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不、丕、否、歪、孬、覔、甭、 奀,這些你都會?

2021-03-02 國學堂之說文解字

自從註冊了這個國學堂之說文解字微信公眾號之後,很多讀者加我為微信好友,雖然加了比較少交流,但還是蠻開心的!加的時候很多讀者喜歡備註個尊稱:老師您好,說實在,我不是老師啦,我也是一個學者,希望在分享過程中多學點而已!比如我們今天解的不字,我才發現原來文字組成是多麼神奇和有趣的!我們一起來來看看「不」字的奧妙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不」字,它的甲骨文是這樣的:,和現在的楷書「不」字有幾分相像,但是你可知道不的造字本義?非常有趣的,我們在金文中的長橫(—)通常指代天或地,這不字的長橫應該是地的意思。下面曲折的三筆類似是植物的根,沒有長出地面,引申為「不」,代表否定的意思。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解法,如果有更好的答案,歡迎交流哦!

「不」字我們了解後,從「不」字延生開來還有丕、否、歪、孬、覔、甭、 奀。除開不字是否定意思,其它的您都會嗎?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丕pī:《說文》:大也。是大的意思,比如說丕變(大變);丕訓(偉大而可為法則的言論);丕烈(偉大的功業);丕業(偉大的事業);丕績(偉大的功績);丕顯(偉大而顯明);丕丕基(極偉大的帝王家業。指帝王之位)

否fǒu或pǐ:《說文》:否,不也,就是不贊同意思!該字讀作fǒu時字義是表示不同意,不認可的意思。讀作pǐ時字義是不好,壞,惡的意思。

歪wāi:是指不正,如歪斜,歪曲,偏斜意思,也指不正當,不正派意思,如歪理。歪風等!還有一種意思是側臥休息:如我歪一會兒。

孬nāo:屬於合成字,是一種地方方言,指不好的意思,比如說孬種(膽小鬼),孬好(好與壞)。

覔mì:古同覓,尋找的意思,都不見了,還不得找?

甭béng:意思是不用:比如你甭說。你甭管。甭惦記他。

奀ēn:意思是長大不的意思,它是一種〈方言〉,暗指人瘦小衰弱。而我們看七十二房客就知道有個丫鬟叫奀妹,就是就是比較單薄的女子。

看完早點休息,晚安哦!我不敢再熬夜了!

相關焦點

  • 奤 奀 嫑 崓 孬 夯 ~這些奇奇怪怪的漢字,處處是心機啊!
    奤 [hǎ] 地名用字。奤 [tǎi]〔~子〕a.中國一些地方對身軀肥大,行動笨拙的人的謔稱。b.中國舊時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貶稱。好啦好啦。城事君得安慰下你受傷的心靈,好吧好吧,你不奤,你很……奀的基本釋義就是不大,形容瘦小,多用於人名!小陳就可以叫奀陳啦 ! 小王就可以叫奀王啦 !例句:「親愛的,你看起來好奀啊!」「真的嗎?好開心啊!
  • 丕何其大
    前面我們講過了部首字「一」,在「一」這個部首之下,《說文》共收錄了四個字,分別是「元」、「天」、「丕」、「吏」,這四個字都是在「一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蒙」
    上博楚簡《周易》中的「蒙(尨)」字尨,是長毛狗的意思。(《說文》:尨,犬多毛者。《說文》曰:「冡,覆也」,《說文解字注》曰「凡蒙覆、僮蒙之字今字皆作『蒙』,依古當作『冡』。『蒙』行而『冡』廢矣」。由此可知,「蒙」的本義是「蒙覆」,是遮蓋的意思,由此而引申出蒙蔽、蒙昧的意思。巧的是,我們前面說過,「蒙」又作「尨」。
  • 這些詞怎麼可以這麼汙,純潔如我根本看不懂呢
    暴走街拍每晚都會在微博發一個夜聊話題評論會精選整理到微信咯吱一下本期話題有哪些很純潔的詞已經被說汙了
  • 說文解字:得
    但這還不夠,其左邊又增加了「彳」,這就是說得到了以後又拿著走了。小篆③左邊的「彳」和下邊的手(寸)還在,可是「貝」字卻偽變成了「見」。楷書④的右上方又錯變成了「日」。  「得」字的本義是「得到」或「獲得」,如《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嫑奤嘦奀」,蚌埠人知道這些個詞啥意思不?
    今天給小夥伴們科普一下這些奇奇怪怪的漢字!一起看看你認得幾個?如何形容一個人臉大?
  • 毓民【說文解字】系列(A)
    北宋太宗的告誡百官的十六字的「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說文解字【09】「清官與貪官」。 中國專制帝皇時代,人民期待清官的出現,包拯、海瑞等著名清官千古傳頌,這種人民的「清官信仰」甚至形成一種文化。人民期待清官的出現,只不過因為貪官太多。人民對現實不滿,對貪腐官員不滿,自然渴望有真正的「父母官」出現,可以讓他們可以訴冤有門!
  • 糊塗人生酒雲課堂:說文解字·醺
    古有許祭酒說文解字,今有糊塗醉說文解字。同志們,早上好。昨晚喝沒喝糊塗人生酒呢?現在是否感覺醉醺醺地,提醒您今天是周一,本期說文解字雲課堂,咱們來分析這個「醺」字,本義是酒醉,在古代又同「燻」。一鳥不鳴風又細。月明如晝天如水。
  • 奤奀烎氼,這些看不懂的漢字其實很簡單
    但是,也有一些漢字,不那麼常見,筆畫也比較複雜,但是只要看見它,就能猜到這個字的含義,這樣的漢字有不少源自方言詞彙。透過這些精妙漢字,我們可以窺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一個方言字,意為臉龐肥大,是貴州、關中等地區對臉大肉多的人的稱呼。奤還有其他兩個讀音。一個是tǎi,一般用作「奤子」一詞。「奤子」有兩個意思:a.
  • 董婧宸丨祁寯藻本《說文解字系傳》刊刻考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十五卷。五代南唐時期,徐鍇依《說文》原本,附以注釋,作《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1]。道光十九年(1839),祁寯藻以顧廣圻舊鈔本、汪士鍾藏宋槧殘本為底本,刊成《說文解字系傳》,是清代中後期影響最大的《系傳》刊本。
  • 2020臺灣說文解字:亂
    釋字:「亂」,字義為罔失法度,若合成語詞,其意也多屬負面,如亂政、亂鬨鬨、亂七八糟。近日,臺灣2020年度代表字出爐,由於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瘋狂肆虐,「疫」字毫無懸念當選,時下寒冬來臨,防疫更鬆懈不得。然而,縱觀民進黨當局這一年的防疫作為,怎一個「亂」字了得,就連一片薄薄的口罩,竟搞出對內「限購」「幹蒸重複使用」的亂象,同時限制出口大陸,對同胞冷血無情,實際上卻拿大批口罩去諂媚美國,令人作嘔;而其自吹自擂的「防疫神話」,更頻遭事實打臉。
  • 少兒版「說文解字」:《字說字畫》獲評年度「十大好書」
    南京市教學研究室語文教研員徐豔老師編著的《字說字畫》一書獲評2020年度「十大好書」,並在朋友圈刷屏。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傾注了30年心血研究兒童與漢字關係的母語教育研究專家。好評如潮,少兒版的「說文解字」比字典好看!
  • 說文解字:淺談漢字造字六法
    文/大魚說小事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龐(音旁)大的象形文字體系,源遠流長。過去漢字的使用一直是被上層社會壟斷,幾千年來,官方文字一直使用筆畫頗多的繁體字。如下圖就是30年代民國教育部推出的簡化字表的片段: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倉頡(音潔),原姓侯岡,名頡,史皇氏;原是中國古代一個部落的首領,曾經自立為帝曰倉帝。據不太可考的古籍記載,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音瑞,陝西古河名)之水拜受洛書。後來不知怎地,他就成了黃帝的史官。為了記錄黃帝的豐功偉績,他獨創了一種象形文字,就是漢字的起源,從而結束了中國結繩記事的歷史。
  • 許慎的說文解字,是對歷史的講解,也是對文字的考究
    《說文解字》這本書就將這些文字一一錄入,並分類排放,做到了字典的功效。《說文解字》還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也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大家知道什麼是「六書」嗎?
  • 說文解字之《千字文》系列六
    「字」就像一個小孩在屋裡學寫字的樣子。許慎說文是說一個女子在屋裡生孩子,有「待字閨中」佐證。就文字來看,文是獨體象形字,字是由宀和子構成的合體象形字,就字引申出符號之意來看,小孩學寫字的解釋更順暢。夏商時期奴隸是私有物品,尤其夏桀商紂王驕奢享受,需要太多的奴隸服侍、建造宮殿,這些奴隸會從蠻夷之邦用船運過來,服正好描述了這種現象。後引申出制服、服從之意。「衣」是有衣領、兩袖的上衣象形字。
  • 過了離別時,還解相思否?
    過了離別時,還解相思否? 匆匆相見即離別,今後到哪裡去尋找你的腳步。 相逢時我們因幸福而面容緋紅,就像迎接撲面而來的春風,如今我們淚眼相對地別離,淚水揮灑如同秋雨。過了這悲傷離別的一刻,分手之後你是否還會把我想起。 【注釋】 1.生查(zhā)子:詞牌名。又名「相和柳」「梅溪渡」等。
  • 《漢字文化》_奇葩漢字「嫑奤嘦奀」!
    ①奤(hǎ),地名用字,如「奤夿屯」。元朝在北京建都時,在此屯兵屯糧,後被人稱為奤夿屯,它是蒙古語譯音,原意是河邊。 當然,你也可以這樣誇獎你的女朋友: 小明:親愛的小薇,你好奀啊!小薇:真的嗎?好開心啊,哈哈哈~ 3如何可愛地拒絕別人?
  • 【說文解字】知道你所在的班為何叫「班」嗎?
    說文解字知道你所在的班為何叫「班」嗎?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出自李白的別離詩《送友人》的這兩句,把與友人分別時的動作、場面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這首五言律詩通篇最精妙的用詞就屬「班馬」的「班」了,李白化用《詩經·車攻》中的「蕭蕭馬鳴」,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託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粗心的小夥伴們可別看差了,這個「班馬」的「班」可不是「斑馬」的「斑」呀,若認錯了,理解差了意思可就跑出十萬八千裡了,難道李白與友人分別時騎的是斑馬嗎?貽笑大方!  班馬,在這裡解釋為「離群之馬」。那麼「班」如何就與「分離」扯上關係呢?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之一:說「乾」
    《周易》各卦字數本來就不多,一字之差就已經可能導致謬以千裡,何況通篇的許多關鍵字都有可能是通假?因此清代學者朱駿聲認為「不知假借者,不可以讀古書」,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周易》。然而訓詁之學,盛於清代,實際上漢代以來解讀《周易》卦爻辭的著作中,涉及到訓詁的並不多,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以通行本的文字為準,這也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這些解易者所看到的《周易》,與《周易》作者筆下所寫的,很可能是大不一樣的版本。那麼他們所解讀的《周易》,有可能是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嗎?
  • 說文解字丨說謊
    東漢的高誘註解說:詤,讀作「誣」。詤、誣,在古音中屬於魚陽對轉,與亡、無相通是一樣的道理。誣、詤對轉,義亦相通。《說文》:誣,加也。即今所謂「添油加醋」之意,目的就是以假話誣陷人。誣陷的「陷」,很好理解,但也可以看做是「譀」的借字,譀,就是說謊,古音與「陷」同,如啖字,或作「噉」、作「嚪」,與「啗」實一字,猶諂之或體作「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