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第九日

2021-02-07 她念她鄉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為什麼呢?

「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

幾千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

還有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

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泡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灑水用,一方面刷牙用。

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裡泡,然後拿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

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於佛戒律的範圍,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

佛經上所說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裡教化眾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為世尊。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

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摶食。

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摶食。


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飯。

佛採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了,這個是佛的制度。

  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

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

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

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

另外還有觸食,觸食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

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

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

其實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


分別身分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樣的。

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定。

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

我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閒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閒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

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閒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

這個缽傳到中國來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

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

「乞食」,討飯,土話叫做化緣。

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

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準出來。

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許。

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乞士生活威儀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或專向富人化。

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

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


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

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

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

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裡到白天,晝夜二六時中,佛都在禪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

大概從下午一兩點到五六點鐘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

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

佛把飯碗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

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淡,而且那麼有次序。

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不像其它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樣。

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

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截止到1.21號

已有0位師兄加入一起進群研讀金剛經

目前共有9位師兄共同研讀金剛經

版權聲明



專訪 · 轉載 · 產品合作:絲絨

(微信:shushanhe2)

關注公眾號

發送關鍵字「金剛經」

加入我們

一起研讀「金剛經」社群


相關焦點

  • 《金剛經》講什麼?
    話說在《金剛經》開頭,須菩提就向佛請教起問題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由此展開,到了最後佛陀用一首偈作高度概括總結,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金剛經作用及功效有什麼
    現在念誦金剛經的人是在逐漸增多的,也是有更多的人開始逐漸相信金剛經的作用了。倘若大家在學習金剛經的期間是非常專心的,也是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對於金剛經的作用和功效也是能有更多的了解的。金剛經能教導人們要對眾生都有慈悲心。
  • 《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是什麼?
    今天,我們來說說《金剛經》中的「無相」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是那句話,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作為一部專門討論「空的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中的許多地方都提到了一個名詞:「相」,那麼「相」是什麼意思呢?「無相」又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整部《金剛經》其實只說了兩個字!
    真笨,這個世界缺少笨人,但絕對不缺少高人,滿街都是,有的著書立說,有的登臺講法,最不濟的也能說兩句《金剛經》上的玄而又玄的經文,哪兩句?哪兩句都行,越玄越好,人聽了越是不懂,越顯得有水平,越顯得有水平。高人這麼多,只要想學,成佛悟道,是遲早的事兒。可惜的是,越聽越糊塗,那些高人講的比《金剛經》還難懂,怎麼辦?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 金剛經 什麼是八地菩薩?
    本源法師  ·  《金剛經》講解 連載本源法師詳解《金剛經》(十三)今天,我們繼續來和大眾一起來學習《金剛經》。《金剛經》的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上求佛道不可以著相,下化眾生也不可以著相。不著相即是離相,如果能夠離開對相的執著,那我們的妄心自然就降服了,正心也自然就安住了。所以本章就是要說明菩薩修因證果皆需要離相的道理。我們看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佛教的金剛經是一本比較完善的佛經,對於佛而言,很多人是抱有一種看客的觀點。有很多人是相信佛是可以解救我們於苦海之中的,佛家的很多文化都是深深的紮根在中國文化之中的,我們常說的「妙」,其實就是佛教用語。下面跟著小編一起看看金剛經的事情吧。金剛經介紹《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 《金剛經》釋疑:念金剛經功德事跡有哪些
    師兄在念誦金剛經的時候,是能夠知道金剛經的含義是什麼的,而且也會知道讀金剛經的好處有哪些,甚至是有感應出現,但師兄一定要堅持、誠心的念誦才能夠體會到,接下來,我就為師兄講解一下念金剛經的功德事跡有哪些。我需要提一提我是怎樣開始讀金剛經的。
  • 金剛經釋疑:聽金剛經需要回向嗎
    不管我們用什麼方法去修行金剛經都是需要做回向的,所以聽金剛經也不例外,我們在聽完金剛經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做回向,要不然我們修來的功德就會慢慢的消散。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聽金剛經怎麼回向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
  • 修持《金剛經》的好處
    只知道理,而不去做,行履裡面的細節、使用這個方法的所以然、這個方法產生作用的過程,以及會出現什麼問題該如何應對,你要做過才知道。都不去做,只靠猜測,主觀臆斷是不對的。如果只是認死理,「就持誦《金剛經》好」。究竟好在哪裡?讀《金剛經》過程裡面:有人打哈欠,有人流眼淚,有人發冷,有人憋氣,有人昏沉欲睡,有些人甚至感受到周圍很多眾生在聽經,這都是什麼原因呢?你不去做,哪裡會知道。
  • 《金剛經》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是何意?
    《金剛經》和《心經》皆是佛教非常經典的經卷,此二經皆出自六百卷《般若經》之中。《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二經經名之中皆有「般若」二字,那「般若」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合座悉涕流,感此『我聞』聲,如法知其時,如處如其人,隨說而筆受,究竟成經藏。」這就是後世許多佛典均以「如是我聞」作為開篇的由來,《金剛經》也不例外,阿難講經時每當開場白講到這四個字時,(所講的內容)就猶如佛陀現身說法一樣,被記錄下來就成為經書了。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共有多少卷
    其實按照準確的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都是已經遺失的殘篇,總體來說的話只有一卷,只是金剛經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所翻譯的譯本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的話,我們最常見的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共有32品。在金剛經現存版本中,流通最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這一部經文的話,相信很多師兄都想知道金剛經幾個字和金剛經一共多少品,總共字數有5000字,所以說金剛經的次數不多也不少,在經文中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金剛經有多少卷,我們休閒的時候應該將心思放在如何去解讀金剛經,如果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放正。
  • 《金剛經》常識:每天念幾遍金剛經
    每天念金剛經的遍數並沒有嚴格說明,只要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多多的去念這部經文。當念誦的金剛經遍數越多,自己對這部經文就會越熟悉,對它也會越了解,並且從中獲得的好處也會非常多。但念誦金剛經有什麼好處呢?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了解吧!
  • 夢參老和尚說:讀《金剛經》就是荷擔了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上是這樣說,為什麼?有相的,這個功德你以多少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一萬個恆河沙身布施,還是有相。《金剛經》是無相的,既然是無相的,來定它功德,怎麼定?無相,遍。拿這個無量百千萬億的劫,每一天日初、日中、日末,日三時來供養。比較,比較什麼呢?誦經功德。若你聞到《金剛經》了,聞此經典,真正地信,相信經的意思;不逆就不違背經,順著經的含義。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澳網第九日賽程:費德勒德約爭會師 科娃大戰巴蒂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1月27日,2020年澳網公布了第九日賽程,費德勒和德約科維奇將向四強發起衝擊,爭取會師。科維託娃將和巴蒂展開強強對話。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在讀金剛經的時候,能讓我們心中減少很多的煩惱,這樣自己也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讓自己去體會金剛經中的知識。
  • 《金剛經》:「福德性」和「福德相」有什麼區別?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中,世尊和須菩提討論了「福德性」和「福德相」的問題。「須菩提,你再想想,如果有人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相當多,世尊。」「原因是什麼呢?」「因此我說那個人能獲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個相,而不是福德性。」有為的布施有相,有相則必有處所,其處所落在人天路上,既在人天路上,此布施福德,即非福德之性,而是福德之相。什麼是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雖以恆河沙七寶布施,有能施所施,未得三輪體空,依然落生死,故名即非福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