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認為,世間一切皆有因果,人生不如意的時候還是比較多的,當我們遇到不順時,心中要默念著三句話:第一、從此諸惡莫作。第二、從此眾善奉行。第三、從此自淨其意。牢記這三句話,並按照這三句話去修行自己,好運就會不請自來。
很多人在拜佛菩薩時,只想著求佛菩薩保佑自己,卻不知道菩薩為什麼要保佑自己,其實,佛菩薩保佑自己也是需要因果的,只有多種善因,才會收穫善果,否則,求再多的佛菩薩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當你牢記這三句話時,好運才會來找你,如果你不按照這三句去做,求菩薩也沒有多大的用。這就是許多人求了菩薩也不管用的緣由。
但凡修行中人,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你選擇信仰什麼,選擇什麼法門,究竟要怎麼做,有些根本的原則和方法都是必須要嚴格遵守的,以下3種「修行」之人,如果你能做到,將來的福德必定不可思量。
第一、斷惡修善之人
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底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所以,斷惡修善,需要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袁了凡先生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大家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袁了凡先生斷惡修善終得善果之法。
第二、少欲知足之人
對於修行的人們來說,少欲知足更是必須要去遵循的生活準則。如果欲望被無明滋養著,無休止地追逐著新的境界,就會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欲望越多,由此而來的煩惱也就越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克服貪慾,它就會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因為欲望會燒毀我們的理智,燒毀我們的道德,使人生失去正確的方向。
「戒為無上菩提本」,而戒律所規定的正是儉樸的生活原則。如果欲望減少,我們的執著就會相應減少。正是由於執著,使我們的內心失去了獨立,迷失在對外境的攀緣中,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只有認識到欲望帶來的過患,才不會有追名逐利帶來的煩惱,內心才能趨於純淨和安祥。也只有這樣,眾生原有的佛性、智慧光明才能得以顯現,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少欲知足之人才會步入「正道」。
第三、心清自在之人
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我們看看某些「修行」者的過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神明的鑑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實所說的不止如此,「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兇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你那裡還會有福報!
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了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只要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一定是善報。這一點就是真實不虛的,如果能做到一直堅持行善下去,自己的福德將不可思量。
『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以上這三種人,都是每一個修行人應該要去努力做到的,也是每個普通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種善因,結善緣,得善果!感恩您閱讀、讚賞與分享本文。感恩您點點「關注」,如果你對此文有何看法或建議,請積極參與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