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2021-01-10 金剛智慧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原文大意

還有,須菩提!菩薩在布施的時候,對萬事萬物都不要有所羈絆,就是所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去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心中要不住相。為什麼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東方虛無空曠,無邊無際,我們能想像得到它到底多廣闊嗎?

不能,世尊!

東方到底多麼虛無廣闊,我無法想得到。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無廣闊可以想像得到嗎?

不能,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啊。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無所住去布施啊。

這一品開頭解答須菩提第二品中問到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的問題。答案就是「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什麼叫「相」?

為什麼要不住於相,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呢?我們都知道,色聲香味觸法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六境,也叫六塵。六境是由人體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腦神經)對一切事物的認知產生的識別。眼睛能看到光明黑暗五顏六色(色),耳朵能聽到各種聲音(聲),鼻子可以聞到各種香臭氣味(香),舌頭可以品嘗酸甜苦辣鹹(味),身體可以感覺冷暖粗滑(觸),大腦再對一切事物做出善惡美醜的主觀判斷以及變化趨勢的判斷(法)。佛祖叫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住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叫我們不要被外界紛擾所迷惑,從而形成主觀上面的好壞美醜的觀念,換句話說,佛要我們以平等的心看待眾生,不要生出分別之心。因為人一旦有了分別心,就很難做到對眾生的平等對待,貪嗔痴就會滋生瘋長,也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心了,菩薩心即慈悲為懷,眾生平等。

什麼叫「法」?

再回過頭來看看「菩薩於法」的「法」指的是什麼?很多人剛接觸佛法的時候,往往會對此迷惑不已。經書上經常見到,解釋起來也是非常的複雜,佛教裡面的法包含多重的意思,其一就是指一切理一切物。世界萬事萬物統稱為法。比如說「一切有為法」解釋起來就是「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萬事萬物」。這裡「菩薩於法」的「法」就是一切事物意思。至於其他意思,以後有機會另外開篇介紹。

為什麼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告訴須菩提,「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為什麼這麼說呢?佛又接著解釋了,他先是問須菩提須菩提能不能想像得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有多虛無寬廣,須菩提老老實實的回答不能,相信大家也一樣是想像不出來的,想像得出大小的大小一定是有形,只有無形無邊的東西才無法想像。這裡有一個佛教常識,就是「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是佛教裡面的方位,東西南北和上下大家都明白,四維是指東西南北的四個斜對角即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個方位,一共十個方位。

這裡就需要大家參禪了,為什麼佛祖要先這樣問須菩提?佛祖也沒有叫須菩提去參,而是直接說「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不住相就是空,與十方的虛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是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無形,不拘泥於形式,窮困的給予財物,心神不寧的給予無畏,智慧不足的給他開智;二是說不住相的福德無邊,因為無相,就不會掛念,據說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問達摩,他廣建寺廟、普度僧人,功德是不是很高?達摩說他沒有任何功德,這個公案其實就是從側面說明了住相布施的功德是非常的有限的,相當於跟菩薩做買賣,每天計算著做了多少功德,能換來佛祖的多少好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三是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如虛空般無欲無求,所以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

什麼叫「福德」?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個重要的名詞「福德」。金剛經的全篇都在說福德,信解受持(金剛經)為他人說,其福勝彼。這福德有多大?大到沒有邊際,不可描述。

那麼,何為福德呢?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也就是得。

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所謂福祿壽,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清福,開心快樂逍遙自在,是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裡對布施講得很多,很詳細。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在這裡指的是發大心的善男善女。「不住相」,即是不執著法,也不執著有,非空非有,不落兩邊,不走極端。如果你說反正一切都是空,什麼都得不到,索性什麼都不用做了,那就是執著空了;如果你把什麼事都放在心上,執著事物的假象,那就是執著有了,都是不究竟的。「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六度波羅蜜的第一個修行法門。
  • 《金剛經》: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直譯--「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此行布施,不住於一切相而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因為如果菩薩不執著於相而行布施,則其福德不可思議,不可限量。」解釋--「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一切法都有其法相,我們常會說:「這一尊佛的法相很莊嚴!」
  • 細說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裡面,佛陀對須菩提說,所謂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啊,你應該這樣布施,不住於相。如果菩薩們不住相布施,他們的福德就像四維上下一樣,無邊無際,是不可思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指的是什麼呢?
  • 《頌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品:不可思量之福德
    妙行無住分第四: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因如所教住。
  • 佛教之中,「福德」是什麼?為何說它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中,佛強調菩薩要不住相布施,也只有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才不可思量。那麼,在佛教之中,佛說的「福德是什麼?佛寺其實「福德」就是福和慧,也稱福慧雙修。缺少了福或者慧都不是福德,就好比車的兩個輪子,不能有絲毫的偏差。所謂的「福」本質是指布施,無相布施才有無量福德。
  • 金剛經|人生難得是清歡,清淨心即是不可思量福德!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讀誦《金剛經》,甚難!因為《金剛經》只對大乘菩薩道者說!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 《金剛經》全文配圖,福德不可思量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什麼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什麼是不住相布施?《金剛經》經文說:「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薩,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只要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心有所求,不管你所求的是物質層面的東西,還是精神層面的事情,都屬於住相布施,都是不純淨的布施。因為有相住相布施的錯誤,所以《金剛經》才提倡不住相的布施,並且宣布了宣講了不住相布施的福德。那麼,不去住相布施的福德到底有多大呢?
  • 《金剛經》心裡裝著東西如何覺悟?虛空不可思量故能量滿滿!
    《心經》和《金剛經》全稱都含有般若波羅蜜,樵夫也不知道這個梵文的確切含義該作何解?只是隱約覺得應是一種無上智慧。佛陀在第三品經文中告誡菩薩:世間一切眾生不論何等出身應皆平等相待(即入無餘涅槃滅度而實無滅度,即是一視同仁之意也),所以菩薩應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心經所說諸法空相),亦無功德與果報之非非想,心無掛礙,一視同仁,隨緣布施,不以神通顯化度人,佛言任一住相即非菩薩!
  • 【光孝動態】「光孝寺和敬」義工舉行共修交流活動,寬德法師開示《金剛經》大意
    這是《壇經·行由品》中記載的六祖求法、得法因緣。而惠能也正是在之後,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幾經周折,到達廣州法性寺(光孝寺),因風幡之辯而遇印宗法師向其請教法義。隨即因緣成熟,於本寺落髮出家、受具,成為比丘。為紀念祖師之恩德,弘傳六祖思想,本寺方丈大和尚慈悲,特在法堂設立壇場,集結廣東佛學院法師及學僧,每日誦持《金剛經》一卷,以期大眾能夠深入般若海,領受其深意。
  • 真正的福德如何修得?《金剛經》中的這五個字,就是答案
    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金剛經》洋洋灑灑八千多字,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值得單獨為之研讀的,我們今天就只是從裡面挑選出兩句經典,來做一個研讀。佛法廣大,但又具在細微,昔時六祖慧能,從一句《金剛經》中就證得了佛性,所以只要能明淨慧根,兩句佛語,也可以讓人大增益處的,我們就來先看看《金剛經》中的這兩句話。第一句:「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布施,並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說那個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不是福德性。」有為的布施有相,有相則必有處所,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什麼是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
  • 《金剛經》的智慧 福德是福德 功德是功德 兩者區別有多大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在《金剛經》中佛陀曾問須菩提:須菩提你怎麼認為,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用如此多的七寶布施,所以他能夠得到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福德很多。
  • 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講《金剛經》,悟道更深了!
    其中,佛教《金剛經說什麼》就是記錄他對經典中的開示講解。說起福報人人都想擁有,但你可曾想過,人世間什麼樣的福報最大呢?在《金剛經說了什麼》一書中,南懷瑾先生講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兩句偈語時,就提到福報。他說:「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
  •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 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
  • 蔣勳誦讀金剛經+原文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金剛經:蔣勳老師誦讀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
  • 《金剛經》白話譯文
    金剛經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