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真理解的人並不多

2021-01-09 問過藍天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這「四相」看似簡單,但實際上所隱含的寓意卻是非常微妙的,尤其是「壽者相」,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也就是說,真正理解「壽者相」這一概念的人並不多。

那麼,何謂「壽者相」呢?

修行者像

其實所謂的「壽者相」並不是指眾生貪圖長壽的意思,而是佛講的一個比喻,比喻的是修行之人已經證悟到某種較高的層次之後,自認為已經能夠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但實際並未盡除,但他們卻偏偏以為他們的「我相」「人相」已經徹底的破除了。 這種並沒有破除,但卻以為已經完全擺脫了,佛就專門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壽者相」。

佛像

因此,說白了,「壽者相」其實指的是修行者本身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自我欺騙的一種狀態。而且「壽者相」對應的都是一種較高的修行層次,因為初學者是不會碰著「壽者相」的。「壽者相」都是指的修證上已經有了相當高的成就了,但就最後那一下,最後那一下他還沒有擺脫「我相」和「人相」,但他以為他擺脫了。就最後這一關他過不去。

所以,學佛是必須非常謹慎的,比如說,有人修行有一點點成就,他就說我已經明白了,明白了眼前一切皆是虛妄。但你只是明白而已,並沒有證悟。只要你有個「明白」在那裡,那不是還是著相,還是有所執,執「明白相」,換句話說,你就還沒擺脫「壽者相」。

因為真正的明白,是連這個「我明白了」也都破除掉、徹底沒有了,就是在那樣一個如夢如幻的境界裡面,無所執,沒有什麼分別,沒有什麼你明白、不明白這種分別,這個時候,你才是真正擺脫了「壽者相」。

所以說「壽者相」說白了,它就是「我相」和「人相」未盡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假如你把「我相」和「人相」都是徹度底的清除之後,也就無所謂「壽者相」了,但是我們修行之人,往往認為自己已經擺脫了,但實際上,還差很遠,這個就是「壽者相」。

因此,我們研讀《金剛經》,看到經中的文字很簡單,但其實裡面所包含的義理是非常微妙、圓妙的,正是因為這種「微妙」,讓我們誤解了《金剛經》之中的概念,就「四相」而言,其實很多人都解錯了,因為太多的往往天真的認為「我相」指的是我,「人相」指的是他人,「眾生相」指的是芸芸眾生,即好多人,「壽者相」指的就是凡夫貪著長壽。

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也就是說,持有這種錯誤認識的人,不能正確理解佛法精微圓妙的人,是不可能修習佛法的。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金剛經》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
  • 《金剛經》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中講:何以故。須菩提。若善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好多處都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現象,文字上是現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來說就是觀念。
  • 《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指為何?如何斷滅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金剛經》處處提出四相,作為《金剛經》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為何?下面,我們一一來加以說明。有了眾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則心有生滅——有眾生生,有眾生滅,故有眾生得滅度者——滅去眾生相,是為離相見性,見佛性則無生滅,是故無眾生得滅度者。四、壽者相壽者相—遇境逢緣,取捨分別,經過很長久的時間,仍堅持取捨分別,是為壽者相。
  •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分別指的是什麼
    顯現對我們有利還是有害,要看我們對顯現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西藏的大瑜伽士密勒日巴尊者說:「外境所現一切法,不明其性陷迷惑,執境為實自作縛,悟後諸法成幻化,助益此心為友伴,究竟義中不可得,此即無生之法身」。  相分為四個:我相、人相、眾生相以及壽者相。多數修行者由相上往往會執迷不悟。
  • 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5、不了四相的後果: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以上經文說:不了解四相,後果很嚴重。簡而概言之,在《圓覺經》中:我相:能的心。有所證。人相:所的心。有悟的東西存在。
  • 什麼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解脫路途上最大的束縛,最嚴重的障礙就是執著,即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徒視執著為大魔。  執著的另一個名稱叫著相。相的字面意思是,所顯現一切萬物的影像,但佛經中相的意義就更有深的含義了。金剛經裡所講的「相」並不僅僅是所顯現萬物的影像的意思,而是對自我和對萬法影像的執著的意思。
  • 《金剛經》: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直譯--「為什麼呢?如果執取空無一切法的非法相,就是執著有真實的我、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真實的壽者。」解釋--「何以故?若取非法相」--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雖然是虛幻不實、無常不堅,如夢幻泡影一般;可是它們畢竟還是存在,並不是沒有。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菩薩無住相布施——漫談《金剛經》要義
    這部《金剛經》雖然是古人所譯,但讀起來卻甚感流利。它的魅力正在於:雖然一般人讀起來不太懂其意涵,卻有說不上來的舒暢感。所以漢傳佛教普遍喜歡誦讀《金剛經》,這可說是鳩摩羅什這位天才譯家,相當充份地應用著流利的漢民族語言,把這部經典翻譯得非常優雅通暢。
  • 想要開悟,其實很簡單,《金剛經》裡說了二十多次!
    這是一切學佛人的根本著力點。什麼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就是人我相;若認為有真實的法存在,就是法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全文五千多字,然佛陀在經中直接說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地方不下20處。如此並不顯長的一篇經文,佛為什麼屢屢說及這些言語呢?是隨意的重複嗎?顯然不是,必定有其深刻的含義。
  • 《金剛經》白話譯文
    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今日才知道,佛在《金剛經》中說到的「四句偈」,並不是指四句話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金剛經》中,不止一次提到宣講此經,以及受持此經中四句偈的好處和功德。說這功德比全世界的微塵都多,比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虛空都廣闊。那麼,這四句偈到底指的是哪四句?我讀的第一部佛經就是《金剛經》。
  • 《金剛經》中的「般若」指的是什麼?
    有很多朋友對佛並不陌生,身邊有很多人一直在堅持長期吃素、念經。而且有一些人已經皈依佛祖,一些人的四加行都修完了。但如果問他們佛是什麼,他們也許也說不明白。處處皆是佛,你知道佛是什麼嗎?我們一直在追求佛,即使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什麼意思?《金剛經》在教我們什麼?
    今天先來說一下《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屬於大乘佛教般若類的經典。從字面理解,金剛指無堅不摧,堅若磐石的,「般若」是開悟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意思,「般若密」是指到達彼岸的意思,我們知道佛陀的世界觀裡是有六道輪迴的,到達彼岸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達到涅槃。那麼《金剛經》就是教人堅若磐石的開悟智慧。1、何為「破相」?
  • 金剛經(全文)
    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 金剛經:五千餘字濃縮成3句經文,告訴1個道理
    歷史以來,喜歡受持金剛經的人非常多。雖然歷史以來經過高僧大德們不停的宣說其義理,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由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也造成了對金剛經的理解不同。其實,金剛經主要講的是一個「相」字。我們只要理解了金剛經的這個核心內容,其它的部分,再根據這個相來理解,就變得容易多了。
  • 蔣勳誦讀金剛經+原文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
  • 金剛經:蔣勳老師誦讀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個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不是福德性。」有為的布施有相,有相則必有處所,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什麼是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