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修行」之人,福德不可思量,看看有沒有你

2020-12-23 文字溫暖心靈

佛家認為,世間一切皆有因果,人生不如意的時候還是比較多的,當我們遇到不順時,心中要默念著三句話:第一、從此諸惡莫作。第二、從此眾善奉行。第三、從此自淨其意。牢記這三句話,並按照這三句話去修行自己,好運就會不請自來。

很多人在拜佛菩薩時,只想著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卻不知道菩薩為什麼要保佑自己,其實,佛菩薩保佑自己也是需要因果的,只有多種善因,才會收穫善果,否則,求再多的佛菩薩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當你牢記這三句話時,好運才會來找你,如果你不按照這三句去做,求菩薩也沒有多大的用。這就是許多人求了菩薩也不管用的緣由。

但凡修行中人,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你選擇信仰什麼,選擇什麼法門,究竟要怎麼做,有些根本的原則和方法都是必須要嚴格遵守的,以下3種「修行」之人,如果你能做到,將來的福德必定不可思量。

第一、斷惡修善之人

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底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所以,斷惡修善,需要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袁了凡先生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大家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袁了凡先生斷惡修善終得善果之法。

第二、少欲知足之人

對於修行的人們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要去遵循的生活準則。如果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就會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慾,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為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於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緣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也只有這樣,眾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少欲知足之人才會步入「正道」。

第三、心清自在之人

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我們看看某些「修行」者的過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神明的鑑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實所說的不止如此,「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兇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你那裡還會有福報!

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了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只要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一定是善報。這一點就是真實不虛的,如果能做到一直堅持行善下去,自己的福德將不可思量。

『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以上這三種人,都是每一個修行人應該要去努力做到的,也是每個普通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種善因,結善緣,得善果!感恩您閱讀、讚賞與分享本文。感恩您點點「關注」,如果你對此文有何看法或建議,請積極參與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佛教之中,「福德」是什麼?為何說它不可思量?
    那為什麼又說「福德」不可思量呢?其實「思」就是窺測的意思,「量」就是度量之意。因此,不可思量說的是「福德」不能用心思支窺測,更不能用數目去度量。佛像因此,佛說不住相布施,既不能住於無也不能住於有,更不能住於法。只有不住相布施,才能真正的入佛境。入了佛境所得的福德才是不可思量。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在這裡指的是發大心的善男善女。一般提到菩薩摩訶薩,有兩層含義:一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比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等等,指的是具體某一人,這是果地的菩薩。二是泛指多人,因為發心行菩薩道的不止一人,只要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可稱為菩薩,屬於因地菩薩。
  • 菩薩應如是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直譯--「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此行布施,不住於一切相而行布施。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因為如果菩薩不執著於相而行布施,則其福德不可思議,不可限量。」解釋--「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一切法都有其法相,我們常會說:「這一尊佛的法相很莊嚴!」
  • 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細讀《金剛經》第四品
    佛祖叫我們布施的時候,不要住色香味觸法布施,就是叫我們不要被外界紛擾所迷惑,從而形成主觀上面的好壞美醜的觀念,換句話說,佛要我們以平等的心看待眾生,不要生出分別之心。因為人一旦有了分別心,就很難做到對眾生的平等對待,貪嗔痴就會滋生瘋長,也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心了,菩薩心即慈悲為懷,眾生平等。什麼叫「法」?再回過頭來看看「菩薩於法」的「法」指的是什麼?
  • 《頌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品:不可思量之福德
    若問你何謂「無我」,不知諸位可有自己的見解。是否認真思考過這一個概念,有無反躬自省,口問心答?既然要想達到「無我」之境,那麼首先必須要能回答一個「有我」的問題。何謂「我」?「我」的內容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五蘊和合」,但有沒有認真想過「色、受、想、行、識」的內容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習佛的人已是滾瓜爛熟於心了。
  • 金剛經|人生難得是清歡,清淨心即是不可思量福德!
    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讀誦《金剛經》,甚難!因為《金剛經》只對大乘菩薩道者說!若心不歸空故,意不歸無故,在在處處都甚難理解,不知佛所云,亦不知須菩提所答,在在走馬觀花,處處疑慮重重。六祖云:本來無一物。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細說金剛經的「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啊,你應該這樣布施,不住於相。如果菩薩們不住相布施,他們的福德就像四維上下一樣,無邊無際,是不可思量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指的是什麼呢?這裡我詳細地跟大家解說一下,當然,在這裡我針對的僅是眾生裡面的人類。什麼是色?
  • 你身邊有沒有真修行人?看看他有沒有這些特徵就知道了
    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講到良師益友的難得,修行人在修行這條路上能不能遇到幾個善知識能不能遇到幾個真修行是非常重要的,這要看你自己是否真的是願意為扭轉命運解脫生死而修行,如果是這樣,加上自己平時又能經的過老天的重重的考驗 ,那你身邊必然會出現這種不一般的人,他們往往深藏不露,準備在合適的時間時機成熟之時助你一臂之力。
  • 《金剛經》全文配圖,福德不可思量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金剛經》洋洋灑灑八千多字,裡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值得單獨為之研讀的,我們今天就只是從裡面挑選出兩句經典,來做一個研讀。佛法廣大,但又具在細微,昔時六祖慧能,從一句《金剛經》中就證得了佛性,所以只要能明淨慧根,兩句佛語,也可以讓人大增益處的,我們就來先看看《金剛經》中的這兩句話。第一句:「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其實這裡面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無緣——和一般以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高僧不同,達摩祖師只是因為印度佛法式微,而我們中國有大乘龍象之氣這才來這裡找人傳授禪宗衣缽的,他要找的只是上上根器之人,而並不追求數量。
  • 佛教:這3種人最有福報,看看有你嗎?
    人生在世,我們無不希望自己有個好命運,比如在社會上有聲望地位,家中和睦美滿,並且有一副健康的身體。然而,現實中多事與願違,我們經常會發現,這些福氣都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具備。常言道:「欲除煩惱先忘我,各有因緣莫羨人。
  • 佛說:「陰德」深厚之人,身上會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於各種的因素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由於一個人而改變命運;有的人為了一塊錢而生命改觀,有的人由於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念頭,使人生有天壤之別的變化。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沒有人緣,做事也就得不到幫助,成功的希望自然減少了。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把幸福的人生斷送在自己的手中。更有一些人招搖撞騙,棄信背義,結果雖然騙得一時的享受,但是卻把自己孤絕於眾人之外,讓大家對他失去了信心。
  • 佛說:「相由心生」,有福之人常有這3種相貌,看看你有嗎?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有福之人常有這3種相貌,看看你有嗎?一、「慈悲」相提到「慈悲」,我們都會自然而然想到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可謂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慈航普渡、救濟蒼生。
  • 佛教:人有「貴氣」的五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門中常講,「不學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但是佛門中的貴氣,卻與世俗間的貴氣截然不同。世俗間的貴氣,可能來自位極人臣的顯赫,亦或者富可敵國的財力。然而,佛門中的貴氣,卻是身心自在,清淨安樂的境界。下面這五點,是佛家「貴氣」的特徵,看看你身上都有嗎?
  • 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有功德.
    修行人無漏智慧才是功德,有漏智慧是福德。內心清淨,廣大無邊的境界,這就是我們的性德也是功德。發自內心的慈悲,用心不同結果也不同。
  • 虛空不可思量故能量滿滿!
    樵夫一直認為:佛道二家的精髓,用在任何領域都大有功效,不應拘泥和局限,如此才是發揚光大!若僅僅以修得法身來衡量實效,就只剩下閉關自守一條路了,因此有很多人遠離紅塵俗世,隱居終南山或其他深山野嶺,飢餐露宿,以求一日證得法身,榮登仙佛二界,此舉未免太過痴迷,痴迷亦是執念,執念一深,正如《道德經》所講的「持盈揣銳」,日日勇猛精進,亦未得解脫,終非覺悟和智慧,應叫逃避才對!
  • 怎樣做是宿世種下的福德智慧?
    布施與供養都有兩面性,智慧的「做作」才是福報,愚痴的「做作」是一種縱容,費力不討好……,「供養」是用付出博得更高層面的心念加持,這是「四兩撥千斤」……,總之,供養的意義是「供一得十」,而布施的意義是「散百得一」,所以此生遇到的「貴人」,是宿世的因緣和結果,切記,修道人了生脫死是在此生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其實,真正與佛有緣的人,不是那些整天燒香拜佛、跪拜在佛前的人,不是整天待在寺廟裡就是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不在寺院,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善念、正念的人,縱使沒有佛教信仰,縱使從來沒去過寺院,也是佛緣深厚之人。一個人有沒有佛緣,看的是德行,而不是所謂表面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