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2020-12-23 老傑說道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

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金剛經

我相

度眾生時,見有能度的我,則有我相,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則無我相。我相不是本來就有,取我則有我相,不取則無我相。

何為取我則有我相?例如,你有錢財,若執自己有財便有我相,不執著自己有財便無我相。我相,是從執著而有。

金剛經

人相

人相也是取則有,不取則無,例如,我修善,執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執別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輕他人,這便是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種,執「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識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或者著我是修行人,著了修行人的相,著了人相,心內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則煩惱起。

手抄《金剛經》

眾生相

眾生即妄想,去掉妄想,哪裡有眾生,妄想的確是眾緣而生。妄想有無量之多,比恆河沙還多,的確是眾生。

我們一天打多少個妄想?日間為想,晚上發夢,也是妄想,是為眾生相。

眾生相的範圍很廣,好吃懶做,是眾生相,惡事向他人,好事歸自己,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都是眾生相。

菩薩度眾生,自己不能有眾生相,自己有一個眾生相,則度不了眾生。

壽者相

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執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

例如,某甲得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說話,嗔恨心還在,這便是壽者相。

壽者相,是指煩惱命的壽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煩惱由今生帶到下生,前世嗔,今世亦嗔,前世愛,今世亦愛,前世痴,今生亦一樣愚痴,是為煩惱的壽者相。

文殊菩薩偈云:「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轉,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

對境取捨憎愛,分別取捨憎愛的心相續無問斷,便是壽者相,對境若不取捨憎愛,便無壽者相。

壽者相是比較微細,取捨憎愛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也不容易放下解脫的,名為壽者相。

這個色身、身體其實只是地、水、火、風四大之假合物而已,是由人人本具之如來藏所生,既是所生之物,自然會壞滅,就是無常不實的法。

既是無常不實的東西,我們又何故去貪著它?為它起煩惱?為它造惡業?為它花大筆金錢呢?不值得啊!

這個身體,表面上看起來是媽媽生的,事實上,它是自己的如來藏所生,媽媽只是提供母胎之環境和供給養分而已。

在三界六道裡,不同的異熟果報就有不同的色身,這當然是由於不同的業才有這個不同色身。

可是這個色身終究不能免於一死,因為「有生必有死"。所以這個身我是假的,只是一種假象而已。

菩薩要了知這個身我不是真實的,沒有「真實我」之相,這樣才算是菩薩;若有我相,即非菩薩,佛意即是如此。

菩薩無我相,即如大海無東風,海水無波浪;菩薩無人相,即如大海無南風,海水亦無波浪;菩薩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即如大海無西風,亦無北風,海水無波浪。若大海無四邊風起,則波浪止息,還歸大海。

《金剛經》講「四相」的確有道理,所有煩儲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想見佛性,一定要離四相,四相是煩惱的根本。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 什麼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解脫路途上最大的束縛,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執著,即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徒視執著為大魔。  執著的另一個名稱叫著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顯現一切萬物的影像,但佛經中相的意義就更有深的含義了。金剛經裡所講的「相」並不僅僅是所顯現萬物的影像的意思,而是對自我和對萬法影像的執著的意思。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分別指的是什麼
    顯現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害,要看我們對顯現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說:「外境所現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執境為實自作縛,悟後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為友伴,究竟義中不可得,此即無生之法身」。  相分為四個:我相、人相、眾生相以及壽者相。多數修行者由相上往往會執迷不悟。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有了眾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則心有生滅——有眾生生,有眾生滅,故有眾生得滅度者——滅去眾生相,是為離相見性,見佛性則無生滅,是故無眾生得滅度者。四、壽者相壽者相—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持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雖然是虛幻不實、無常不堅,如夢幻泡影一般;可是它們畢竟還是存在,並不是沒有。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佛陀先簡要地告訴須菩提及在座的所有子弟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這樣想:對於一切眾生,我都應隨分隨力幫助他們,希望他們能夠達到解脫自在的「無餘涅槃」之境地,可是心裡卻不要認為:我已度了若干若干眾生,反而要有「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反思。亦即:盡我所有的努力以度眾生,但不要認為「我」努力了什麼!「我」幫助了哪些眾生!「我」具足了度化眾生的鉅大功德!
  • 《金剛經》中「無相布施」的含義
    《金剛經》上的「無相布施」大家都很熟悉,這是修行布施的最高境界。字面意思雖然大家都能理解,但佛法的奧妙之處,就是含義很深很廣,每一句話都包含無量無邊的深意。同樣,這個「無相布施」也不是那麼簡單,今天我們就通過經文,稍微深入的理解一下這句話。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個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不是福德性。」有為的布施有相,有相則必有處所,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什麼是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眾生因為執著我相帶來了很多的煩惱,人類一切煩惱皆以「我執」為根源。正像經論中所說的那樣「由我貪增上,以我愛執持,從無始生死直今,生起種種不可欲樂。」眾生執著「我」原本是為了「我」的幸福,然而事與願違,反而帶來人生種種煩惱。金剛般若是佛的境界,由眾生到佛的境界,其實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迷惑愚痴的時候是眾生,開悟時就是佛。
  • 《金剛經》第5品:實相非相分
    「如」,是真實不變的意思,代表著真理;「如來」就是稟承著真理而來,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佛陀在這裡提出了一個意義重大的命題:能不能通過身體形相來認識如來?物質的形相能不能代表佛?什麼是如來的身相呢?
  • 諸相非相
    人心浮躁,稍不警覺,即入妄想之流。   《金剛經》所說的「所有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即是說所有自性中隨境而流轉的妄想之我皆是眾生之類,須一一覺其性空而滅度之,令入自性涅槃,而此諸妄想之我本無實體,如夢如影,一覺即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一般提到菩薩摩訶薩,有兩層含義:一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比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指的是具體某一人,這是果地的菩薩。二是泛指多人,因為發心行菩薩道的不止一人,只要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可稱為菩薩,屬於因地菩薩。「不住相」,即是不執著法,也不執著有,非空非有,不落兩邊,不走極端。
  • 無相佛,無相翡翠,萬相眾生
    佛本是一執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眾心為相無臉人」角色畫風清奇能抓住特點其藝術風格吸收中國傳統道教與佛教精髓,結合現代思潮的玄幻傾向,融合創作出天馬行空,大膽巧思的作品。其作品運用魔幻、超現實主義的手法,突破傳統又兼具傳統,充滿了現代線條感與東方的神秘 。佛法處處讓人放下執著,求佛莫向外,只往心裡找。
  • 《金剛經》:如來有威儀之相嗎?
    有些修行之人,以為佛祖所示現的各種來去坐臥之相便是真正的實相,所以便拼命的去琢磨佛祖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相有什麼含義,坐相站相臥相涅槃相……等等,欲想要從這種種的來去之相中探尋到佛法的無上奧義,求得佛祖所說的無上菩提智慧,圓滿自己的修行,那麼這些人能夠獲得自己所找尋的答案嗎?
  • 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這一品開頭解答須菩提第二品中問到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的問題。答案就是「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什麼叫「相」?為什麼要不住於相,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呢?我們都知道,色聲香味觸法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六境,也叫六塵。六境是由人體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腦神經)對一切事物的認知產生的識別。
  • 細說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裡面,佛陀對須菩提說,所謂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啊,你應該這樣布施,不住於相。如果菩薩們不住相布施,他們的福德就像四維上下一樣,無邊無際,是不可思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指的是什麼呢?
  • 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啟請三寶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②中道: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為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