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1599——1655年),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闢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二十三歲聽講《楞嚴經》,懷疑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決意出家體究此一問題。二十四歲三次夢見德清住在曹溪,路遠不能往,因從德清的弟子雪嶺剃度,命名智旭。此年夏秋,在雲棲寺聽講《成唯識論》,聞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以為疑,因往徑山(杭州西北)坐禪,至次年夏,自覺性相二宗的義理一齊透徹。臘月八日,在袾宏塔前受四分戒;二十六歲又在袾宏塔前受菩薩戒。二十七歲起,遍閱律藏,見當時禪宗流弊,決意弘律。三十二歲,開始研究天台教理。三十三歲秋始入靈峰(浙江孝豐縣東南十五裡),造西湖寺。此後歷遊江浙閩皖諸省,均不斷從事閱藏、講述和著作。五十歲冬,自金陵歸靈峰,仍繼續著述。清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寂,壽五十七歲。
蕅益大師生平著述,分為宗論和釋論兩類。宗論即《靈峰宗論》,共十卷;釋論包含釋經論和宗經論及其他著述,共六十餘種一百六十四卷。主要著述有:《阿彌陀經要解》一卷、《梵網經玄義》一卷、《菩薩戒本箋要》一卷、《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楞嚴經玄義》二卷、《楞嚴經文句》十卷、《閱藏知津》四十四卷、《法海觀瀾》五卷、《周易禪解》十卷等,以及《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十卷。
蕅益大師的學說,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同時又融會儒釋,是多面性的。其禪是承延壽、梵琦、真可的文字禪;他的天台宗學說,是繼承宋代天台宗義學高僧知禮和明代高僧傳燈這兩人系統的;他為糾正宗門流弊,決意弘律,曾遍閱律藏三次,致力於大小乘律藏的疏釋和講說。但蕅益大師的禪教律學,最後都旨歸淨土。其淨土思想,曾經過幾個時期的演變。他二十二歲喪父,聞地藏本願而發心念佛,這是結合儒家思想為報父母恩而念佛,只有單純的持名;二十八歲喪母閉關,以參禪功夫求生淨土,說:「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願,參禪即淨土行」(《宗論》四之三)則又偏重於理持;三十歲至四十歲,他多疏釋律部,結壇懺願,以「生宏律範,死歸安養」自矢;後十年中,他多疏釋經論,融通性相諸宗教理,於四十九歲著《彌陀要解》,始形成最後的淨土思想體系。他在理論上融會性相,在實踐上調和禪淨,而主張禪教律三學統一,他說:「禪者佛心,教者佛語,律者佛行……不於以外別覓禪教律,又豈於禪教律外別覓自心,如此則終日參禪,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應於一念間。」(《宗論》二之三)三學攝歸一念,以念佛總攝釋迦一代時教,為蕅益大師思想一大總結。清以後臺家講教大多依據他的經論經疏,形成了合教、觀、律歸入淨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到今。後人並奉他為淨土宗第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