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大家聽聞佛的教誨之後,都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不但整部《金剛經》就講這六個字,甚至所有佛陀的教法都在講這六個字。
相傳,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目睹啟明星悟道成佛時,就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不他怎麼能在《金剛經》裡講得出呢?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曾發出過一聲感嘆,曰:「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人人都具有佛一樣的智慧德相和能力,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言下之意,釋迦牟尼他自己證得了,所以成佛了。
因此,整部《金剛經》不是對須菩提一個人講的,而是對所有人講的,在《金剛經》的最後也證明了這一點,最後一句經文曰: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那麼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時,他證明得了什麼呢?他證明得了十二因緣法,並且從中理出一個理論系統來,認為眾生流轉六道輪迴之苦皆因「無明」而起,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違背了宇宙法則的真諦,從無始以來便流轉於這種狀態之中,沒有正知正見,卻有無數顛倒夢想。
所以在《金剛經》最後的四句偈裡,就形容眾生種種顛倒夢想就像做夢一樣;又如幻,就像水月,實不可得;又如泡,易於破滅;又如影,不真實;又如露電,快且短暫。
佛陀當年親證了十二緣起的宇宙真理,用以解釋世間的一切事象,這十二因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共十二個環節組成。想要免除老死,就應免生,如此反推,斷絕一切「無明」,就是解脫於生死,通達《心經》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諸法空相境地,這樣也就覺悟成佛了。
整部《金剛經》講來講去就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徹底的大徹大悟,它具有自利利他的雙重意義,自利可以了脫生死,證無上菩提,利他可以普度眾生。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