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金剛經的威力之大,就是教導眾生當下頓悟

2021-01-19 網易

2021-01-12 08:10:02 來源: 悟心明理

舉報

  我們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中,明白了世間的功名利祿福氣,永遠也比不上這修持成就的清淨福氣。佛陀在這一章節中用了一個恆河中的沙子數量來譬喻性地說明了這一點,就是說,如果有一個用恆河中沙子的數量那麼多的金銀財寶去行善布施,那麼這樣的人福報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有人能夠正確地領會這《金剛經》的教義,並加以受持,為他人解說,這樣的人所獲得的福報要比這金銀財寶布施所得的福報大得多。

  

  《金剛經》第十一品的重點就是標題中的「無為」二字,這個不是金剛經原有的內容,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通過對經文的理解而概括出來的。這個標題說「無為福」是勝於一切福報的意思,所謂的「無為福」,就是指修行成就的最高福德,也就是清淨心的福氣,沒有了雜念煩惱的福氣才是人世間的真福氣,所以說它是勝過世間一切的福氣。

  這個「無為」不是我們世間之人所認為的消極情緒,他的意思是擺脫世間的一切妄想意念,通過認真領會佛陀開示的「應無所在、而生其心」修行悟道之法,實踐修行,最終放下這貪、嗔、痴三毒,而證悟真如的自在本心。

  

  《金剛經》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延續上一章節佛陀所說的受持和弘揚《金剛經》的福報之大,這一品主要是講《金剛經》在大乘佛法中的地位之高,並強調了真切的理解經文義理,傳播和供養這部《金剛經》的具體意義。

  尊重正教分——經文通俗解意‍‍

  這一品開頭「複次、須菩提」這兩句話,是佛陀在提醒須菩提這段話的重要性,意思是,須菩提啊!接下來這段話你一定要聽清楚了,認真領會我所說的真實含義,我以下所說的不是迷信,更不是打誑語,我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

  佛陀說:須菩提啊!我在這裡再次告訴你(因為佛陀在第八品中就說過這個話),我今天所說的《金剛經》,哪怕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四句偈不是指某一句,經文中有很多的偈語),他的威力之大是無法估量的。

  

  怎麼個無法估量呢?就好比你把這經文,或者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放到某一個地方,那麼世間的人、鬼、天神、還有阿修羅,他們都會過來膜拜供養。佛陀還說,有這《金剛經》或者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的地方,就代表了佛的寶塔和廟宇所在,也就是說如同佛的親臨。

  更何況有人去研習這部《金剛經》,去認真領會受持,保持同佛一樣的境地,須菩提啊!這樣的人,我當然知道他是最有成就的人,是人世間少有的這種大智慧的人。

  要知道三世諸佛和這成佛的智慧都是出自這部《金剛經》,只要有這樣的人,能夠領悟並真切的通過實踐修行而大徹大悟,那麼他就是佛,世間一切的人、天神、阿修羅等等有情眾生都會來到他面前,恭敬的膜拜供養這位大智慧的稀有之人。

  

  尊重正教分——的真實含義

  如果按照這文字去解釋是不是感到很迷茫,確切的說有很大的迷信成分在裡面。其實我在《金剛經》開篇的文章中就提到過,這部經書是講實相般若,是佛陀講給修行有一定功底的人聽的,就好比,我們世間的學位一樣,《金剛經》是講給碩士學位的人聽,而《心經》是講給學士學位的人聽,所以說佛學功底不深的人聽不懂,也不能明白裡面的真實義理。

  其實這一品中的「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的真實含義,是說明了,如果有人真正的領悟了這《金剛經》,並依照這經文所教導的方式方法而精進修行,最終證得了這真如的大徹大悟,那麼這樣人就是佛,也就是「即心即佛」的真實含義。這樣的人開悟了,那麼他就跟佛一樣,不管到什麼地方宣說他所悟出的真理,自然會受到別人的推崇和膜拜,成佛的人,他的功德自然是非常大的。

  

  結語:

  我們從這一品中所感悟到的道理就是,真正的修行開悟就在當下,就如同一首著名的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說的意思一樣,心中真的領會到了《金剛經》的道理,哪怕是裡面的一句話,你當下開悟就成佛了,就像六祖慧能大師一樣,聽到「應無所在、而生其心」 而頓悟。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疑問請查閱佛經典故,參悟佛法真意。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與持誦事跡
    諸佛及法,從此出生,成不思義無邊福故,如彼金剛能引諸寶,故《梁攝論》云:「金剛能招一切寶物,有金剛處寶自集故。」(十)遍滿威力。福廣如空,利益一切,離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剛遍滿一切,故《對法論》云:「譬如金剛遍一切處,金剛輪等,遍世界故。」
  • 佛學:武則天行跪拜大禮的神秀大師,因衣缽之爭被誤解千年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佛教史上的禪宗出現分歧,當時有著「南頓北漸」之稱的兩大主要派系,導致禪宗歷史上近百年的紛爭,最後是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結束了這場長達百年的禪門之爭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今天我們接著第一品繼續來解讀《金剛經》第二品的內容,第二品的小標題叫「善現啟請分」,從字面來理解就是請佛陀開示法義的意思,這裡的「善現」指的是「須菩提」。在《金剛經》第一篇我們詳細地談到過須菩提,這裡再簡短的補充一下,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號稱「解空第一」,須菩提是梵語音譯,華語的意思是「善現、善吉、空生」等等。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佛教:為什麼說「參話頭」,並不是禪宗的頓悟法門?
    而對於當代的學佛人來說,禪宗的禪法所體現更多的是佛教的哲學性,相對於另一個大教派淨土宗而言,哲學的味道才是人們對於禪宗的認識,因為淨土宗更多的是強調佛教的宗教性。因此,我們看南禪的頓教(六祖這一分支),南禪作為禪宗最具有代表性的教派,它真正的禪法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參話頭,而是《壇經》中六祖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本人就是因為聽聞《金剛經》聽到這句話,才言下大悟,如果還要繼續往前追溯的話,那就是迦葉尊者的那個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公案,而這些其實才是頓教最正宗最能體現宗門精神的法門。
  • 佛學中最偉大的經典著作之一——《金剛經》,開啟智慧必備!
    佛學中最偉大的經典著作之一——《金剛經》,開啟智慧必備!1,《金剛經》與中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 佛學在線網站代為贈送:《金剛經》64開繁體拼音一千本
    又如呂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 金剛經~一部生活啟示錄
    人常說機緣巧合,就是做任何事有任何想法都是有因果條件的,並不是一種偶然。今天有重讀《金剛經》的想法和行為,著實因為昨天聽了一節課。第一次接觸蔣勳老師是因為聽他解讀紅樓夢,後來知道他的《美的沉思》,再後來就是聽了聽他的自然療愈——他在池上親近自然的生活,再就是這節捨得與不捨得,人生兩難的這堂直播課,這堂課中他提到了《金剛經》在他失去母親後的療愈作用,給了他應對無常的點撥,所以我就起了重讀這部經典的想法……第一次讀金剛經應該是在兩年前,《了凡四訓》這本書後邊的附錄
  • 頓悟與漸修
    如:六祖惠能24歲時,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真想不到自性是本來清淨無染,真想不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來不動不搖,真想不到自性能夠生出一切萬法。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是我聞
    本文系我看(聽)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金剛經》的開篇,充分理解這四個字,對研習整部《金剛經》非常之重要。按照法師的解釋,如的意思就是一樣,沒有兩樣,完全相同;無非曰「是」,非就是不一樣。又由於《金剛經》是阿難把佛當時講這部經的內容復講後經記錄而成,據說阿難記憶力超群,在佛的十大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所憶不忘。因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表示阿難復講的內容跟佛所講的完全沒有兩樣,「我」指的是講述者阿難。
  • 《金剛經感應錄》之 誦經感神靈篇(一)
    二、金剛經中佛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而不執著已經度脫無量眾生得證聖果之功。佛教導我們有廣大胸懷,以及不居高功。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積蓄無量陰德的功德利益。三、金剛經中佛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佛教導我們做一切好事之後,不要執著它的果報,其福報會擴大無數倍。
  • 《金剛經》:弘布法音,續佛慧命,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佛祖在《金剛經》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文字、形相,都只不過是為了度脫眾生而所施的方便法門,並非實有不變之體,所以佛祖在說法之時,不忘隨說隨破,在破立之中彰顯般若實相之理。網圖從頭至尾,佛祖都是在教導眾生要除去各種執著,無論是心外的我人四相還是心內的我人四見,當妄心降伏之際,發菩提心的修行之人便可以明淨心眼,廣弘佛事,而非貪著於俱空境的寂默之中,佛祖以無上慈悲
  • 《金剛經》:慧能六祖本來目不識丁,為何能開悟,名流千古?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各宗有各宗所依的經論,有各宗的判教,有各宗的教義。今天我們要說的《金剛經》也是其中一個宗派的依據,那就是禪宗。禪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又稱達摩宗,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
  • 讀《金剛經》,如是觀一切有為法
    佛學的觀點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緣聚則有,緣散則滅,存在著生、住、異、滅四種現象,且相互聯繫著,但又永遠處於由生到滅的不斷變化過程中,所謂「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永恆在變」。所以在《金剛經》四句偈裡,認為「一切有為法」都像夢、幻、泡、影,是虛妄不實的東西,也比作露、電,形容快且短暫,難以把握,實則也是無從把握,是佛家所說的「得非所得,了不可得」,所以《金剛經》裡還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非就是說明追求這些外物終究沒有實質意義。
  • 《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找不到了。既然當時印度沒有時間觀念,不注重歷史記載,所以佛教也就用「一時」這個詞來籠統代表了。其實筆者更相信第一種說法。「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開悟後,就沒有時間觀念了。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為什麼說《金剛經》超越了宗教?般若包含幾種?境界可以靠修持?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主要版本由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於公元404年譯出。《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什麼叫般若?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像他這樣的人,就是肩負了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句經文裡的「功德」,在玄奘法師和笈多法師翻譯的版本裡,還是和前面一樣譯作「福」,玄奘是這樣翻譯的:「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所以,我們在以前引用的陳義孝先生編的《佛學常見詞彙》裡,關於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 深情錄之《金剛經》|他已經,不一樣了
    我媽會說起「如夢幻泡影」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還有各種佛學理念。記得Martin的弟弟對空性不解,問死亡和涅槃的區別,她說死亡和涅槃不同。死亡是完全在人的角度的一種投射,涅槃是證悟,是動而未動之前的寂靜的大樂,它應該是了了分明的,不是死寂的。我在中間來回翻譯,都快暈了。我們會和她抬槓,說不能相信,你見過嗎?你怎麼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