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俗語中,「老天爺」出現的概率絕對不小,似乎成了中國人的口頭禪。我們雖然常將「老天爺」掛在嘴邊,卻不知道其到底是何方神聖,甚至是哪個宗教的神靈都不知道。
說起「老天爺」之前,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中國人常說的「天」。「天」在中國文化中可謂位居最高的概念,但人們對其內涵卻並不十分清晰。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對「天」有過精妙的分析,認為天有五種:
一、物質之天。與地相對,即我們常說的天空。
二、主宰之天。即所謂的皇天上帝,具有人格性的天、帝。
三、命運之天。這種天具有著人不可抗拒的力量,所謂的天命、天意如是。
四、自然之天。其與物質之天的不同之處在於側重自然的運行,蘊含著規律的運動。
五、義理之天。此「天」指宇宙的最高原則,具有超越性,所謂的天理、天道如是。
傳統文化中,曖昧、模糊的「天」經過馮友蘭先生的解說變得清晰明了。明白了這五種「天」的分殊,傳統文化中的「天」就不再那麼神秘。
上圖_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 (圖右)
我們接著回到「老天爺」。當我們說「老天爺」的時候,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就是「老天爺在看著你呢!」,「老天爺會懲罰收拾惡人的。」甚至有時候也會說「老天爺真是瞎了眼。」可見「老天爺」在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至高、至善、至公、全知、全能之人。他對人間的罪惡了如指掌,能夠懲惡揚善。當然有時也會失察,否則也不會有「竇娥冤」,也不會有「六月飛雪」。
「老天爺」當然是老百姓對「天」的俗稱,提起「爺」,似乎有種人格的意思。我們知道,一般稱某人為「爺」,就代表了其人的身份、地位極為尊崇、高貴。人們把這種高貴的稱呼置換於「天」,於是便有了「老天爺」的稱呼。
上圖_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
我們知道,「天」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居於最高的位格。我們如果了解儒學,就會知道,儒家將最高的存在、最高的主宰稱為「上帝」、「天」、「天帝」、「帝」等。
翻閱早期儒學經典,尤其是《尚書》,這些概念出現的頻率極高。如在《尚書·召誥》中言:「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尚書·堯典》則曰:「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論語》中也出現過,如《論語·堯曰》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
上圖_ 太牢祭祀 牛豬羊
在商代,流行的是「帝祖合一」的思想,上帝與祖先神往往不分。所以商人極重祭祀,認為只要祭祀虔誠、祭品豐厚,上帝就會保佑自己國祚永存。如在《西伯勘黎》中,西伯將要徵伐黎國,祖甲勸紂王有所行動,而紂王卻說:「我生不有命在天?」認為自己有天命在身,周人不足為慮。
武王滅商之後,也曾百思不得其解,非常憂懼,一直困惑為何小邦周能戰勝大邑商?帶著這個疑問武王在一年後死去。周公攝政後,繼續回答這個命題,於是提出了「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觀念。即能否獲得天命,關鍵在於德性是否充足。
自此以後,「天」也就具有了道德屬性,具有了福善禍淫、嘉善懲惡的特點。
上圖_ 昊天上帝是中國神話中天的尊號。周朝正式出現昊天上帝的尊稱
儒家的「天」即是承繼周人而來,具有極強的道德屬性。自從漢代以後,天子都要舉行祭天大典。到了隋唐時期,歷經四百年動亂重歸統一,至上神也被確立下來。
由於《周禮》中有「昊天上帝」之稱謂,所以自此以後的至上神便被稱為「昊天上帝」。根據毛公對於《詩經·黍離》中「悠悠蒼天」的解釋,其認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氣」,而上帝的意思則是說,天就像君主一樣統治著世界。按《開寶通禮》的說法,「元氣廣大,則稱昊天。據遠視之蒼然,則稱蒼天。人之所尊,莫過於帝,託之於天,故稱上帝。」
上圖_ 程頤(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 ,字正叔,世居中山
那麼,「天」和「帝」究竟有無區別,其區別又在何處呢?
這個問題到了宋代才得以說清楚。程頤認為充滿一團元氣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體;存在於元氣之中並且和元氣不可分離、主宰著元氣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或者「上帝」,就是理。正如朱熹所言:「天者,理也;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綜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充滿理性主義精神的儒家那裡,「天」即所謂的「昊天上帝」,雖能夠主宰人間,但並非我們理解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神,而更多的是代表抽象的「天道」和「天理」。
上圖_ 玉皇大帝,即「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是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的主宰
那麼,「老天爺」又是怎麼回事?這一稱謂明顯帶有人格屬性。
說起「老天爺」就不得不提起「玉皇大帝」。我們知道玉皇大帝是道教神靈,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位格最高的是「三清」,其次是「四御」,玉皇大帝即位居「四御」之中。儘管玉皇大帝在道教譜系中地位不高,但在民間的地位卻極高,是天地間最高的主宰。「玉皇大帝」真正具有影響力是在宋代以後,因為宋代以後三教逐漸合一,「玉皇大帝」的出現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
根據《上清靈寶大法》卷十《三界所治門·玄穹主宰》記載:
「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
「自三氣之天胤三寶之皇胄,高出乾坤之表,生萬物而不宰也。三才肇立,氣清高澄,積陽成天,萬匯之源,豈應無主?故以形象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聖玉皇大帝。」
由此,我們可知「玉皇大帝」的原型即是儒家的至上神「昊天上帝」,其本身就是儒道合流的產物,儘管在此前的道教譜系中已經出現,但其真正具有影響力還是在宋代以後。
自此以後,「玉皇大帝」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儼然成了最高神。
上圖_ 《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劇照
其在道教中被稱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在民間則被稱為「天公」、「老天爺」。
《易傳》言:「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我們如果對「老天爺」做一分析,便會發現其至少要在兩個層面上才能理解清楚。一個是作為大傳統的儒家文化,一個是作為小傳統的民間文化。
從大傳統來看,「老天爺」的原型即是「昊天上帝」,其並不具有人格屬性,而是代表著抽象的「天道」、「天理」,也即馮友蘭先生所謂的「義理之天」。
從小傳統來看,「老天爺」即是「玉皇大帝」的俗稱,具有人格屬性,更接近於馮友蘭先生所謂的「主宰之天」。
文:甪裡先生
參考資料:《尚書》、《詩經》、《論語》、《周禮》、《道藏》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