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福德」是什麼?為何說它不可思量?

2021-01-10 問過藍天

在《金剛經》中,佛強調菩薩要不住相布施,也只有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才不可思量。

那麼,在佛教之中,佛說的「福德是什麼?

佛寺

其實「福德」就是福和慧,也稱福慧雙修。缺少了福或者慧都不是福德,就好比車的兩個輪子,不能有絲毫的偏差。

所謂的「福」本質是指布施,無相布施才有無量福德。

所謂的「慧」其實就是覺行,由定而產生的慧,因此,修「慧」其實也是修「定」。

那為什麼又說「福德」不可思量呢?

其實「思」就是窺測的意思,「量」就是度量之意。因此,不可思量說的是「福德」不能用心思支窺測,更不能用數目去度量。

佛像

因此,佛說不住相布施,既不能住於無也不能住於有,更不能住於法。只有不住相布施,才能真正的入佛境。入了佛境所得的福德才是不可思量。

這就是佛說要修福德的道理,但很多人也問:佛要人一邊修福德,一邊又要求不住於福德,這不是互相矛盾嗎?

佛像

其實修福德的目的不只是成佛,更重要的是通過修福德與眾生結緣,不結緣你又什麼度眾生呢?另外,若是不修福德,而眾生修福德,你又如何度得了眾生呢?

因此,佛所說的「不住」並不是「不修」,而是修而不住。因為修才有境,修行之人需要託境才能修,否則又如何談修呢?

佛寺

所以,學佛不是要悟至無境,而是觀有境,必先有境,必先託境,才可以修。這就是佛所說的既修又不住的道理。

相關焦點

  • 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須菩提!你意下如何?東方虛無空曠,無邊無際,我們能想像得到它到底多廣闊嗎?不能,世尊!東方到底多麼虛無廣闊,我無法想得到。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無廣闊可以想像得到嗎?不能,世尊!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啊。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無所住去布施啊。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在這裡指的是發大心的善男善女。一般提到菩薩摩訶薩,有兩層含義:一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比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指的是具體某一人,這是果地的菩薩。二是泛指多人,因為發心行菩薩道的不止一人,只要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可稱為菩薩,屬於因地菩薩。
  • 菩薩應如是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直譯--「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此行布施,不住於一切相而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因為如果菩薩不執著於相而行布施,則其福德不可思議,不可限量。」解釋--「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一切法都有其法相,我們常會說:「這一尊佛的法相很莊嚴!」
  • 《頌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品:不可思量之福德
    「我」的內容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五蘊和合」,但有沒有認真想過「色、受、想、行、識」的內容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習佛的人已是滾瓜爛熟於心了。究竟所指為何,當如何理解?六根、六塵,十二因緣流轉門、四聖諦,念了那麼多遍,能否確知其意?妙行無住分第四: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 金剛經|人生難得是清歡,清淨心即是不可思量福德!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讀誦《金剛經》,甚難!因為《金剛經》只對大乘菩薩道者說!若心不歸空故,意不歸無故,在在處處都甚難理解,不知佛所云,亦不知須菩提所答,在在走馬觀花,處處疑慮重重。六祖云:本來無一物。心本為空,心本為無,只因思前想後,當下空無所空,無無所無,不得清淨故。
  • 細說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裡面,佛陀對須菩提說,所謂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啊,你應該這樣布施,不住於相。如果菩薩們不住相布施,他們的福德就像四維上下一樣,無邊無際,是不可思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指的是什麼呢?
  • 這3種「修行」之人,福德不可思量,看看有沒有你
    但凡修行中人,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你選擇信仰什麼,選擇什麼法門,究竟要怎麼做,有些根本的原則和方法都是必須要嚴格遵守的,以下3種「修行」之人,如果你能做到,將來的福德必定不可思量。第一、斷惡修善之人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底發出來。
  • 《金剛經》全文配圖,福德不可思量
    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人世間什麼福最大?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講《金剛經》,悟道更深了!
    說到傳統文化,說到南懷瑾先生,就不得不讓人想起他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學識淵博。其中,佛教《金剛經說什麼》就是記錄他對經典中的開示講解。說起福報人人都想擁有,但你可曾想過,人世間什麼樣的福報最大呢?在《金剛經說了什麼》一書中,南懷瑾先生講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兩句偈語時,就提到福報。
  • 虛空不可思量故能量滿滿!
    常發菩提心,助人為樂,自得常樂我淨之心靈淨土,日久福報自來,應無須惦記什麼為佛積功德和往生極樂國?如《心經》所說心無掛礙便可遠離顛倒夢想!02佛間菩薩需洞明諸法空相才能心無掛礙布施眾生!《心經》和《金剛經》全稱都含有般若波羅蜜,樵夫也不知道這個梵文的確切含義該作何解?只是隱約覺得應是一種無上智慧。
  • 佛教中所說的「布施」是什麼意思?「布施」又有何功德?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佛教中「布施」 就是以慈悲心給予他人福祉與利益之事,然而布施一詞,最早則是出於道《莊子·外物第二十六》中。《維摩經》中曾說:「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眾生來生其國」。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學佛的人在讚嘆別人的時候,經常說「功德無量」,有時候也會說「福德無量」。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二、福德修一切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就是福德。比如我們因修財布施而得財富;因修法布施而得聰明智慧;因修無畏布施而得健康長壽;我們做了善事被別人誇獎讚嘆等等這些,都是福德。福德與功德有什麼區別?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 仰賴福德 而非運氣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福德和運氣是截然不同的。運氣只是偶然——你根本難以讓它發生。也沒有書籍能教導我們怎樣去創造運氣。好運愛怎麼來,就怎麼來。而福德完全是另一碼事。佛法中,福德究竟意味著什麼?佛教對於福德的闡釋,總是以距離真相的遠近相關而論。帶領我們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導致我們離開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稱為缺少福德。
  • 福德正神
    為何我們對供神那麼講究,要求很嚴格,供神化煞,同時供對神明,造福後代。 家家戶戶都喜按「土地神」,但很多人是完全沒供對「土地神」,光是能供對並且供好一個福德正神,都可以富貴三代。 夏商周時期,也就是姜子牙那個時期,正好是封神時期,神明分類分的很細,後期分的更細緻,話說周朝的時候,哪有佛教,佛教是漢末才傳過來的,土地守護神屬於最久遠的神明之一,它是遠古的神祗。
  • 為何關羽關雲長會被供奉在佛教呢?
    但為什麼在我國的佛教寺廟中也有關雲長的一席之地呢?而且關公在佛寺中被供奉在伽藍殿內。「伽藍」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是寺院。也就是說,伽藍神就是寺院的守護神。眾所周知,關羽是一位忠心耿耿的武將,但其忠心也只是針對蜀漢,為何會有守護寺廟的說法呢?這其實來自於傳說的演繹。
  • 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
    請問師父,功德和福德有何區別?如何在修行中做到既修功德又修福德?感恩師父。答:功德是人內心的修行境界,勝鬘經中說:「惡盡言功,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福德是善業所感的外在福報。有功德,自然有福德;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把握修行的核心,一切善行都要回歸到自己內心的淨化與提升上來,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行相,只求福果。網友:阿彌陀佛,法師曾貪圖過功德麼?
  • 「卍」在佛教之中是什麼意思?「卍」和「卐」到底有啥不同?
    「卍」在佛教之中是什麼意思?「卍」和「卐」到底有啥不同?眾所周知,在我們中國有著最主流的3大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而在這3個宗教之中,道教和儒教都是我們中國的本土宗教,而佛教則是在東漢 時期,傳入到我國的外來宗教。但是,佛教在中國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已經 漸漸漢化,形成了一個帶有中國特色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