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嶺村的「詩意生活」

2020-12-14 荊楚網

新華社太原11月9日電 題:飛嶺村的「詩意生活」

新華社記者王菲菲

深秋的飛嶺村空氣清冽,鳥鳴陣陣。來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張女士一家自駕3個多小時,來這裡過周末。

儘管花海已經沒了,但遠處的群山、村旁的小河、古樸的民宿以及藥茶體驗館都讓他們覺得不虛此行。「感覺非常放鬆,即使什麼也不做,就在院子裡坐著也很舒服。」張女士說。

但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的飛嶺村,曾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房子是舊的,路是破的,一出門就是兩腳泥,流經村裡的沁河倒滿了垃圾。」48歲村民亓俊紅說,不少村民都離開了村子,出去打工了。

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飛嶺村把目光投向了近在咫尺的山水資源。他們依託自然風光和鄉土文化,開始發展鄉村文化旅遊產業,對鄉村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並打造了「蒹葭鄉居」民宿等特色鄉村旅遊項目。

「蒹葭鄉居」民宿由8座村民閒置的四合小院改造而成,每個院子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扶蘇、蓼藍、卷耳、木槿等。每個院子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有星空影院、有的能戶外燒烤、有的裡面有小酒館、咖啡館等。

「在這裡,遊客可以遠離城市喧囂,完全放鬆下來,喝酒吟詩、聽雨夜讀、煮茶焚香……」「蒹葭鄉居」民宿經理劉峰說,儘管現在已經過了旅遊旺季,但遊客仍然不少。

鄉村旅遊的發展也帶動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不少村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亓俊紅在村裡開了一家名為「家的味道」的農家樂。「都是自己家種的菜,乾淨新鮮,城裡人就愛吃這些農家飯。」亓俊紅說,夏天遊客最多的時候,她家一中午就要招待四五桌。兒媳婦前兩年在外打工,現在也回來一起幫忙了。「這兩年,村裡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不僅住得舒心,也能吃上旅遊飯了。」亓俊紅說。

飛嶺村黨支部書記馬文利告訴記者,去年村裡的旅遊綜合收入將近2000萬元。全村從事餐飲、住宿及其他旅遊服務的村民超過200人,接近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此外,村裡還大力發展大棚果蔬產業,與鄉村旅遊相互促進。在飛嶺村灣裡組的大棚種植區,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齊劃一,蔚為壯觀。走進村民劉建芳家的大棚,一串串鮮紅的西紅柿長勢喜人。劉建芳說,今年他種植了14棚西紅柿,一棚產量10000斤,兩茬西紅柿賣下來,毛收入能有30萬元左右。

馬文利說,現在飛嶺村已經初步形成了集種植、養殖、休閒、觀光、民宿、餐飲一條龍的循環農業產業鏈,接下來將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品質,豐富鄉村旅遊業態。明年將重點打造農耕文化體驗園和藥茶體驗館。「讓人們在望山看水的同時,尋找記憶中的鄉愁和理想的詩意生活。」

相關焦點

  • 山西安澤飛嶺村嶺上盛開致富花
    徐春明在飛嶺村負責景區花草日常管護才五六個月,卻儼然成為專業的「花工」。老徐與老伴在村裡居住,有個女兒已經出嫁。他家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除了種玉米,老徐憑泥瓦匠手藝到縣城和周邊村子當大工掙錢養家。他家於2015年脫了貧。
  • ...盛開「致富花」——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農增收
    徐春明在飛嶺村負責景區花草日常管護才五六個月,卻儼然成為專業的「花工」。老徐與老伴在村裡居住,有個女兒已經出嫁。他家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除了種玉米,老徐憑泥瓦匠手藝到縣城和周邊村子當大工掙錢養家。他家於2015年脫了貧。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嶺上盛開「致富花」 ——安澤縣府城鎮飛嶺...
    徐春明在飛嶺村負責景區花草日常管護才五六個月,卻儼然成為專業的「花工」。老徐與老伴在村裡居住,有個女兒已經出嫁。他家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除了種玉米,老徐憑泥瓦匠手藝到縣城和周邊村子當大工掙錢養家。他家於2015年脫了貧。2017年底,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立足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開始發展鄉村旅遊,給老徐也帶來了驚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嶺上盛開「致富花」
    徐春明在飛嶺村負責景區花草日常管護才五六個月,卻儼然成為專業的「花工」。老徐與老伴在村裡居住,有個女兒已經出嫁。他家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除了種玉米,老徐憑泥瓦匠手藝到縣城和周邊村子當大工掙錢養家。他家於2015年脫了貧。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中國古代文人熱衷「歸于田園」的棲居選擇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值得探究的詩意密碼呢?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
  • 生活,需要詩意的棲息
    從彷徨迷茫,到執著追求再到最後的豁然開朗,王國維用詩意的凝聚道出了人生至理。古往今來,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古詩詞這種高度凝練的文學藝術形式,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史裡的一顆璀璨明珠,詩詞能夠折射出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古典詩詞之美,潛移默化的薰陶著我,美化心靈,提升氣質,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
  • 只要是用心生活的人生,那便都是詩意人生
    女人要活得有詩意,生活可以是一首詩一首歌,也有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的心情狀況。這隨處可見的例子,在沒走進家庭生活之前,女人就如同一朵嬌豔欲滴的花朵,然而當真正走進生活後,娜原本的美貌便在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光彩。
  • 菜畦和書店,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詩意
    菜畦和書店,生活中俯拾皆是的詩意 2020-03-31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原標題:騰格爾胡杏兒寄情山水,探尋「梅妻鶴子」感受詩意生活!
  • 實地青島薔薇熙岸丨在這裡,給你想要的詩意生活!
    △示意圖千年以來人們對於傍山臨水而居的執著追求屢增不減王維、陶淵明筆下的空山新雨、桃花源直抒對詩意生活的嚮往LANDSCAPE同樣,放眼歐洲,亦或者是北美△示意圖而今,實地青島薔薇熙岸擇址藍谷溫泉核芯,生態親氧大境打造約16萬方生態智居新範本還原生活本色,讓美好生活與自然無界共生繪就一幅媲美依雲小鎮的「詩意棲居」圖景
  •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意與遠方——高中作文
    如果說生活是食材,那麼詩意就是將食材炒熟的廚具。生活沒了詩意,就好比一堆生冷的食材,苦澀而乏味。劉同曾說:「所有細微之下,都隱藏著春暖花開、冰面破裂的巨響。」那麼,在生活這樣一個紛繁雜亂的大染缸裡,我們也許同樣可以找出一些不同尋常的色彩來,為我們的生活找些樂趣,添些詩意。
  • 靜·想 對詩意的生活,你作何感想?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詩意的生活,然而,如果看到別人的詩意,有人會覺得別人很賢能,打心眼裡喜歡這滿滿的詩意,有人會覺得很遙遠,心中長嘆,與我無關,而有人會覺得很反感,不過究竟為什麼會這樣,誰說得清楚呢?對自己,喜歡追求詩意,對別人,卻又顯得不喜歡追求詩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體驗呢?接下來帶你品味品味。
  • 喚醒生活的美與詩意,Jya新光檯燈
    面對生活的壓力,加班加點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調查顯示,疲憊不僅僅來自晝夜顛倒,更多是家居環境不能帶給人溫馨,只是被當作一件擺設放在那裡。而Jya美學家電的設計理念認為,家電的實用性應該與美觀性相輔相成。
  • 福州龍湖丨匠造至美園林,品味詩意生活
    福州龍湖丨匠造至美園林,品味詩意生活 來源:東南網 | 作者: | 時間:2020-12-16 綠色棲居 詩意生活居於繁華喧鬧的都市中城市園林生活作為一種詩意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龍湖,為築造高品質生活而來考量人們對自然生態家園的渴望
  • 韋克丨新中式生活的詩意與趣致
    中國自古以來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因此採用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方式來傳達中式美學以寧靜淡然的生活態度將身心隱匿於山的沉穩、水的明淨將美的意境融入新中式家居設計師深挖業主對美好人居的憧憬與想像將光影、材質、色彩以自然的形態組合予以詩意的情緒語言將中式傳統美學融於現代生活
  • 從當代生活現場尋找詩意
    【雕刻民族奮進靈魂 銘記時代前行步伐——二〇一九我們的文藝·文學篇】從當代生活現場尋找詩意——2019年文學現場的個人觀察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 踐行美育,從心開始|「追尋詩意的生活」詩歌寫作講座舉行
    12月7日,「《追尋詩意的生活》——零基礎入門寫詩」講座活動在新圖書館南洋書齋舉行。二十四節氣的大雪之日,傳統風韻滿載的書齋之中,交大首屆教書育人一等獎獲得者、教職工致遠文藝協會副會長楊志斌老師帶領同學們暢尋詩意、漫遊詩海、入門學詩。活動由校園映畫網絡文化工作室主辦,黨委宣傳部和圖書館指導支持。
  • 《詩意中國》探秘蘇東坡的自然生活哲學
    中國古代文人熱衷「歸于田園」的棲居選擇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值得探究的詩意密碼呢?本周五晚9:10,深圳衛視《詩意中國》第三季第二期,我們就將走進蘇東坡的躬耕生活,遍尋山水詩意,共話田園風流。如果種田也一定需要一個理由的話,蘇東坡能夠給這個理由賦予一些,並不平凡的意義。
  • 於涼都塔尖人居,醉心詩意園林生活
    盡於身邊呈現大師造園 啟幕涼都都會桃源以綠意環繞啟幕詩意生活,新城控股特邀LAURENT羅朗景觀為新城·鳳凰臺打造景觀園林,旨在為涼都塔尖人士搭建城市園林歸家禮序。中魂西技 鼎呈詩意生活美學項目依託「背靠鳳凰山,面朝鳳池園,遠眺麒麟山」的富貴格局,設計師以「尋山鳳起七景毓秀」造詣布景,為涼都打造首個東方意境現代主題景觀園林。
  • 當國潮文創愛上詩意生活,穿越千年,只為遇見你!
    「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離不開傳統,傳統會融入生活。」 ——豫遊紀盛世美學——豫遊紀一件盛世美學作品,對我們而言,如同一個積聚生活能量的充電器,當我們看到豫遊紀,內心就感受到溫暖與美好的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