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1月9日電 題:飛嶺村的「詩意生活」
新華社記者王菲菲
深秋的飛嶺村空氣清冽,鳥鳴陣陣。來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張女士一家自駕3個多小時,來這裡過周末。
儘管花海已經沒了,但遠處的群山、村旁的小河、古樸的民宿以及藥茶體驗館都讓他們覺得不虛此行。「感覺非常放鬆,即使什麼也不做,就在院子裡坐著也很舒服。」張女士說。
但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的飛嶺村,曾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房子是舊的,路是破的,一出門就是兩腳泥,流經村裡的沁河倒滿了垃圾。」48歲村民亓俊紅說,不少村民都離開了村子,出去打工了。
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飛嶺村把目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山水資源。他們依託自然風光和鄉土文化,開始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並打造了「蒹葭鄉居」民宿等特色鄉村旅遊項目。
「蒹葭鄉居」民宿由8座村民閒置的四合小院改造而成,每個院子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扶蘇、蓼藍、卷耳、木槿等。每個院子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有星空影院、有的能戶外燒烤、有的裡面有小酒館、咖啡館等。
「在這裡,遊客可以遠離城市喧囂,完全放鬆下來,喝酒吟詩、聽雨夜讀、煮茶焚香……」「蒹葭鄉居」民宿經理劉峰說,儘管現在已經過了旅遊旺季,但遊客仍然不少。
鄉村旅遊的發展也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不少村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亓俊紅在村裡開了一家名為「家的味道」的農家樂。「都是自己家種的菜,乾淨新鮮,城裡人就愛吃這些農家飯。」亓俊紅說,夏天遊客最多的時候,她家一中午就要招待四五桌。兒媳婦前兩年在外打工,現在也回來一起幫忙了。「這兩年,村裡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不僅住得舒心,也能吃上旅遊飯了。」亓俊紅說。
飛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利告訴記者,去年村裡的旅遊綜合收入將近2000萬元。全村從事餐飲、住宿及其他旅遊服務的村民超過200人,接近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此外,村裡還大力發展大棚果蔬產業,與鄉村旅遊相互促進。在飛嶺村灣裡組的大棚種植區,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齊劃一,蔚為壯觀。走進村民劉建芳家的大棚,一串串鮮紅的西紅柿長勢喜人。劉建芳說,今年他種植了14棚西紅柿,一棚產量10000斤,兩茬西紅柿賣下來,毛收入能有30萬元左右。
馬文利說,現在飛嶺村已經初步形成了集種植、養殖、休閒、觀光、民宿、餐飲一條龍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接下來將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品質,豐富鄉村旅遊業態。明年將重點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園和藥茶體驗館。「讓人們在望山看水的同時,尋找記憶中的鄉愁和理想的詩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