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原文大意
還有,須菩提!菩薩在布施的時候,對萬事萬物都不要有所羈絆,就是所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去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心中要不住相。為什麼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東方虛無空曠,無邊無際,我們能想像得到它到底多廣闊嗎?
不能,世尊!
東方到底多麼虛無廣闊,我無法想得到。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無廣闊可以想像得到嗎?
不能,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啊。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無所住去布施啊。
這一品開頭解答須菩提第二品中問到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的問題。答案就是「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什麼叫「相」?
為什麼要不住於相,也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呢?我們都知道,色聲香味觸法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六境,也叫六塵。六境是由人體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腦神經)對一切事物的認知產生的識別。眼睛能看到光明黑暗五顏六色(色),耳朵能聽到各種聲音(聲),鼻子可以聞到各種香臭氣味(香),舌頭可以品嘗酸甜苦辣鹹(味),身體可以感覺冷暖粗滑(觸),大腦再對一切事物做出善惡美醜的主觀判斷以及變化趨勢的判斷(法)。佛祖叫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住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叫我們不要被外界紛擾所迷惑,從而形成主觀上面的好壞美醜的觀念,換句話說,佛要我們以平等的心看待眾生,不要生出分別之心。因為人一旦有了分別心,就很難做到對眾生的平等對待,貪嗔痴就會滋生瘋長,也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心了,菩薩心即慈悲為懷,眾生平等。
什麼叫「法」?
再回過頭來看看「菩薩於法」的「法」指的是什麼?很多人剛接觸佛法的時候,往往會對此迷惑不已。經書上經常見到,解釋起來也是非常的複雜,佛教裡面的法包含多重的意思,其一就是指一切理一切物。世界萬事萬物統稱為法。比如說「一切有為法」解釋起來就是「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萬事萬物」。這裡「菩薩於法」的「法」就是一切事物意思。至於其他意思,以後有機會另外開篇介紹。
為什麼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告訴須菩提,「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為什麼這麼說呢?佛又接著解釋了,他先是問須菩提須菩提能不能想像得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有多虛無寬廣,須菩提老老實實的回答不能,相信大家也一樣是想像不出來的,想像得出大小的大小一定是有形,只有無形無邊的東西才無法想像。這裡有一個佛教常識,就是「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是佛教裡面的方位,東西南北和上下大家都明白,四維是指東西南北的四個斜對角即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個方位,一共十個方位。
這裡就需要大家參禪了,為什麼佛祖要先這樣問須菩提?佛祖也沒有叫須菩提去參,而是直接說「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不住相就是空,與十方的虛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是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無形,不拘泥於形式,窮困的給予財物,心神不寧的給予無畏,智慧不足的給他開智;二是說不住相的福德無邊,因為無相,就不會掛念,據說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問達摩,他廣建寺廟、普度僧人,功德是不是很高?達摩說他沒有任何功德,這個公案其實就是從側面說明了住相布施的功德是非常的有限的,相當於跟菩薩做買賣,每天計算著做了多少功德,能換來佛祖的多少好處,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三是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如虛空般無欲無求,所以說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
什麼叫「福德」?
最後,我們來看看一個重要的名詞「福德」。金剛經的全篇都在說福德,信解受持(金剛經)為他人說,其福勝彼。這福德有多大?大到沒有邊際,不可描述。
那麼,何為福德呢?布施善行的福德,叫做人天福德,是小果報,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金剛經專講福德,重點在福德,不在功德。什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也就是得。
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所謂福祿壽,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清福,開心快樂逍遙自在,是出世間法。清福比鴻福還難,所以人要享清福更難。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淨淨,就是究竟的福報。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