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
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我相
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就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
何為取我則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著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人相
人相也是取則有,不取則無,例如,我修善,執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執別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輕他人,這便是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種,執「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識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內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則煩惱起。
眾生相
眾生即妄想,去掉妄想,哪裡有眾生,妄想的確是眾緣而生。妄想有無量之多,比恆河沙還多,的確是眾生。
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日間為想,晚上發夢,也是妄想,是為眾生相。
眾生相的範圍很廣,好吃懶做,是眾生相,惡事向他人,好事歸自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都是眾生相。
菩薩度眾生,自己不能有眾生相,自己有一個眾生相,則度不了眾生。
壽者相
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執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
例如,某甲得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說話,嗔恨心還在,這便是壽者相。
壽者相,是指煩惱命的壽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煩惱由今生帶到下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愛,今世亦愛,前世痴,今生亦一樣愚痴,是為煩惱的壽者相。
文殊菩薩偈云:「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轉,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
對境取捨憎愛,分別取捨憎愛的心相續無問斷,便是壽者相,對境若不取捨憎愛,便無壽者相。
壽者相是比較微細,取捨憎愛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也不容易放下解脫的,名為壽者相。
這個色身、身體其實只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假合物而已,是由人人本具之如來藏所生,既是所生之物,自然會壞滅,就是無常不實的法。
既是無常不實的東西,我們又何故去貪著它?為它起煩惱?為它造惡業?為它花大筆金錢呢?不值得啊!
這個身體,表面上看起來是媽媽生的,事實上,它是自己的如來藏所生,媽媽只是提供母胎之環境和供給養分而已。
在三界六道裡,不同的異熟果報就有不同的色身,這當然是由於不同的業才有這個不同色身。
可是這個色身終究不能免於一死,因為「有生必有死"。所以這個身我是假的,只是一種假象而已。
菩薩要了知這個身我不是真實的,沒有「真實我」之相,這樣才算是菩薩;若有我相,即非菩薩,佛意即是如此。
菩薩無我相,即如大海無東風,海水無波浪;菩薩無人相,即如大海無南風,海水亦無波浪;菩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如大海無西風,亦無北風,海水無波浪。若大海無四邊風起,則波浪止息,還歸大海。
《金剛經》講「四相」的確有道理,所有煩儲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想見佛性,一定要離四相,四相是煩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