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

2020-12-27 白衣讀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幾年前發心讀金剛經,為日常功課,久讀日深,雖然對於原文皆是瞭然於心,但其文理深奧不能深入,只是跟隨文字隨讀隨解,常自思維此經是說空性,以至於後來自言心不著物,事事常說空性,陷入惡趣卻不自覺。後學習夢參大師講讀金剛經,又至南懷瑾先生(金剛經在說什麼),無奈天資愚鈍也是不甚明了。後來得讀蕅益大師所著《金剛經破空論》才知道從前所作目盲心暗,妄談空性。蕅益大師造此論的原因便是「為治群盲惡取空故,一切眾生,生無慧目,不能得見實相真體,亦復不知觀照,不知文字,猶如群盲

不見乳色,隨語生解。聞鶴謂動,聞雪謂冷等,聞此經亦爾。經本破一切相,令達實相。而諸盲但聞破相,便執非相,取著於空,成惡知見。」佛言:寧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空見如芥子許。

初學金剛經時,總說萬物皆空,便自認為是空,實非已經心生斷滅。是故大師著此大論取名破空。又說言:「令達實相。」實相者即是離一切相,遍為諸法作相,,故名實相,也是般若之體,以一切眾生皆具足實相之體。此經喻法合一,名金剛者其象堅固,物不能壞。其中所喻實相般若,為諸法中尊。喻觀照般若,愛見莫侵。又喻文字般若,能斷眾疑。般若者即是智慧,其體有三,三者本自一體,體用相合。三即實相,文字,觀照。以實相統諸法,而為修證根本。故大師言:實相常住為體,體即法身。觀照契理為宗,宗即般若。文字斷疑為用,用即解脫。

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蕅益大師十不求行
    明·《淨土十要》卷七《十大礙行第十七》《卐續藏》61·718上之蕅益智旭大師語注釋1〔申明〕辯解,申訴。提要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人順適則內必驕矜,內驕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為棄屣。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貪利毀生。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 蕅益大師論閱藏開示的兩個版本對比
    宗舜法師在學習蕅益大師原著時發現,《靈峰宗論》中許多文句,經弟子成時法師修改刪減的地方不少。與原作相比,大師原意常有隱晦不彰之處,令人惋惜。弘化社從明清佛教原始資料中發掘出蕅益大師的《淨信堂初集》,收錄在蕅益大師全集第七冊中。根據這一份資料,我們可以比較《淨信堂初集》與《靈峰宗論》中相關內容的文字不同,便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蕅益大師《示閱藏四則》的遺教。
  • 流水有心終匯海—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1599~1655),字蕅益,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農曆正月廿一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但即使處在這樣的環境,佛教界也出現了如蓮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這樣的中興領袖,其中,蕅益大師一生為法忘軀、精勤不已,且貫通儒釋、著作宏富,終成為名滿天下的淨土宗祖師。據《年譜》(弘一大師撰)記載,蕅益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
  • 高僧傳 |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生於佛教家庭,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大師七歲開始茹素,曾夢感觀音大士相召獎勸。至十二歲時,習聞宋明理學,即以繼承儒門千古道脈為己任,深究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靈峰蕅益大師(1599——1655年),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闢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二十三歲聽講《楞嚴經》,懷疑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決意出家體究此一問題。
  • 蕅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文:淨界法師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 蕅益大師為母親去世三周年的超度拔濟文:聲聲體現感人大孝
    蕅益大師為母親去世三周年的超度拔濟文:聲聲體現感人大孝蕅益大師【為母三周求拔濟啟】敬禮十方三寶,阿彌陀佛及二大士、清淨海眾。復禮現前真實善友,悉同啟請。(摘自《蕅益大師全集》《靈峰宗論》)【略解】每每看到法師們孝敬父母的文章,都會發現與世間百姓的孝敬父母文章有很大差別。凡夫的孝道是小孝,法師們的孝道是大孝。蕅益大師生平簡介(二)戊午即1618年,蕅益大師二十歲。
  • 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而在歷代眾多的祖師中,蕅益大師無疑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一位,他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其宏博的淨土思想、崇高的德學風範以及精嚴的淨業行持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本文僅略述三個方面,旨在增強現代人對念佛法門的信心,並能夠遵循過來人的足跡,不走彎路,從而直達西方淨土之妙高峰頂,得無量光壽之究竟樂。
  • 蕅益大師見聞的一個投胎轉世事件
    【按】蕅益大師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
    請聽蕅益大師解釋《心經》中什麼叫「觀自在菩薩」?一心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不僅可以遇難呈祥,還可以去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觀者能觀之智,即一心三觀,通名觀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證實相理諦,於諸境界得大解脫也。 菩薩翻覺有情,乃自利利他之號,智契實相,則自利滿足,智宣文字,則利他普徧,故名菩薩,此明能行之人也。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今天2020年2月14日(庚子年正月二十一),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令見聞者無不興起。紀念大師,便是紀念他的真修和行持。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到十七歲的時候,他去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跟《竹窗隨筆》,知道佛法的義理的高超殊勝,就不再誹謗佛法,就把過去這種闢佛論的論點全部燒毀掉。十七歲等於正式地皈依佛教、皈依三寶。二十歲,注《論語》顏淵問仁章,至「天下歸仁」語,不能下筆,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忽然大悟,頓見孔顏心學。
  • 聽聽蕅益大師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
    這種解釋有點特別,但跟善導大師的思想非常吻合。蕅益大師沒有見過善導大師的著作,只憑個人的領悟就得出結論:只要我們具足信願持名,每念一聲佛號,都是多善根,甚至善根超過羅漢,超過所有的其他修行方法的功德。有人說:「我念佛功德少,別人什麼都能修,而我卻只會念佛」。雖然我們只是會念佛,但功德比其他人要高要多。
  • 蕅益大師: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
    有關歷事練心,蕅益大師說,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這個我們講過了。我們再接著:慮宜遠,思宜近。這個是蕅益大師把我們修福的積集資糧跟懺除罪障提出兩個原則,一個是惜福,一個是防護,這兩個有一個原則,這是我們修學佛道、遇境逢緣的一個原則。這以下蕅益大師把它匯歸成三心,這樣前面的所有的差別的修行依止三種心情。第一個,我們看:「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
    蕅益大師在這部要解當中——它的緊要之處,提出了三點: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門要。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眾生的層面來解釋這個經文。我把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
  • 蕅益、弘一等諸佛大德談《地藏佔察懺儀》,懺悔佛弟子不可不知!
    在過去明朝末年,蕅益大師就依「佔察懺法」,那是依地藏法門,修這個佔察法,這個方法的確很有效,地藏三經裡面有一部就是懺悔法,《佔察善惡業報經》,這個裡面有教給你懺悔的方法,蕅益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用這個方法來修懺悔門,這也值得我們學習。」
  • 蕅益大師: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
    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第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