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什麼福最大?聽國學大師南懷瑾講《金剛經》,悟道更深了!

2020-12-14 百家號

現代史上,能聽到把中國傳統文化掛在嘴邊頭頭是道的人估計不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可謂是博大精深,別說是儒釋道三家義理都精通,哪怕一家能夠精通都讓人羨慕不已。但現代史上,真正能把儒釋道文化掛嘴邊,並且能出口成章,或許也只有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起碼大茶經是這麼認為!

作為傳統文化的倡導者,南懷瑾先生可謂是奉獻了一生為之努力。看著他給後人留下的經典著作,在看他的紀錄片,足以讓人感而涕零。說到傳統文化,說到南懷瑾先生,就不得不讓人想起他對中國佛教文化的學識淵博。其中,佛教《金剛經說什麼》就是記錄他對經典中的開示講解。

說起福報人人都想擁有,但你可曾想過,人世間什麼樣的福報最大呢?在《金剛經說了什麼》一書中,南懷瑾先生講到:「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兩句偈語時,就提到福報。

他說:「福德不是功德啊!功德是積功累德,是功夫時間慢慢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的。就像我們一件工程,一天一點累積起來就是功,功力到了所得的結果,就是德。」

「福德是不同的,福德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人世間的福德,文學上稱鴻福,是世間法;另一種是所謂清福,出世間法。」

「如果問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啦!超凡入聖。靠什麼才能達到超凡入聖呢?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德的成就;更不是迷信,要一切都放下了,你才能夠達到智慧的成就。所以佛告訴須菩提,假使能夠不住相布施,這個人的福德不可思量,這個福報太大了,大到想像不到的程度。不可以思,不可以思想它,不可量,量就是量一下看,一次兩次,一丈兩丈,一鬥兩鬥,所以叫作不可思量。」

如果人世間什麼福最大?答案當然是成佛!看到南先生這句話,你是否悟道更深了?如果換成是你會怎麼想呢?正所謂「遠見高低各不同。」一個人的站的高度不同,他的見解也不同。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一個人的願心、願力不同,他的福報就不同。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切身經歷:《金剛經》的力量不可思議
    南懷瑾先生不僅多次講《金剛經》的智慧,還多次分享自己與《金剛經》的因緣,誦念《金剛經》的體驗。拿到《金剛經》後,早上就多了一個念《金剛經》的環節。那時,南懷瑾不希望別人撞見自己念《金剛經》,怕被「認為老土落伍,居然讀起佛經來了」。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南懷瑾讀《金剛經》:它揭示了人生9大真相,讓人如夢初醒
    關於人生的真相,《金剛經》中,佛陀以處世人的姿態告訴眾弟子和眾生,它告訴我們人生的終極秘密是什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什麼?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讓你我在每一個當下都洋溢著生命的喜悅。
  • 「在我看來,南懷瑾根本就是個騙子」,李敖如此評價南懷謹客觀嗎
    後來讀到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了解到「境界」,這是個常用詞,正因為常用,所以我們不會下功夫去理解它的意思。他舉了個例子:一個人年老時,前方的路已走得差不多,總喜歡遙想往事,有時候在哪兒坐著突然回想起過去的某個瞬間,還搖頭一笑,回味其中。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佛學:金剛經的威力之大,就是教導眾生當下頓悟
    這個標題說「無為福」是勝於一切福報的意思,所謂的「無為福」,就是指修行成就的最高福德,也就是清淨心的福氣,沒有了雜念煩惱的福氣才是人世間的真福氣,所以說它是勝過世間一切的福氣。  這個「無為」不是我們世間之人所認為的消極情緒,他的意思是擺脫世間的一切妄想意念,通過認真領會佛陀開示的「應無所在、而生其心」修行悟道之法,實踐修行,最終放下這貪、嗔、痴三毒,而證悟真如的自在本心。
  • 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
    幾年前發心讀金剛經,為日常功課,久讀日深,雖然對於原文皆是瞭然於心,但其文理深奧不能深入,只是跟隨文字隨讀隨解,常自思維此經是說空性,以至於後來自言心不著物,事事常說空性,陷入惡趣卻不自覺。後學習夢參大師講讀金剛經,又至南懷瑾先生(金剛經在說什麼),無奈天資愚鈍也是不甚明了。後來得讀蕅益大師所著《金剛經破空論》才知道從前所作目盲心暗,妄談空性。
  • 慧能聞經即悟道(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之所以將《金剛經》列入禪宗寶典者,原以六祖慧能大師初聞他人誦此經而忽然悟道也。據史料可知:禪宗初祖達磨入我中國傳佛心印,以佛之衣缽用表信憑。達磨傳慧可,慧可傳僧粲;僧粲傳道信,道信傳宏忍;宏忍傳慧能,是為單傳六代。慧能即禪宗之第六代祖也。慧能大師與《金剛經》宿有因緣,在客棧聞客誦此經而悟道,後來闡揚大教時亦多次勸人受持、讀誦此經。
  • 南懷瑾:開悟的人最可怕,人生至高境界,全在《金剛經》這20字!
    《金剛經》,乃是佛教最偉大的經典之一,道出了大成佛教最高智慧,被譽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中國古代時期,上至王侯將相、官宦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尋常百姓,無不推崇《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傳頌千年,已深深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是有定數的,千萬別一次就透支
    福報是一個人的福德報應,常有人疑惑,誰誰的福報真好,子孫滿堂,愛情事業都是順順利利,為什麼別人什麼都美滿?而自己卻充滿了坎坷?是不是老天爺偏心,把世間所有的福報都給了其他人?其實,福報不是誰給予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好多寺廟道場,都會放一個箱子,讓人們把錢丟進去,人們把這個箱子叫作」功德箱「。
  • 《金剛經》:第12品《尊重正教分》
    天道也稱為「天人」,天人所在的天道,是六道中最高的一道,天人的福報在三善道中最大;人道就是我們人世間,我們每個人現在所處的就是人道;阿修羅道的眾生,嫉妒心特別的強。阿修羅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不端正」,樣子不好看,也翻譯為「非天」,意思是阿修羅的福報他像天人一樣,但是他沒有天人的德行。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他創立了佛教,也講了很多的法,他講法的內容,被後世弟子們,結集成經書,廣泛流傳。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
  • 南懷瑾老師:《易經》與領導學!
    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個個都可以知道,就是「百姓與能」。普通人也可以懂得宇宙,也可以未卜先知。懂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普通人為什麼要研究《易經》了。 ——南懷瑾先生《易經系傳別講》相關閱讀:南懷瑾老師開示:命運如何轉變?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
    王陽明悟道處公元1508年春的一個夜晚,在貴州的龍場(今貴州修文縣)的一個山洞中,被貶到此處擔任驛丞的王陽明突然從夢中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悟道之後的王陽明開始在偏僻地龍場講學,講學的對象大多數是當地土著少數民族,他們之間語言不通,沒人知道那些土著是怎麼聽懂王陽明的講學。用王陽明的話來說:良知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即便那人不識字,只要良知光明了,自然就通曉一切。這個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驗證,最著名的當屬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了。
  • 《金剛經》第一講: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恭摘自《金剛經》  釋慧利法師宣講(第一講)《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有六個版本:1、《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一萬字。待到《大波若涅槃經》翻譯出來時,確實證實一闡提都有佛性,道生法師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弟子,可見鳩摩羅什大師非常不可思議。從古到今,對《金剛經》的註解不下一千部,數量繁多。比較出名的有僧肇注的《金剛經》、慧遠大師的《金剛經波若波羅密疏》,也有智者大師、三論宗祖師吉藏大師的註解、窺基大師的註解。
  • 四祖道信大師接引法融禪師的故事~南懷瑾
    (二)《禪宗與道家第三章.禪宗概要5.禪宗的中心及其目的》——作者南懷瑾由以上所提出牛頭山法融禪師悟道機緣的舉例,就可明了禪宗所謂明心見性,關於見地的重要。當法融禪師獨自居住牛頭山修習禪定的時候,已經得到忘去機心,忘去物我的境界,所以才有百鳥銜花的異事。
  • 南懷瑾先生早年參禪悟道的經歷
    參加靈巖禪七法會者中最出名為南懷瑾、釋通寬、楊光岱三位先生,被譽為「三大元」,成為袁煥仙先生成就最高的弟子。      「靈巖打七」法會進行到第三天,袁煥仙手持戒板,指著靈巖寺住持傳西法師問:「是什麼?是什麼?快說,快說!」傳西無語。先生搖頭數下,自言自語笑道:「又放走一個。」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他遊走於兩岸三地,東亞歐美,亦行亦唱,隨緣布道,海內外聲名卓著,粉絲遍布全球,人們尊稱他「哲學家」、「宗教家」、「大居士」、「禪宗大師」、「國學大師」,其名望之高、名頭之響、粉絲之多,一時無二。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