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份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都是中國電影市場和行業的風向標,但相較去年公布片單多達200部的「熱鬧」,今年的上影節卻略顯「冷清」。
早在2014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影業總裁於冬就曾放話「未來的電影公司都將變成網際網路公司的打工仔」。時隔三年,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正是當下網際網路影業公司「眾生相」的生動縮影。
從2016年開始,扎堆成立的數十家電影公司讓人目不暇接,然而在剛剛落幕的上影節中,去年還活躍在各大「XX之夜」的電影公司今年再難覓蹤跡,不斷發生的「壞消息」讓大家對網際網路進軍影業深感憂慮:嗶哩嗶哩影業遭遇大股東尚世影業200萬甩賣,暴風影業收購稻草熊失敗,而小米影業年初就宣布解散……
上影節雖然落幕了,但各大網際網路影業公司的「大考」馬上就要到來,娛樂獨角獸整理了近年來風光無限的「BAT」和「網際網路影業」們,在市場增速明顯放緩的2017年,這些在影視行業跑馬圈地的網際網路公司戰況如何?
BAT巨頭穩中求勝,中體量公司「鏖戰正酣」
自阿里巴巴於2014年6月以正式收購的形式成立了阿里影業後,阿里影業便以投資的形式出品了多部票房10億的現象級電影,饒是如此,阿里影業依舊保持「理性」。在6月18日的第二十屆上海電影節電影產業高峰論壇上,作為阿里影業掌舵人,俞永福坦言:「阿里影業定位為基礎設施公司,在我從業期間會非常堅持。對上遊內容公司來說,我不會作為競爭者出現。」
另一邊,自2015年9月,騰訊在一周內成立了企鵝影業和騰訊影業兩家影業公司後,便雙管齊下進擊電影市場。6月17日,騰訊影業在答謝酒會上不僅公布其已獲得《慶餘年》2018年後的長期影視改編權,還透露除了電影和電視劇,騰訊影業在未來還會有舞臺劇和綜藝的涉足。至於全新片單,騰訊並不急於公布,而是留在9月份年度發布會上,力爭層層推進。
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穩中求勝之際,諸多新生力量、中體量的網際網路影業公司開始吹起號角。
在6月18日上海電影節「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中,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透露貓眼已經有了獨立上市的計劃,「貓眼去年虧損十幾億,但今年1月到5月利潤差不多2億,廣告、會員和售票佣金都有很好的增長,月盈利4000萬是非常好的勢頭。今年肯定盈利,明年可以達到申報上市的要求。」
從最初背靠新美大,到光線入股,再到如今的上市計劃,如果說以前的貓眼電影是一家偏O2O的公司,那麼如今的貓眼無疑轉型成功,成為電影行業中的正式一員。若能成功上市,其進擊電影市場的步伐無疑更加有力。
6月14日上海電視節期間,舉行了「怒Fun影漫遊」2017年度作品發表會的藍港影業,一口氣對外公布了16部作品片單。其中不乏「影漫遊」聯動的三大IP《蒼穹之劍》、《古樂風華錄》和《鎮墓獸》,超級網劇《他不喜歡超級英雄》、《來到你的世界》和《身為一個胖子》,以及與安樂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反轉人生》等。
有遊戲基因善打「影漫遊」的藍港影業,從2016年3月正式對外宣布成立,到2017年2月情人節檔期青春網劇《我與你的光年距離》突破11億流量,再到2017年6月14日上海電視節發布最新的16部片單,步步為營中,顯然已做好迎戰準備。
正如藍港互動創始人王峰所言:「我們不要做IP販子,我們要生產IP、推廣IP,我們要成為領先一步的IP Maker。」
6月14日,由愛奇藝主辦的中國網劇「未來式」論壇在上海舉行。愛奇藝多個網文IP改編相繼亮相,成為現場亮點。不滿於僅做視頻網站的愛奇藝,早在2014年7月便成立影業公司。
作為國內備受矚目的,背靠視頻網站,擁有「全平臺聯動」和網際網路屬性,又對業務輕車熟路的愛奇藝影業,近年來通過參股合作、網絡同步上映等方式、機制,大舉進軍電影產業。
早在6月9日舉辦的2017「影享會」上,愛奇藝影業便打出了「年輕、品質、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和發展方向,不僅推出了影業扶植新導演的「17計劃」,還曝光了主控制作、投資出品的16部新片,馳騁「戰場」的野心彰顯無疑。
相對於巨頭公司的進展穩定、得失有餘,中體量公司鏖戰正酣。而在這場角逐戰中,並非所有的網際網路影業公司都在「衝鋒陷陣」。
或偃旗息鼓,或倉狂逃竄,諸多網際網路影業公司「深陷泥潭」
這兩年,縱然網際網路影業公司風頭正旺,但壞消息也從不間斷。嗶哩嗶哩影業虧損嚴重又遭大股東200萬甩賣,暴風影業收購稻草熊計劃最終泡湯而陷入停滯期,小米影業年初面臨解散……諸多隨著洪流入場的網際網路影業公司要麼「偃旗息鼓」,要麼「臨陣脫逃」。
2015年12月,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聯合SMG合資成立嗶哩嗶哩影業有限公司。在二次元日漸成為文娛領域新風口時期,成立影業公司無疑是B站商業化進程的一枚大旗。
二次元進軍主流電影產業,怎麼看都是一個極好的戰略概念,可誰曾想,成立了一年半的影視公司,居然顆粒無收。據公告顯示,嗶哩嗶哩影業2015年的營收和利潤均為零,2016年營收為零、虧損6000多元。
幾乎沒有啟動任何項目的嗶哩嗶哩影業,參與投資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動畫電影《精靈王座》也全部失利。今年5月22日,公司大股東,東方明珠全資子公司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更是以僅為200萬元的掛牌價格轉讓嗶哩嗶哩影業45%股權。
2016年3月,暴風科技宣布以10.8億元購得稻草熊影業60%的股權,同時宣布成立暴風影業。據悉,稻草熊影業截止被收購時,只有《劍俠傳奇》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部電視劇作品。
且據併購公告顯示,稻草熊影業所有者權益為3835.47萬元,估值卻高達15.27億元,增值率高達3900%。因合理性問題,該收購案在當時便引起大量爭議,最終以失敗收場。
據暴風集團發布的2016年報顯示,暴風集團2016財年營業收入為16.5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757萬元,較上年下降31%。不但電視業務未能實現盈利,暴風影業也陷入停滯期。
成立於2014年的遊族影業,由上市公司「遊族網絡」董事長林奇和國內知名電影人、作家孔二狗共同成立。作為遊族影業的第一部正式作品,《三體》項目自2015年3月開機之日起便備受各界關注。
2015年7月,片方宣布實拍部分全部殺青,電影進入後期階段。而原定於2016年7月暑期檔上映的該影片,除了在2014年11月發布過一款概念預告片外,再無蹤跡可尋。
此外,在今年年初,小米影業解散了宣發部門,宣發工作交由市場體系,小米影業成為 「助力」品牌般的存在,主要做投資和植入的工作。在《夏天19歲的肖像》以及《絕世高手》等影片中,小米影業被替換為小米電子產品有限公司。
作為「門外漢」,早在成立小米影業前,小米便知曉自己在內容方面的短板,入手影視內容領域的布局,但所採取的方式往往是粗暴的 「買買買」,缺乏經驗般僅浮於投資層,並沒有深入製作層,自然無法真正進入電影產業。
在影視行業「網際網路化」大熱的洪流中,不乏過於追逐概念炒作、隨大流者,也有企業因為缺乏市場經驗而遊走於「門外」。縱然亂象不斷,也無法掩蓋一個事實,網際網路公司正在推動整個影業的發展。
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進軍,究竟能為影視行業帶來什麼?
隨著電影市場的日益擴大,網際網路公司不再滿足於渠道和內容的分發,紛紛扎堆進軍影視行業,加速向上遊端的拓展。
相較於傳統影視公司,網際網路公司有得天獨厚的流量、數據分析力,以及資本優勢。在「網際網路+」的大時代背景下,網際網路公司正通過融合全產業鏈的優勢,逐漸「自立門戶」,形成自為一體的影視生態。
以BAT為代表的巨頭公司,無論是網際網路宣傳、發行渠道、還是內容製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電影產業鏈。同時,這些巨頭公司並沒有止步於投資、製作或宣發上,近年來在電影衍生品方面也進行了不斷的嘗試,以深度挖掘電影IP的商業價值。
除了網際網路巨頭公司的「一覽式」發展,其它體量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各有千秋。視頻網站精於宣發,O2O公司長於流量,遊戲公司善於產品。以藍港影業為例,致力於構建「影漫遊」三位一體的泛娛樂生態體系的藍港影業,產品形態發展思路清晰,以網生代影視產品為核心突破口,精準地切入網絡內容市場。雖成立不足一年半,但其深諳市場玩法,結合行業風向和團隊特質,迅速推出自製超級網劇,並聯合出品了多部院線電影及網絡大電影。
在巨頭公司紛紛圈地之際,新興的影業公司若想佔據一席之地,必須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打法。而無論是哪種屬性,可以肯定的是,網際網路公司已然浸入電影產業,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網際網路時代,大眾的「碎片化」時間凸顯,網際網路屬性的影視公司除了能夠準確把握用戶碎片化的娛樂時間,擁有高效的速度外,其對電影市場還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網際網路電影更能夠掌控大數據優勢,快速捕捉受眾需求,背靠一線的頭部資源組局,進行口碑傳播。
無論是在內容製作,還是市場運營上,網際網路公司入局影業,既促進了整個網絡視聽平臺的多元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而業內的「眾生相」,無論好壞,都是探索路上必不可少的反饋,可以預見的是,網際網路影業公司的想像空間還有很大。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