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中,明白了世間的功名利祿福氣,永遠也比不上這修持成就的清淨福氣。佛陀在這一章節中用了一個恆河中的沙子數量來譬喻性地說明了這一點,就是說,如果有一個用恆河中沙子的數量那麼多的金銀財寶去行善布施,那麼這樣的人福報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有人能夠正確地領會這《金剛經》的教義,並加以受持,為他人解說,這樣的人所獲得的福報要比這金銀財寶布施所得的福報大得多。
《金剛經》第十一品的重點就是標題中的「無為」二字,這個不是金剛經原有的內容,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通過對經文的理解而概括出來的。這個標題說「無為福」是勝於一切福報的意思,所謂的「無為福」,就是指修行成就的最高福德,也就是清淨心的福氣,沒有了雜念煩惱的福氣才是人世間的真福氣,所以說它是勝過世間一切的福氣。
這個「無為」不是我們世間之人所認為的消極情緒,他的意思是擺脫世間的一切妄想意念,通過認真領會佛陀開示的「應無所在、而生其心」修行悟道之法,實踐修行,最終放下這貪、嗔、痴三毒,而證悟真如的自在本心。
《金剛經》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延續上一章節佛陀所說的受持和弘揚《金剛經》的福報之大,這一品主要是講《金剛經》在大乘佛法中的地位之高,並強調了真切的理解經文義理,傳播和供養這部《金剛經》的具體意義。
尊重正教分——經文通俗解意
這一品開頭「複次、須菩提」這兩句話,是佛陀在提醒須菩提這段話的重要性,意思是,須菩提啊!接下來這段話你一定要聽清楚了,認真領會我所說的真實含義,我以下所說的不是迷信,更不是打誑語,我所說的都是真實不虛的。
佛陀說:須菩提啊!我在這裡再次告訴你(因為佛陀在第八品中就說過這個話),我今天所說的《金剛經》,哪怕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四句偈不是指某一句,經文中有很多的偈語),他的威力之大是無法估量的。
怎麼個無法估量呢?就好比你把這經文,或者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放到某一個地方,那麼世間的人、鬼、天神、還有阿修羅,他們都會過來膜拜供養。佛陀還說,有這《金剛經》或者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的地方,就代表了佛的寶塔和廟宇所在,也就是說如同佛的親臨。
更何況有人去研習這部《金剛經》,去認真領會受持,保持同佛一樣的境地,須菩提啊!這樣的人,我當然知道他是最有成就的人,是人世間少有的這種大智慧的人。
要知道三世諸佛和這成佛的智慧都是出自這部《金剛經》,只要有這樣的人,能夠領悟並真切的通過實踐修行而大徹大悟,那麼他就是佛,世間一切的人、天神、阿修羅等等有情眾生都會來到他面前,恭敬的膜拜供養這位大智慧的稀有之人。
尊重正教分——的真實含義
如果按照這文字去解釋是不是感到很迷茫,確切的說有很大的迷信成分在裡面。其實我在《金剛經》開篇的文章中就提到過,這部經書是講實相般若,是佛陀講給修行有一定功底的人聽的,就好比,我們世間的學位一樣,《金剛經》是講給碩士學位的人聽,而《心經》是講給學士學位的人聽,所以說佛學功底不深的人聽不懂,也不能明白裡面的真實義理。
其實這一品中的「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的真實含義,是說明了,如果有人真正的領悟了這《金剛經》,並依照這經文所教導的方式方法而精進修行,最終證得了這真如的大徹大悟,那麼這樣人就是佛,也就是「即心即佛」的真實含義。這樣的人開悟了,那麼他就跟佛一樣,不管到什麼地方宣說他所悟出的真理,自然會受到別人的推崇和膜拜,成佛的人,他的功德自然是非常大的。
結語:
我們從這一品中所感悟到的道理就是,真正的修行開悟就在當下,就如同一首著名的偈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所說的意思一樣,心中真的領會到了《金剛經》的道理,哪怕是裡面的一句話,你當下開悟就成佛了,就像六祖慧能大師一樣,聽到「應無所在、而生其心」 而頓悟。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疑問請查閱佛經典故,參悟佛法真意。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