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過了部首字「一」,在「一」這個部首之下,《說文》共收錄了四個字,分別是「元」、「天」、「丕」、「吏」,這四個字都是在「一」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意義非常重要的四個漢字,堪稱「一」字部的四大「元帥」。
今天給同學們講講「丕」字。
我們查查字典,知道丕是大的意思。古書中有「丕顯」的用法,訓詁裡面都說丕是大的意思。為什麼呢?
漢字如畫,「丕」字就是一幅畫。「丕顯」則是一幅宏大壯麗的畫面。
此話怎講?且聽我慢慢道來。
先看字形:
圖中,左邊是丕字的小篆字形。其中上面的一橫象天際,下面的一橫象大地,中間(即右邊的形象)則是一個飛鳥的象形。上為其冠,中為其幹,左右為其舞動的雙翅。
這是一隻巨大的飛鳥,身形展布在我們面前,橫亙天際,地形遮擋難得其全貌。
你見過這樣的畫面嗎?
此圖是網上的。
此圖是偶拍的
或許你也見過,很多人都拍攝過類似的畫面,只是我們很少在意過。
如果說「丕」字的字形是「鳳凰展翅」於天地間的象形,那麼其字義為「大」就顯而易見了。「丕顯」那是天地間巨大的彰顯。
是這樣的嗎?
《說文解字》對「丕」字的解釋是:「大也。從一不聲。」丕是個會意兼形聲字,從「一」從「不」字會意,兼從「不」字得字音,讀如「披」音。這裡的「不」,讀如「否極泰來」之「否」。
順便講一下「不」字,「不」字是五百四十部首之一,位列第四百三十二,小篆字形如下,字音讀如「否定」之「否」音。
《說文》解釋「不」字為:「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此字的得來有其上古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上古之時,民風淳樸,國泰民安,世間充滿了祥和之氣,或有聖人出世,故而天人感應,有鳳來儀,以示吉祥。
後世世風日下,聖德不再,則吉祥之鳥一去不復回還,故曰「上翔不下來也」。以此引申出表示否定的「不」意思。
「丕」字由「一」和「不」字會意所成,亦可以視為象形字,就是「鳳凰展翅」的象形,是大和吉祥的意思。
如果再進一步從宇宙天象的角度來看,還有一個巨大的「丕」象,那就是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的朱雀之象。
如此之「丕」,其義為「大」,不亦宜乎!
相關天象的內容,請關注我的同事們近期的研究。
在江蘇徐州有個邳縣,從「邳」字作為地名來看,此地應該是因這個「丕」象而立名,當然這是推測,也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神話」故事。
當下,正值秋季,十二消息卦由正月之「泰」卦,陽息陰消,轉而變成了七月立秋之「否」卦,「否」卦者,天地拉開距離,陽氣逐步高上,陰氣遂趨下沉,天高雲淡,秋高氣爽,你感受到了節氣的變化了嗎?
這幾天,有一些新同學加入了學習的行列,現在給你們留下一個思考題:
結合今天講的「丕」字(包括「不」字),自己去研究一下「至」(也是一個部首字哦)字,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