代善本碑拓百餘種,其中唐字孤本十數,宋拓則愈半百,皆秘藏於其聽冰閣中,一時名播遐邇。然因其所藏深不露,與世隔絕達六十多年,故一般多僅聞盛名而鮮知其詳,更無一飽眼福。直至近年,方移入財團法人性質的東京中野上高田的三井文庫。人們通過文庫定期的公開展示,方得稍窺一斑,其中包括久藏著的唐拓本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書法論壇官方微店,毛筆、宣紙、文房……

相關焦點

  • 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欣賞(附釋文)
    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孔子廟堂碑》,虞世南撰並書,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
  • 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的藝術特點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
  •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三種版本)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
  •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三種版本)!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藏。《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清楊賓《大瓢偶筆》)。據傳此碑刻成之後,車馬集碑下,捶拓無虛日。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彩版二種)
    唐代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乾隆、嘉慶年間拓本(民國梁啓超、當代陳振濂跋) >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原碑立於唐貞觀七年(633年)。碑高280釐米,寬110釐米,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筆法圓勁秀潤,平實端莊,筆勢舒展,用筆含蓄樸素,氣息寧靜渾穆,一派平和中正氣象,是初唐碑刻中的傑作,也是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的虞書妙品。
  •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西廟堂本)原色高清法帖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西廟堂本)原色高清法帖  虞世南(558-638),唐初書法家、
  • 虞世南《大唐豳州昭仁寺碑》
    歷代書法名家對此碑評價頗高,認為其法度嚴謹、筆力沉雄,骨骼清奇、古雅俊逸,頗具中和之美。歷來傳為虞世南書,但眾說紛紜。宋鄭樵、明趙崡均定為虞書,清王澍則謂:「《廟堂》豐逸,此則瘦勁,面目雖似,神骨則殊。」
  • 李宗瑋教授:層臺緩步,高謝風塵——虞世南的溫潤中和
    虞世南作為初唐四大家之一,至今我們能看到他的作品,僅有《孔子廟堂碑》和《汝南公主墓誌(墨跡)》及《虞摹本蘭亭序》等三種。前二者是他的代表作,《虞摹蘭亭》可信度則稍欠一點。 楷書《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年)刻。碑文記載唐武德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葺孔廟之事。貞觀(627~649年)中即毀於火。
  • 虞世南的委屈,我們的不幸運
    虞世南的委屈,我們的不幸運——說《孔子廟堂碑》文/鬱則書法上關於唐代楷書有初唐四家的說法:歐陽詢(557~641年)
  • 虞世南 《陝本孔子廟堂碑》北宋拓本
    《孔子廟堂碑》 碑文:太子中舍人行著作郎臣虞世南奉勒撰並書司徒并州牧太子左千牛率兼撿校安北大都護相王旦書碑額
  • 「五絕」名臣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局部  ■馬於強虞世南(公元558—公元638),字伯施,浙江餘姚(今浙江慈谿)人,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其一生經歷陳、隋、唐三朝。唐太宗常常稱讚他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此五絕在當時士子若能得其一足以成為一代名士,由此可見虞世南學識之博洽、修養之精深。其德行,據史書記載,虞世南在其兄虞世基權傾朝野之時,仍「布衣蔬食」,並不攀附。當其兄即將罹難,則挺身而出。古書記載虞世南外貌「弱不勝衣」。而上述舉動何止是超出了「文弱書生」四字。其忠直,是指虞世南的諍諫之名。
  • 「唐初四大家」之首-虞世南,一位出身名門而又低調的書法大家
    政治生涯虞世南(公元558年-638年),字伯施,今浙江餘姚人,可謂出身名門。餘姚虞氏是當地的望族,從三國時期至唐代,出了很多名士。《舊唐書·虞世南傳》:「祖檢,梁始興王諮議;父荔,陳太子中庶子,俱有重名。叔父寄,陳中書侍郎,無子,以世南繼後,故字曰伯施。」
  • 歐陽詢、虞世南書法對比:一個險勁外露,一個遒逸內斂
    但由於年代久遠,流傳至今的虞體書法多為後人臨摹,《寶刻類編》°著錄的僅有九種:碑四,墓誌二,刻帖三:即《孔子廟堂碑》、《周行軍總管羅剎碑》、《昭仁寺碑》、《孔憲公碑》、《汝南公主墓誌》、《狄道人墓誌》、《破邪論序》、《智永千字後七十八字》、《白鶴詩》。
  • 書法大家褚遂良,20幅褚楷集字字帖欣賞,疏瘦勁練、臨帖首選
    褚遂良,唐代著名書法家。字體端莊俊秀,飄逸。自成一體是唐代顏,柳,歐體之外不可小視的大書法家,善寫楷書,是初學書體臨習得不錯範本。很多人將褚遂良和虞世南的楷書進行比較。小編認為,風格不同而已,虞世南內斂溫婉,筆力勁健,二王一脈,褚遂良寬博大氣,線條秀美!字如同每個人的性情!
  • 虞世南不愧為「楷書之王」,他的書法溫潤如玉,氣質完勝歐陽詢!
    學習楷書有兩個人物不可錯過,一個是虞世南,一個是歐陽詢。他們乃是初唐楷書大師中的佼佼者,幾乎影響了整個唐代以後的書風。很多人在學習楷書方面,不知道應該怎麼選。歐陽詢《九成宮碑》歐陽詢跟虞世南的書法,如果從繼承王羲之的角度來講,虞世南更勝一籌,如果從書法的創新能力上講,歐陽詢則當仁不讓,如果從學習成材率上,毫無疑問虞世南比歐陽詢強太多,若是論及對於書法史的影響力,虞世南要更大一些
  • 虞世南:我是如何調教一代聖主的.
    一代聖主李世民久聞虞世南之名,多方搜求。不久,虞世南被任命為秦府參軍,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此時,虞世南已年逾六旬,無心仕途,他屢次上表求退。虞世南:臣以為,應該廢除幹部制度終身制,臣申請退休。李世民笑了:嘿嘿嘿,別人都可以退休,然而愛卿是萬萬不可能的。
  • 元朝的《加封孔子詔碑》,用顏楷將聖旨刻在了孔廟(高清圖)
    14-01《加封孔子詔碑》介紹《加封孔子詔碑》,也作《大成至聖文宣王追封碑》、《上天眷命聖旨》,碑在曲阜縣孔廟。原碑為潘迪書,茅紹之刻。趙子昂很多碑刻都是他刻的,如《張公道教碑》《珊竹公神道碑》等。甚至誇張到「彼時求公(趙子昂)書者,非茅刻則不書」(此文附字帖全圖,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收藏下載)
  • 唐代5大書法名家作品欣賞和技法分析(歐、褚、虞、顏、柳)
    現在最普遍流行的唐代楷書碑帖,不外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五家。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歐字表面方正,其實筆法都用圓筆,不是方筆,因此臨寫歐字,只要掌握前面介紹的圓筆寫法,就可遊刃有餘。至於歐字在點畫方面的特徵尤多,而且富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