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2020-12-10 知道書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像他這樣的人,就是肩負了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人。

這句經文裡的「功德」,在玄奘法師和笈多法師翻譯的版本裡,還是和前面一樣譯作「福」,玄奘是這樣翻譯的: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所以,我們在以前引用的陳義孝先生編的《佛學常見詞彙》裡,關於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在咱們這部鳩摩羅什版的《金剛經》裡,可能並不適用,很有可能是羅什大師只是為了增加經文的可讀性,所以前文用福德,在這十五段裡用功德,可後人就望文生義,妄加猜測了。

本來,大乘佛教就是要求全人類的好人,壞蛋乃至魚鱉蝦蟹,雞鴨貓狗,牛鬼蛇神,魑魅魍魎等等一切六道眾生統統解脫的法門,所以,行菩薩道的人絕不會把一點點人天小果看在眼裡的。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為啥呢?須菩提,如果是喜好小法的人,他們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這部經書,他們就不能聽取、接受其中的道理,更別說天天念誦,講解給別人聽了。

這裡要說一下經文裡的小法,啥是小法?很多人說這裡指的是小乘佛法,南懷瑾先生就是這個意見,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也說:小法,小乘之法也。法華經方便品曰:『鈍根樂小法。』

我就不以為然了,經文裡的樂小法者,我認為指的是那些人天乘,或者根本就是外道。經文: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是對若樂小法者的定義。誰說小乘佛弟子會有我見,哪位佛弟子的心中、頭上沒有烙上「諸法無我」印記呢?

咱們再多看兩句法華經的經文:「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哪個說小乘佛弟子會貪著於生死呢?

倒是要好好想想你我這些口中讀著金剛經的,自以為是的佛弟子的鈍根濫人,是不是會常常會貪著於生死。莫非佛陀說的鈍根樂小法者,說的就是我。就到這裡,喝口水壓壓驚。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這裡佛陀提到的是福德並非功德,按照世間的理解,梁武帝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應該有很多很大的福德,但梁武帝問的是功德,梁武帝也是信佛之人,理應知道福德何意,但為何問功德不問福德?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金剛經》福德篇:積累福德,諸事順遂
    由於持誦《金剛經》,而獲得感應,得到種種不可思議果報的事跡自古以來就非常之多,佛祖在《金剛經》中也一再宣說持誦本經能獲得的功德,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而這無量的功德若是具體言說,如果有心性不足之人聽聞,那麼難免會使人「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可見持誦《金剛經》的殊勝,雖然持誦《金剛經》可得無量功德      一個人
  •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一:金剛經中佛於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導我們對一切眾生要平等慈悲,不管貧富貴賤都同樣看待,令他們離苦得樂。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二:金剛經中佛令無量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而不執著已經度脫無量眾生得證聖果之功。佛教導我們有廣大胸懷,以及不居高功。
  • 讀誦《金剛經》功德
    《金剛經》中說:「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義。」受持、讀誦本經的功德,非常殊勝,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壹 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有福德才能處處順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金剛經》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獻,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
  • 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
    網友:近日讀了梁武帝和達摩祖師「毫無功德」的公案。請問師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師父。答:功德是人內心的修行境界,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網友:阿彌陀佛,法師曾貪圖過功德麼?是否用心去印證功德有無,大小,和多少呢?
  • 讀誦《金剛經》的功德利益
    所以受持、修學《金剛經》,能夠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金剛經》中佛說,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佛教導我們修學本經和正法的人,如果被人欺負侮辱,前世所造的罪業,即刻消滅。所以修學《金剛經》,能消除業障,清淨身口意。《金剛經》中佛說,菩薩莊嚴佛土,但不執著莊嚴佛土的功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讀誦《金剛經》的五大功德!
    《金剛經可見受持本經功德之殊勝。下面分別說明。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七寶布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
  • 《金剛經》: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最大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裡說:「為他人演說《金剛經》,那怕只是受持四句偈等,所得的福德都勝過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福德。」佛教說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禪天,為一「小世界」。
  • 功德與福德都必須修,福德著重在事相上,功德著重在心地上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華嚴經》說:"剎那際",剎那際就是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生滅同時。《楞嚴經》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是剎那際。無所有,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這裡有一個佛教常識,就是「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是佛教裡面的方位,東西南北和上下大家都明白,四維是指東西南北的四個斜對角即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個方位,一共十個方位。這裡就需要大家參禪了,為什麼佛祖要先這樣問須菩提?佛祖也沒有叫須菩提去參,而是直接說「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不住相就是空,與十方的虛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福德相不是福德的性,是故如來說有相布施的福德多,是有可量故。若是眾生有了智慧,了知福德沒有真實自性,就不會執著福德有真實之福德相。一樣布施、一樣修福德,卻沒有福德相,也沒有布施相。如此無住相布施,才是真布施,才是無相布施。這種布施,才是布施波羅蜜,才是布施到彼岸,所得福德,才是無量之福德。
  • 什麼是陽德、陰德、福德、功德
    寺廟裡大多都有功德箱,何為功德?功為善行,德為善心,心行合一,是為功德。功德可分為陰德和陽德。為善而人知之,為陽德;為善而人不知,為陰德。兩者都是做好事,但相比而言,陰德更勝一籌。現在社會上常聽到積陰德這一詞,可是什麼是陰德?什麼是陽德?什麼又是功德和福德呢?我們來看看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陰德、陽德、功德、福德。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有功德.
    比如,財布施是福報,看見親人多給點這是福德。如果你能做到冤親平等布施,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就是功德。如果你是清淨心幫助別人做事也是功德。你有福報,有車有房有存款,眾生需要時你無有所求的給予,這就是功德,這是福德裡面的功德。師父講法時你打妄想,心不清淨這是福德;如果你心清淨聽法時,聽的明白並深刻理解了,這是功德裡面的智慧,是聞法功德。是本體智慧的展現。
  • 金剛經第十:為何說誦經的福德遠遠超過布施?因為法布施最殊勝
    這一品其實主要講了兩個內容,一個是比較了法布施和財布施,哪個功德更多;另一個就是強調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這乃是諸佛之母,而金剛經,正是般若智慧的象徵。所以某種程度來說,諸佛菩薩都是從這本經中誕生的,由此也可見金剛經的殊勝,所以才如此受四眾佛弟子們的歡迎。
  • 《金剛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直譯--「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此行布施,不住於一切相而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因為如果菩薩不執著於相而行布施,則其福德不可思議,不可限量。」解釋--「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一切法都有其法相,我們常會說:「這一尊佛的法相很莊嚴!」
  • 《金剛經》功德及讀誦儀軌
    此經為世尊金口宣揚,歷代以來,持誦獲得靈驗的人不可勝數,延壽、愈病、消災、免難、超薦、解冤、生子、功名等等,屢屢可見,是僧俗用以祈福消災的法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金剛經》,具有無量無邊功德。受持、讀誦本經的功德,非常殊勝,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有福德才能處處順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二、消除業障由於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眾生的千差萬別。
  • 《金剛經》:弘布法音,續佛慧命,功德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受持讀誦《金剛經》,自有無上妙用,可獲無窮福德,可以顯明自我的真如自性,但是這卻只是自利而已,為他人解說《金剛經》中的旨趣,哪怕是短如四句偈等。網圖那麼此弘布法音,續佛慧命所獲得的功德,將會勝過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其所獲得的福德將如東西南北的虛空般不可思議,所以佛祖才多次(第十一、十三、十五、二四品)的教導眾生要廣為眾生演說此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