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1599~1655),字蕅益,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代祖師。
農曆正月廿一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但即使處在這樣的環境,佛教界也出現了如蓮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這樣的中興領袖,其中,蕅益大師一生為法忘軀、精勤不已,且貫通儒釋、著作宏富,終成為名滿天下的淨土宗祖師。
據《年譜》(弘一大師撰)記載,蕅益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江蘇吳縣木瀆鎮鍾氏子。父名岐仲,持誦大悲咒十年,母親金氏夢到觀世音菩薩抱著一個小男孩送給她,生下了後來名聞遐邇的大師。
當時的父母已經四十歲了,年齡老大,加上好不容易得來的一個孩子,自然寵愛有加。因生在佛化家庭,大師很早就開始誦經禮佛,七歲吃素,而且持齋非常嚴格,曾經夢到觀世音菩薩相召勸勉。
到了十二歲,父母送他出外就學。這時候的大師讀了很多儒書,虔心于格物致知之要、居敬慎獨之功,張揚得意,以傳承儒家道統為己任。不僅作了數十篇雄赳赳、氣昂昂的論文批駁佛教,而且從小茹素、久斷葷腥的他這時開始喝酒吃肉了。此舉真令父母大跌眼鏡!要是換做今天,恐怕父母早就氣急敗壞地四處追著打了。
然而,蕅益大師的父母畢竟是講道理的。母親嚴厲的教誨,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閱讀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才幡然悔悟,從此不再謗佛,並將以前所有闢佛的文稿付之一炬。
蕅益大師二十歲,批註《論語》,注至「天下歸仁」文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餘篇。
蕅益大師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蕅益大師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
蕅益大師二十五歲時,入徑山坐禪參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殞。蕅益大師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無不通達。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腳註。越一年,蕅益大師受比丘菩薩戒,遍閱律藏。
蕅益大師二十八歲時,母親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徹肺肝,喪葬盡禮,誓住深山,掩關修道。蕅益大師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功夫,求生西方淨土。爾後,多次結壇閉關念佛或持往生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當時輕視淨土之勢,蓮風一時大振。
蕅益大師因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故其一生對地藏經法極為推重,後一度於九華山專修,禮地藏菩薩塔,鑄地藏菩薩像,結百日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五百萬遍。
蕅益大師三十三歲那年冬季,溫陵徐雨海居士向蕅益大師說及妙典《佔察善惡業報經》。蕅益大師立刻派人專程前往雲棲請得經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特撰《讀持回向偈》以記之。從此尤屬意於《佔察經》與佔察懺法,且云:「此經誠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三十五歲時,蕅益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淆訛,共蝕如來正法。故依佔察木輪相法及懺悔清淨法,作八鬮,並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燃頂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鬮文》,遂拈得菩薩沙彌鬮。便於此年七月十五日正式退為菩薩沙彌,遂發心禮佔察懺法,是年冬作《佔察行法》一卷。
蕅益大師三十七歲時夏初講演《佔察經》,即有作疏之願,奈病冗交沓,弗克如願。
四十六歲時,蕅益大師因屢經精勤行懺,不得清淨輪相,煩惱習氣現起更覺異常,故發決定心,盡舍菩薩沙彌所有淨戒,退作但三歸依人。又發勇猛決定心,誓閉死關,定復清淨輪相。自退作但三歸依人以來,蕅益大師勤禮千佛、萬佛及佔察行法,終於在第二年(四十七歲)元旦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
蕅益大師五十歲時,一日對成時師說:「吾昔年念念思複比丘戒法,邇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時師大駭,謂何不力復佛世芳規耶?久之,始知師在家發大菩提願以為之本,出家一意宗乘,徑山大悟後,徹見近世禪者之病,在絕無正知見,非在多知見。在不尊重波羅提木叉,非在著戒相也。故抹倒禪之一字,力以戒教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興。後決不可得,遂一意西馳。冀乘本願輪,仗諸佛力,再來與拔。至於隨時著述,竭力講演,皆聊與有緣下圓頓種,非法界眾生一時成佛,直下相應,太平無事之初志矣。
蕅益大師五十二歲時,結夏北天目,究心毗尼,念末世欲得淨戒,舍佔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六月,述《佔察善惡業報經疏》。蕅益大師《刻佔察行法助緣疏》力贊此經云:此《佔察善惡業報經》,誠末世多障者之第一津梁也。堅淨信菩薩殷勤勸請,釋迦牟尼佛珍重咐囑。三根普利,四悉鹹周,無障不除,無疑不破。三種輪相全依理以成事,故可即事達理。二種觀道全即事而入理,未嘗執理廢事。又復詳陳懺法,即取相即無生,初無歧指。開示稱名,觀法身觀己身,頓同一致。乃至善安慰說,種種巧便不違實理。此二卷經,已收括一代時教之大綱,提挈性、相、禪宗之要領,曲盡佛祖為人之婆心矣。
永曆八年,大師示疾,當時他寄給錢牧齋的信說:「今夏兩番大病垂死。季秋閱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晝夜不能坐臥。不能飲食。不可療治。無術分解。唯痛哭稱佛菩薩名字。求生淨土而已。具縛凡夫損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實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況僅從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誰知此實語也。」
大師病到七日七夜不能合眼,唯有痛哭稱念佛名,專求佛力救拔,這對自負高慢者,不啻當頭一棒。
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正月二十一日午時,大師趺坐繩床,向西舉手而寂,世壽五十有七歲,法臘三十四。僧夏從癸亥臘月至癸酉自恣日,又從乙酉春至乙未正月,共計夏十有九。
五十七歲時,蕅益大師示疾,遺命身體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陸禽魚,以結往生西方之緣。跏趺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師示寂後,弟子成時私諡「始日大師」之號。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後人奉為淨土宗第九祖。
蕅益大師圓寂三年後,門人如法荼毗。啟龕,見大師趺坐巍然,髮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後,牙齒俱不壞。門徒不忍遵從遺命,便奉靈骨,建塔於靈峰。
在當今社會,物質發達,卻依舊各種疾患戰亂不斷。為何眾生有短命多病的果報?自古有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云: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就是說,短命多病和宿世的殺業有關。五戒八戒菩薩戒等戒律,皆以戒殺為首。因此淨業行人即便因飲食所需食肉,也應為三淨肉,生懺悔心。
為何要戒殺 ?如何才能熄滅殺念?蕅益大師在《勸戒殺文》中,鮮明提出其戒殺思想: 止一切惡,從止殺始。若能止殺,即是止一切惡。
觀此身惟四大合成。毫無實我可得。我既無實。何得殺彼生以養之。彼我皆無實。即是同體。何忍殺之。
觀一切靈蠢無始以來。恆與我互作父母妻子親緣眷屬。隨業改形。所以不識。若殺害之。是殺我過去六親也。安得不種種方便而救護之。
若但觀生空。悲心不熾。但觀緣屬。慈心未周。今直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皆得作佛。
眾生殺生,自以為可以滋養自己的色身,實無色身可滋養;如果將所殺生靈,皆看做過去生父母親人眷屬,便會刀下留情;所有眾生皆有佛性,萬不可斷除眾生慧命。思維蕅益大師的戒殺開示,做如上觀想,便能止息殺心。
流水有心終匯海。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最後導歸淨土,藉乘本願輪,再來救度娑婆苦難眾生。其深慈大悲,貫徹始終,令見聞者無不興起,被後世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