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我聽到了一首歌,竟恍惚了片刻,見笑了。
說起來也神奇,你說音樂是怎麼牽動人們的思緒的呢?莫非是共振?有沒有其它的原因呢?不管了,反正已經知道,它是有這個作用的。
我們大家呀,就像這音樂一樣,難以琢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詩意的生活,然而,如果看到別人的詩意,有人會覺得別人很賢能,打心眼裡喜歡這滿滿的詩意,有人會覺得很遙遠,心中長嘆,與我無關,而有人會覺得很反感,不過究竟為什麼會這樣,誰說得清楚呢?對自己,喜歡追求詩意,對別人,卻又顯得不喜歡追求詩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體驗呢?
接下來帶你品味品味。
先看下面這首詩:
本詩名為《盼花語》,詩前小序:憶往昔,問花何不語。嘆今朝,花依舊,我無言。主體內容是:守得群芳點點開,但恐花殘日日來。雖懷萬語言不濟,徒憶暢言在舊年。詩的大意是這樣的:(序)回憶以往,(話匣一樣的)我問眼前的花,怎麼不陪我說說話。嘆息如今,花還是像以前一樣,我卻沒有了一句要說的話。(正文)(我守著這些花,)終於等到這片花海點點綻放。不過,我卻(開始)擔心,如果(好不容易開的)花朵凋謝了該怎麼辦?因此,我每天都會來看它們。雖然我有千言萬語,但是言語不濟,只能回想曾經那些年的暢所欲言。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位未曾留名的古代民間詩人所作。你覺得寫得怎樣?很多詩寫來便是為了抒情達意的,這首詩也一樣。詩人自認平日不善言辭,與人交往常會有各種問題,說話不暢,思路易斷,寫這首詩正是為了排解自己胸中的苦悶,這樣的苦悶,要到什麼程度,才會讓詩人發出這樣的嘆息之聲。而詩人涉世未深之時,交流有問題?不存在的,詩人還「問了問花為什麼不和他暢談一番」,如今也是過來人了,卻無法像從前一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曾經多麼美好,現在每每想起,多好啊,但如今,回不去了。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現在的人寫的,你心裡又有什麼樣的感受呢?現在不妨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古代的人,現代的人,有什麼分別嗎?古代的人有得起這種情,現代的人就有不起了嗎?不論這首詩是誰寫的,這份觸動心靈的無奈,的確曾經存在過,存在就是硬道理,我們同寫詩時的詩人共同分擔這份無奈,有何不可?
我想,大家都挪動一下心裡未曾移動過的石頭,打開思維,靜下心來,接受洗禮,淨化心靈,好好感受一下,你也許會發現,美,其實是存在的,而且,就在我們身邊。
附註:本文可作為【語文】科目參考資料。
由於編者學識的限制,文中難免出現不當之處甚至錯誤,還望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喜歡此文的朋友可以添加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