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才知道,佛在《金剛經》中說到的「四句偈」,並不是指四句話

2020-12-23 問心路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金剛經》中,不止一次提到宣講此經,以及受持此經中四句偈的好處和功德。

說這功德比全世界的微塵都多,比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虛空都廣闊。那麼,這四句偈到底指的是哪四句?

我讀的第一部佛經就是《金剛經》。那時也曾想過這個問題,還自己斟酌全文,看這裡哪四句最配的上讓佛陀不斷地提及。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以上每一句話,全都言辭簡練,含意深刻,韻味悠長,實在難以區分高下。到底佛陀說的是哪四句,真確定不了。

甚至有人把四句偈和修行的四個層次,以及地水風火,生老病死等等這些內容聯繫起來。更讓人覺得牽強附會。

其實,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還要回歸到什麼是「偈言」這個問題上來。

現在人們的認識,基本停留在這樣一個層次。「即偈言」就是佛教僧人的唱詞,又名「偈頌」。

這有點我們漢語裡詩歌、詩詞的意思了。但在韻律上,它沒有我們漢語詩詞那麼嚴格的講究。如果說是順口溜或者諺語吧,偈言又遠比這些要莊重。

另外偈言並不是佛教僧人專有的,而是古印度地區流行的一種行文和表達方式。也就是說當時那個地區的人,不論信奉什麼,都會用到偈言的。

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古印度地區的詩歌,那也沒什麼不恰當。

印度地區有許多經典著作,通篇都是詩歌的形式。從裡面截取幾句很有意義的歌詞,我們都可以理解為偈言。

更多的時候。偈言是在文章篇幅的首尾以及中間出現,用來作一些特殊的表示。通常可以用來表示強調、總結、升華等。

還有當時當地人們在祭祀、祈禱時,也習慣用到唱誦這種表達方式。以顯示不同於平常的態度和心情。

而「偈言」這種語言形式,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恰好四句話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雖然沒有強調必須是四句,但通常確實是四句。

這其實是婆羅門教的法印

比如婆羅門教的《奧義書》裡,就是以偈言開篇。「始生有大梵,是乃諸天首,創造此宇宙,護持此群有。彼為其長子,名曰阿他婆,說此大梵明,眾明之基礎。」可以看到,每四句就是一小節,能完整表達一個意思。

其實我們漢語裡的詩歌也有這種傾向。因為這裡面有一種起、承、轉、接的節奏和韻律。可見美學是共同的。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裡所說的「四句偈」並不是指特定的四句偈言或四句話,而只是說偈言本身而已。

另外我們讀《金剛經》也不要拘泥於這個偈言是不是四句,甚至這句話是不是偈言這種詩詞形式都不要在意。

因為佛經裡習慣用偈言做總結或提示,因此這裡的「偈」我們理解成重要的結論或者話語是最為恰當的。

這樣理解起來,經文就更流暢了,也就更符合邏輯了。現在,我們來理解一下文章一開始引用的那段話。

「而且,須菩提!如果有人能隨時隨地為人解說此《金剛經》,哪怕只是宣講其中一句或幾句話,一個或幾個重要結論。此時此人此處地方,都是應該被天神、阿修羅等一切眾生來環繞禮拜供養,就像供養佛的塔廟一樣虔誠。更何況有人能夠完全受持此經,完全按照經中的要求來修行。那麼你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世上最稀有最珍貴的法門。」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受持演說這四句偈,功德無量
    歷代以來,對《金剛經》的注釋者、研究者、講解者、學習者多如牛毛,甚至六祖慧能都是因為聽講此經而開悟成為一代宗師的,更使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可以說《金剛經》是一部非常殊勝的經書,經常念誦並奉行功德極大。佛陀說,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功德無量。為什麼?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四句偈在《佛學大辭典》中,被解稱為由四句所成之偈須,由四句話所組成,字數多寡不拘,但是因為簡短而有提煉佛法之真義,所以往往被認為可以涵蓋經論佛法之要義。網圖這種以四句偈的形式總結佛法精華的智慧,在各種經論之中在所多有,根據佛法的側重點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著名的般若經典《金剛經》中,佛祖便曾經多次提到修行之人受持讀誦、為他人演說經文乃至四句偈等的功德福報
  • 《金剛經》: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最大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裡說:「為他人演說《金剛經》,那怕只是受持四句偈等,所得的福德都勝過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福德。」佛教說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禪天,為一「小世界」。
  • 佛學:金剛經的威力之大,就是教導眾生當下頓悟
    這個標題說「無為福」是勝於一切福報的意思,所謂的「無為福」,就是指修行成就的最高福德,也就是清淨心的福氣,沒有了雜念煩惱的福氣才是人世間的真福氣,所以說它是勝過世間一切的福氣。  這個「無為」不是我們世間之人所認為的消極情緒,他的意思是擺脫世間的一切妄想意念,通過認真領會佛陀開示的「應無所在、而生其心」修行悟道之法,實踐修行,最終放下這貪、嗔、痴三毒,而證悟真如的自在本心。
  • 《金剛經》日課:依法出生分第八
    是福德,既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譯文須菩提,在你看來,假如有人用無數的珍寶去布施,所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
  • 金剛經 簡譯 如佛塔廟
    《金剛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連結清單。原文十二:「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 看《金剛經》,要完整的去看
    在《般若部經》中,很多人又將《金剛經》作為其核心內容。正因為事物都存在空性,一切都會歸為空,所以,佛門又被稱為空門。過去的人出家,他們都自稱「入空門」,或者「遁入空門」,意思就是出家當了僧人。其影響的來源,就是因為《般若部經》,也可以說是因為這部《金剛經》的緣故。《金剛經》的篇幅並不是很長,全文(漢文)僅有五千來字,裡面反覆提到一個「四句偈」。
  • 《金剛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為什麼比不上四句偈法布施
    在《金剛經》中,佛祖多次的為眾生開示了財布施不如法布施的殊勝功德,以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等身布施等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數目來形容財布施之多,以受持四句偈語等來形容法布施之少,一多一少之間,其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自然就使人們感受到了法布施的殊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財布施不如四句偈語等法布施的情況呢
  • 《僧伽吒經》四句偈
    誦讀或是抄寫這部經典,乃至以上四句話就會在夢中消業障還債,會夢見如下恐怖夢境:夢見殺人,夢見髒水,夢見屎尿,夢見大火,夢見剃頭髮,夢見熟人。總之就是夢見各種恐怖怪異之事情。很神奇。大家來體驗體驗,必有驗效,絕無虛言。每天至少3-21遍,當然越多越好!當晚就可以夢到六大夢境之一,如果再配合每天抄經不輟,效果更不可思議。如果沒做夢的有三種可能:一是你念得不夠多,或不夠真誠。
  •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
    這部佛經呢不是別的,就是《金剛經》!《金剛經》的神奇的靈驗故事,從唐朝開始,就在社會上廣泛地流行了開來了。宋代李昉等人編的《太平廣記》第102卷到 108卷的裡面,就集中地保存了有關《金剛經》的神奇靈驗的故事,廣為世人所熟知。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如來圓寂以後,最後五百年,有持戒律修行福報的,對於這樣的言說和章句能生出信心,以這部經當作真實的道理,應當知道這個人不是在一位佛二位佛三四五位佛的地方種了善根,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地方種了很多的善根,聽到這樣的言說和章句,甚至只生出一個念頭的清淨信心的,須菩提!如來都知道都看得到,這些眾生都得到這樣無量無邊的福報功德。因為什麼緣故呢?
  • 金剛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越得越多,開悟越快!
    金剛經中說過這樣一句話: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外在的一切布施,都沒有受持讀誦金剛經所得福德更大,哪怕只是受持讀誦四句偈為他人說。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佛說學佛的人,就是要多誦讀佛經,多念佛,多參悟佛句。佛教中甚至有這麼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斷地研習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會越來越廣大。在歷史上,由於不斷地有人悟到《金剛經》的一些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將它單獨奉持。此經中也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何功德無量?
    《金剛經》裡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稱作是菩薩摩訶薩,菩薩摩訶薩翻譯為大菩薩,在本經裡所指不是像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這樣的十地等覺大菩薩,而是大心菩薩,——所有發心成佛並努力踐行的人。大菩薩們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凡夫菩薩,一類是聖者菩薩。所謂凡夫菩薩,說的是立志成佛的人。所謂聖者菩薩,即是開悟了佛性的人。
  • 金剛經第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懂這一句就等於懂了整部經
    這裡的「理」指的是之前所說的義理,比如說應如何降伏其心,又如何安住真心等,佛陀給出的答案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必須不著相行布施,否則就不是菩薩了。但是道理講完了,必須要用到實處才行,也就是後世王陽明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佛法中早有定義,叫做「理無礙,事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一層比一層的境界更高。
  • 《金剛經》白話譯文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因此我說那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非福德性。如還有人能理解我說的《金剛經》,用心修持,甚至反覆念誦四句偈語等,給他人說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布施七寶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須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從我所講的經中產生出來的。須菩提,所謂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 佛為何說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多的不能想像?
    很多人學佛喜歡趕場子,參加廟會,布施錢財,買魚放生,其實這都是形式,種一點福德而已,跟佛家結個善緣,若說功德,最重要的還是依法修行。佛在金剛經中講,受持讀誦金剛經,依照經中所說修行度脫眾生,為他人解說,所得福德多的想都不敢想。與其把時間都用到小事上,還不如找個安靜的地方讀經呢!
  • 《金剛經》中的四句經典,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要想脫離苦,就要從自心所造的幻境中,你才能開悟,從諸苦中跳出來。《金剛經》中有四句經典,讀得越多,開悟越快!否則,你就無法從中脫離。只有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才能懂得自己是自己,事物是事物。而這裡的一切,對你來說,都是幻化而已。02第二句: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 《金剛經》中的「般若」指的是什麼?
    有很多朋友對佛並不陌生,身邊有很多人一直在堅持長期吃素、念經。而且有一些人已經皈依佛祖,一些人的四加行都修完了。但如果問他們佛是什麼,他們也許也說不明白。處處皆是佛,你知道佛是什麼嗎?我們一直在追求佛,即使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