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故事】淨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師

2021-02-19 西峰淨土

大師法名智旭,字藕益,號西有,俗姓鍾。大師先祖本事汴梁人,後來南遷於吳縣。大師母親金氏,父親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下大師,那年正是明朝萬曆27年乙亥歲5月3日亥時。

大師一生,通儒、通禪、通律、通教,但自謙上不敢與古代儒家、禪門、律宗、教下的大德相比擬,又不屑下與當代儒家、禪門、律宗、教下的名流相併列,故而自號八不道人,謙遜地自稱自己是不像儒家士子、不像禪師、不像律師,也不像教下佛子。

大師從7歲開始吃素,12歲到老師家讀書,學習孔聖人的學問。立志要光大儒門,掃滅佛家老子,作千古第一人。並從此開葷飲酒,寫下數十篇文章,論證釋迦老莊之學為異端邪說,予以駁斥。曾在夢中與孔子顏回相見,請教學問。

17歲時,大師讀了蓮池大師所作的《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從此再不敢誹謗佛法,並取出以前所著的駁斥佛法的文章全部燒毀。

20歲時,大師注釋論語,到「天下歸仁」這句話時,注不下去了。因而廢寢忘食,苦思冥想整整三天三夜,從而對孔子顏回的道德學問徹底明了。這年冬天,因父親去世,大師讀《地藏經》,得聞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大願,從此有了出世間心。

22歲時,大師開始專心致志地念佛,將以前所寫的文章2000餘篇盡數焚毀。

23歲時,大師聽人講《首楞嚴經》。聽到「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這句經文時,頓生疑念:「從哪裡來的大覺,以致成為虛空的本源?」大師思來想去,不得其解。又因為在念佛時神識昏散,功夫不能成片。由此緣故,大師決意要出家,身體力行,探究生死大事。

24歲時,大師夢見憨山大師。哭著向憨山大師表述緣分淺薄、相見恨晚的心情。憨山大師對他說:「這是苦果,你應該尋求苦因。」話沒說完,大師就對憨山大師說:「弟子一心求學上乘佛學,不願聽聞小乘苦、集、滅、道的四諦法。」憨山大師說:「居士有大志向,真是可喜,將來縱然不能成為黃臨濟一流人物,也必然成為巖頭德山一流人物。」大師聽後,心中還有許多疑慮,正準備請問,不知什麼東西一聲響,使他從夢中醒來。大師想:「古代大德有什麼高下差別,這不過是自己的望向分別罷了。」如此一月之內,大師三次夢到憨山大師,而憨山大師又住在曹溪,相距太遠,無法相隨。於是大師就在雪嶺師座下剃度出家,取法名智旭。雪嶺師是憨山大師的門人弟子。

這年夏秋之季,大師居住於雲棲寺,聽古德法師講唯識論。唯識論抽象思惟非常深刻,難度也非常大,但大師一聽就明白了。明白之後又懷疑與《首楞嚴經》宗旨相矛盾。他請問古德法師,法師說:「性宗、相宗不能混合。」大師非常奇怪,同屬佛法,豈能是兩叉路。一天,大師聽古德法師說:「不怕心念起,只怕覺悟遲。」大師就問,「假如眾生死後的中陰身入胎,一念起,就受生,此時縱然迅速覺悟,又如何能脫出子宮。」

法師說:「你現在入胎沒有?」大師笑笑,沒有回答。法師又說:「你已經入胎了。」大師無話可對。法師說:「你以為今天這個身子,果然是從受胎時才得來的嗎?」大師汗流浹背,不能分辨一個字。於是就到徑山去坐禪。

等到第二年夏天,大師在精進坐禪之中,忽然感覺身心世界全部消亡,這時才知道,「這個身子從無始以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都不過是堅固妄想所現出的影子,而且是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所生。從此以後,性宗相宗,在大師心中,融會貫通,一齊透徹,本來就沒有什麼矛盾之處,不過是縱橫交錯的邪說,遺誤後人罷了。到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一不在大師心中湧現。但大師很快更進一步地覺悟:「這還不是聖人境界.」因此從來未對一人炫耀。久而久之,大師胸中空空如也,再沒有一個字跡了。

26歲時,大師受菩薩戒。27歲時,大師遍讀所有律藏經典,方知世上修行,以訛傳訛,戒律多有錯失。

28歲時,大師母親病危,多次割臂肉入藥,都未能挽救母親的性命,大師痛徹心肺。埋葬了母親之後,大師焚筆棄硯,矢志要往深山修道。因為同參道友監空師的挽留,故而在松陵閉關。在閉關中大師得了一場大病,在性命交關之際,大師覺悟到,若欲了生死,還須歸淨土。從此大師以參禪的工夫,求生西方淨土。

30歲時,大師出關朝海,準備前往終南山。道友雪航師願向大師學習戒律。大師於是繼續留住龍居,並著寫講述了《毗尼事義集要》和《梵室偶談》兩本書。這一年,大師遇到了惺谷、皈一兩位同修,互相之間得益頗深。

31歲時,大師送惺谷道友到博山剃髮出家後,又隨無異禪師到金陵。二人同行共住、言談話語有百十來天,因而對當時禪宗的流弊了如指掌,所以一心一意弘揚戒律。大師自謙自己對戒律的理解雖然深刻,但煩惱習氣特別重,身語意多有玷汙,所以誓死不作和尚(和尚,梵語音譯,意為親教師)。大師說自己是三業未能清淨,卻妄加有知解戒律的名聲,名過其實,是修道人平生之恥。

32歲時,大師準備注釋《梵網經菩薩戒心地品》,就作了四個鬮問佛,一個寫著學賢首,一個寫著學天台宗,一個寫著學慈恩大師的法相宗,一個寫著自立宗門。幾次拈鬮都是天台宗,於是一心一意以天台宗的法門修學,只是不肯自居天台弟子。因為當時天台宗與禪宗、賢首宗、法相宗。各執門戶之見,互不相容。後來有人說,大師獨獨弘揚天台,大師說他們是以耳為目,錯之極矣。

33歲時,大師的同修道友惺谷、壁如二人去世,大師便進入靈峰過冬,並準備通讀《大藏經》。

35歲時,大師主持建造了西湖寺,並著寫講述了《佔察行法》一書。

37歲,大師住於武水,著寫講述了《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蘭盆新疏》3本書。

38歲時,大師住於九華山。第二年,著寫講述了《梵網合注》一書。

41歲時,大師住於溫陵,著寫講述了《大佛頂玄義文句》一書。

42歲時,大師住漳州,著寫講述了《金剛破空論》、《藕益三頌》、《齋經科注》3本書。

44歲時,大師住於湖州,著寫講述了《大乘止觀釋要》一書。

46歲時,大師住於靈峰,著寫講述了《四十二章經解》、《遺教經解》、《八大人覺經解》3本書。

47歲時,大師住石城,著寫講述了《周易禪解》一書。這年秋天,大師移居祖堂,2年後,著寫講述了《唯識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彌陀要解》、《四書藕益解》4本書。

51歲那年冬天,大師返回靈峰,著寫講述了《法華要義》。第二年,又著寫講述了《佔察疏》一書,並依據佛典,針對時弊,重新制定了律要。

54歲時,大師住晟溪,手著《楞伽義疏》。此書到遷居長水才完成。此時,大師還有《閱藏知律》、《法海觀瀾》、《圓覺疏》、《維摩疏》、《大乘起信論疏》等書的著述計劃,等待機緣成熟即可成書。

大師生平曾幾次對弟子們說:「宋朝註疏之學興盛,而聖賢傳心之法從此晦暗不明,這是以方木入圓孔的緣故!佛學中隨即羯磨出現,而戒律從此衰微,這是乳中加水的緣故!禪宗《指月錄》一書盛行,而禪道從此敗壞,這是給混沌鑿出孔竅的緣故!天台宗四教義廣為流傳,而天台宗從此昏昧,這是死執一個藥方救治多種病症的緣故!所以舉世之人,儒也罷,禪也罷,律也罷,教也罷,沒有不說別人是異物,厭惡。妒忌別人像仇人一樣的。大師笑著說:「知我者,莫非只有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罪我者,恐怕也只有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

以上傳記,錄自大師手著的自傳,原名《八不道人傳》。以下錄自大師門人成時法師所記的《續傳》前半篇。

靈峰老人、藕益大師自傳,寫於壬辰歲臘月。第2年癸巳歲,大師55歲。這年4月,大師到新安,結夏安居3個月後,在浦天馬寺,手著《選佛譜》一書。接著閱讀《宗鏡錄》,刪除了其中的法湧、永樂、法真等人所刪改的雜說,更正了經論引用時的錯誤和歷次刻印所形成的錯字。對於360多條問答,一個一個確定大義,標明來龍去脈。閱讀結束後,大師為校定《宗鏡錄》做了4篇跋文。之後,大師又精選大居士袁宏道的著作,只存了一冊,題名《袁子》。入秋進入8月後,大師遊住於黃山、西嶽等處。冬天又回到了天馬寺,手著《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一書。

順治11年甲午歲正月,大師56歲,應豐南仁義寺邀請,前去講法。法布施結束後,到新安。2月後的褒灑陀日,又回到靈峰。這年夏天,大師帶病選《西齋淨土詩》並親自撰寫贊文,補入《淨土九要》。夏天結束的時候,大師也病好了。這年7月,大師著寫講述了《儒釋宗傳竊義》一書。8月,大師續讀全部《大藏經》圓滿結束。9月,大師手著《閱藏知律》、《法海觀瀾》2書。10月,大師又病,病中曾寫下《獨坐書懷》律詩4首,其中有「庶幾二三子,慰我一生思」的詩句。11月18日,大師曾做病中口號偈。臘月初三,大師曾作《病間偶成》七律一首,其中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的詩句。

這天,大師口授遺囑,有如下4條:一是讓照南、等慈2位弟子主持以後的授五戒、菩薩戒事宜;二是讓照南、靈晟、性旦3位弟子代座代請;三是讓弟子們把他的屍骨火化後,將骨灰磨成粉,和入面中,分成兩份,一份布施於鳥獸,一份布施於水族,與十方眾生普結西方之緣。臘月13日,大師在寺中興辦淨社,並親自起草願文。接著,大師手著《求生淨土偈》6首。除夕時,大師作《*六居銘》並作偈一首。

乙未歲元旦,大師作偈語2首。正月20日。病情加重。21日早晨起床後,大師病好了。到中午時,大師結跏趺坐於繩床,向西舉手而逝,享年57歲。3年後,門入弟子將如法荼毗。啟龕而視,只見大師遺骨,頭髮長到蓋過耳朵,面貌如生,端然趺坐,連牙齒都沒有一顆損壞的。弟子們不忍心遵照遺命,磨骨和面,就將大師遺骨安葬於靈峰大殿右側的塔中。

大師住世時,禪門中許多人都說淨土是權教,遇到念佛人,都讓參究「念佛是誰」。而大師堅持認為念佛依法,就是圓頓心宗。大師曾開示眾人說:「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佛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天親雲,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雲棲雲,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大師著述編輯的著作,共計40多種,其中《淨土十要》一書,凡修行淨業的人,不可不讀。

佛啊,好痛心啊!世間之眼入滅,正法之幢折斷!那些噁心向佛的邪魔,誰去救正?那些好心而遭受荼毒的人們,誰去扶持?莫不是我們這一輩眾生業障深重,不能感應聖人久住於世嗎?

相關焦點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八祖:雲棲大師  雲棲大師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杭州仁和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雲棲大師從二十七歲至三十一歲,連遭喪父、失兒、亡妻、喪母之打擊,深感人命無常,生死事大,遂決意出家。
  • 淨土宗:蓮池 智者 藕益 善導四位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掉淚,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但現在有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證果,那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以身示範的吧。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臨往生的時候,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淨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 高僧傳 |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善導大師法脈的傳承關係,從經典講,直接依從《觀經》;從人師相傳講,依從曇鸞、道綽。在歷史文獻的可靠性方面,以前面兩傳最值得信靠。(二)初祖和宗祖有何不同一個宗pai往往有很多位祖師。淨土宗代代傳續下來,一般都講十三祖。這十三位祖師都很了不起,都是大德,那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很多高僧大德從印度和西域來到中國,一葦渡江的禪宗祖師達摩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十四歲時便離家暢遊五臺,遍尋仙蹤遺蹟。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今天2020年2月14日(庚子年正月二十一),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令見聞者無不興起。紀念大師,便是紀念他的真修和行持。
  • 有聲書: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原文+白話譯文+現代譯文+《藕益大師傳》
    (摘自入行論講記118課)5、藕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中亦云:「夫五眼者,能照之知見也。」 。(摘自 破除邪說論)6、蓮宗九祖藕益大師也說:「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過於放生。」(摘自放生功德文)7、漢土古德藕益大師亦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中說明了持戒的功德,彼云:「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各地僧眾仰慕大師盛德,紛紛前來拜師求道,悟真寺規模不斷擴大,至大師43歲時,已擁有佛寺群落六處,僧眾千餘人,殿宇庭堂四千多間,山上山下綿延四公裡之多,大師在此開展教學與弘法,悟真寺也因此成為了淨土宗的根本祖庭。大師不僅佛法造詣深厚,還具有卓越的藝術才華。
  • 藕益大師傳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而在歷代眾多的祖師中,蕅益大師無疑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一位,他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其宏博的淨土思想、崇高的德學風範以及精嚴的淨業行持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本文僅略述三個方面,旨在增強現代人對念佛法門的信心,並能夠遵循過來人的足跡,不走彎路,從而直達西方淨土之妙高峰頂,得無量光壽之究竟樂。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靈峰蕅益大師(1599——1655年),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闢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二十三歲聽講《楞嚴經》,懷疑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決意出家體究此一問題。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紀念日|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今日2019年8月2日(農曆七月初二),紀念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蓮池大師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
  • 流水有心終匯海—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1599~1655),字蕅益,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農曆正月廿一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但即使處在這樣的環境,佛教界也出現了如蓮池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這樣的中興領袖,其中,蕅益大師一生為法忘軀、精勤不已,且貫通儒釋、著作宏富,終成為名滿天下的淨土宗祖師。據《年譜》(弘一大師撰)記載,蕅益大師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俗姓鍾,名際明,又名聲,字素華,又字振之。晚號「蕅益老人」,別號「八不道人」。
  • 剛骨祖師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
  • 藕益大師:十種障礙中修行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相關閱讀:1、藕益大師,從30歲那年開始閱藏,費時27年,歷經不同地方才讀完《大藏經》,並撰著了《閱藏知津》,共計三十多萬字。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鍾,字智旭,號蕅益,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江蘇省木瀆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杭州的靈峰,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峰蕅益大師。藕益大師開示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