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莫偉濃 攝
時間的刻度,記錄著前進的足跡。即將過去的五年,在回溯中尤顯不凡。
「十三五」期間,廣州各項事業邁上嶄新臺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亦是碩果纍纍、亮點紛呈。思想政治引領「強」起來,主流輿論聲勢「壯」起來,社會道德風尚「美」起來,傳統文化底蘊「活」起來,公共文化服務「優」起來,城市形象品牌「亮」起來,文化產業發展「快」起來……
強、壯、美、活、優、亮、快,每個字都含金量十足,每個字都已圈粉無數。透過它們,我們得以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質,管窺一座城市的宜居品質,也得以感知一座城市紮實推動文化建設的鏗鏘腳步。五年來,廣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紮實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文化活動琳琅滿目,文化消費熱情高漲,城市文明新風勁吹,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大戲看廣州,好玩來廣州……廣州文化持續煥發新活力、新精彩,呈現一派繁榮發展的生動景象。
文化廣州,何以出新出彩?
因為惠民利民。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一個顯著標誌。「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基本建成,群眾性文化活動遍地開花,省「三館合一」、市「三館一院」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縱觀廣州文化強市建設,一個聚焦點始終如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將人民滿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將文化建設的過程作為服務群眾、惠民利民的過程。一次次演出、一場場活動、一個個項目、一年年堅持,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穩穩的幸福」。
因為保護傳承。廣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將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更強的文化影響力、產業競爭力至為關鍵。如今在廣州,紅色革命遺址串珠成鏈,永慶坊、恩寧路、沙面等歷史文化街區活化提升,「廣式生活體驗區」人氣爆棚,「南國紅豆」「三雕一彩一繡」等非遺更潮、更出彩……廣州用好「繡花功夫」,下大力氣在挖掘、活化、利用上作文章,讓綿延數千年的歷史文化迸發更大活力,讓城市成為更有韻味、更具特色的棲息地。
因為改革創新。創新是第一動力。文化建設、發展,更是須臾離不開創新。得益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的不斷突破,歌劇《馬可·波羅》、舞劇《醒·獅》這樣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憑藉推動文商旅融合的新嘗試、新探索,廣州遊持續升溫,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越來越多……五年實踐再次證明,只有敢闖敢試才能領風氣之先,只有務實創新才能取得突破。從文藝精品到文明創建,從社科理論創新到媒體深度融合,廣州文化活力迸發,求新求變功不可沒。
因為包容開放。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過往經驗表明:一種文化,越是善於借鑑外來文化就越具生命力;一座城市,越是包容開放就越具吸引力、輻射力。廣州,正是如此。城市裡,世界級演出、名家名團紛至沓來,國際燈光節、國際紀錄片節等人氣高漲;城市外,迎春花市花開世界,「廣州時刻」在一個個國際高端會議驚豔出場……越自信,越開放;越開放,越有魅力。廣州發揮千年商都、開放前沿的深厚底蘊,以世界一線城市的格局和胸懷,持續加快對外文化交流門戶建設,把中國故事、廣東故事、廣州故事講得更好、傳得更遠。
歷史的指針,已指向新的刻度。新起點,路猶長。全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正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強大動力,強化責任擔當,勇於出新出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奮力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為廣州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當好排頭兵提供堅實文化支撐、更強精神力量!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