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2021-02-13 佛說阿彌陀經

請您先點擊上方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精彩文章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鍾,字智旭,號蕅益,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江蘇省木瀆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杭州的靈峰,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峰蕅益大師。藕益大師開示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故佛稱八苦為八師,非虛語也。
公冶長在縲絏而非其罪,聖賢不以為恥。世出世求無忝己己躬而已。素患難行乎患難,婆藪仙人在地獄,化無量獄眾,發菩提心。遍融達觀憨山三大師,坐刑部牢時,勸牢中無量人,歸敬三寶,持齋念佛,或藉現在脫苦,或藉永出輪迴。惡因緣是好因緣,莫謂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皈依三寶,奉持五戒,自念佛,勸他念佛,自斷十惡,勸人莫行十惡,自修十善,勸人同修十善。此十善法,雖下品為神因,中品人因,上品天因,而上上品則為羅漢支佛菩薩如來之因。黽勉修持,久而不替,不惟現災可脫,而無始三界牢獄,亦將從此永離矣。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原文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嬌奢必起。嬌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三、究心不求無礙。無障則所學等。學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八、施德不望求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則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富貴。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白話譯文一、念佛的人不應該求無病,求無病就生貪心,貪心一生就會破戒、會退道心。在身體有病時應做到心中無病,不以病為病。患病不能懊惱,應以病苦作為幫助自己修行的良藥。
二、人處於世間,不要求沒有磨難。無磨難則驕奢之心必起,驕奢之心起就會壓倒一切求法之心。經歷磨難會抵減人的驕奢心,要以磨難作為獲得解脫的資本。三、要經常審視自己的心,別去追求成功之路無障礙。如果沒有障礙,修行之心就會懈怠,就會停滯不前,就很容易在未得道時而認為自己已經得道了,要會解決障礙,讓障礙沒有生存的根基,障礙也就不存在了,要將障礙視為解脫的磨練。四、做事不求容易達成。太容易成功就不能磨練堅強的意志,意志不堅就會妄求,會隨心而走岔路。想成就就要認真努力、腳踏實地,不能逃避困難尋求易成,應該把困難當作精進的動力。五、與人交往不求利於自己,事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失道義,虧失了道義就會引起人我是非,遇到是非要學會依緣解決,要以「不爭人我」作為修持的資糧。六、做人不求適順自己,若凡事順心就會產生傲氣,傲氣生就會執著於自己的看法,就不能悟道,不能開佛慧。要以逆境作為達成菩提願的增上緣。七、施德不能求回報。若求回報就是有所圖,有所圖就會貪心起,有貪心就會處處宣揚自己顯示自己,就會失功德。要低調做人,要把得失放下。八、見到利益不要貪求。貪求會生妄想,會為利益毀失自己的德行,世間的利益本來就是空,見利不要妄加追求,以不貪利為富貴。九、被人誤解不要執著於申明,執著於申明就會引起爭執。爭執會滋生怨恨,放下執著、爭執,謙和做人,退讓三分又何妨?以忍讓、謙和作為修道的法門。十、修行的一切障礙要學會用智慧去解決,要經常審視自己、覺知自己的德與行,要身體力行、勤於努力,道行可直進。每個修行的人,如果以真誠心去修,就應該視自己是佛的勤務員,是眾生的修行工具。要幫助眾生去修行,這才是真修行,才能了生脫死。人呀,也就是為了了生脫死而修行的呀!千萬不要執著,執著是不能了道的。

----熱門推薦

認識佛教  慈光講堂APP  佛說阿彌陀經   皈依

無量壽經  虔誠禮佛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敬請常念觀世音菩薩,平安吉祥;

常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

 感恩!( 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點擊 閱讀原文 了解更多善知識

相關焦點

  • 有聲書: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原文+白話譯文+現代譯文+《藕益大師傳》
    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嬌奢必起。在中國的佛教歷史上,明朝出了四位高僧——紫柏大師、憨山大師、蓮池大師、藕益大師。紫柏與憨山都是禪宗的著名宗匠,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當時憨山大師遠在廣東曹溪,與鍾際明從未見過面。二十四歲這一年,鍾際明卻在夢中見到了憨山大師,並且哭訴相見恨晚。憨山告訴他:「現前的一切都是苦果,你要弄明白什麼是它的苦因。」
  • 藕益大師傳
  • 藕益大師:十種障礙中修行
    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
  • 【祖師故事】淨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師
    大師法名智旭,字藕益,號西有,俗姓鍾。大師先祖本事汴梁人,後來南遷於吳縣。大師母親金氏,父親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下大師,那年正是明朝萬曆27年乙亥歲5月3日亥時。大師自謙自己對戒律的理解雖然深刻,但煩惱習氣特別重,身語意多有玷汙,所以誓死不作和尚(和尚,梵語音譯,意為親教師)。大師說自己是三業未能清淨,卻妄加有知解戒律的名聲,名過其實,是修道人平生之恥。32歲時,大師準備注釋《梵網經菩薩戒心地品》,就作了四個鬮問佛,一個寫著學賢首,一個寫著學天台宗,一個寫著學慈恩大師的法相宗,一個寫著自立宗門。
  • 十不求
    號智旭字蕅益,又號八不道人。由於晚居靈峰(浙江杭縣)建寺、創社、著書,故世稱靈峰蕅益大師。其著《彌陀經要解》乃為調和禪與念佛。門人成時師別編其遺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十卷。師與憨山、紫柏、蓮池大師被稱明代四大高僧。
  •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
  •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 蕅益大師十不求行
    東密佛畫 十三世紀 焰摩天圖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礙,立行不求無魔,謀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於人不求順適,>施德不求望報,見利不求沾分,被抑不求申明(注1)。少年時吃齋,後偏好儒學,誓滅釋老,偶閱蓮池大師之《自知錄》、《竹窗隨筆》,遂取己所著《闢佛論》焚之。服父喪期間,聞地藏菩薩之本願,始萌出家之志。二十二歲專致念佛。翌年發四十八願,自稱「大朗優婆塞」。二十四歲就憨山大師之門人雪嶺峻禪師剃度。師嘗學華嚴、天台、唯識,欲統一禪、教、律,綜合佛教諸家體系,惟於實踐上側重念佛,併兼治儒家、道教,主張融合儒釋道三家。
  • 剛骨祖師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
  • 淨土宗:蓮池 智者 藕益 善導四位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掉淚,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但現在有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證果,那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以身示範的吧。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臨往生的時候,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淨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 高僧傳 |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然不免亦染程朱闢佛之偏見,開葷酒,作文數十篇闢佛,當時可謂神氣張揚,自鳴得意。及十七歲偶閱蓮宗八祖蓮池大師《自知錄》與《竹窗隨筆》,頓覺昔非,盡焚闢佛之論著。從此不受人惑,下苦功夫,獨力追尋儒釋心傳。二十三歲聽《楞嚴經》後,於七月三十日殷誠在三寶前發四十八願,首列三願即是報父母及眾生宏恩。明熹宗天啟二年(1612),大師曾在一月中三次夢見遠在廣東曹溪南華寺的憨山大師,哭恨緣慳,相見太晚。遂由憨翁門人雪嶺師剃度,法名智旭,字蕅益,又字素華。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
    那麼我想這次就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作為主要的解釋框架,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彌陀要解》,我們原來在東林寺淨宗研習班上曾經做過一次討論,要把它講完的話,都得要五六十個小時。那麼在這十個小時當中,我們主要針對《要解》當中一些重要的淨土宗原理、觀點,跟大家做一個介紹,也就是《彌陀要解》當中更為核心的要義的敘述。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的論題。「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在五重玄義裡面會談到。
  • 流水有心終匯海—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蕅益大師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蕅益大師二十五歲時,入徑山坐禪參究。
  • 佛前十不求,燒香拜佛人,需要了解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求佛本不屬於佛經本意,但也屬於修道的一個法門。燒香拜佛也是需要注意事項的,在佛前要做到這十不求。(一)念身不求無病學佛之人不一定要身體健康,一個人如果身體太健康,就會永遠不生病。人一直不生病就會生起貪心。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為了自己能夠一帆風順去求佛,這樣做是錯誤的,在佛前有十不求!
    我們不應該這樣求佛,而應該學習佛,而後最終成佛,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但在順境中,你永遠成不了佛。為了成佛,我們必須做到在佛前十不求。第一:念身不求無病有些人在生病時就向佛陀祈禱,希望自己永遠沒有病痛。其實,如果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很容易產生貪心的念頭,很容易破戒而退,失去菩提心。要知道疾病和痛苦本來就是空相的,也是由因緣業力引起的。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 佛說:保持真實的自己,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與其如此,倒不如堅定意志,從一開始就不給自己幻想的機會,與真實相伴而行,心裡總是踏實很多。弘一法師勸誡那些驅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世間人一生中能夠覺悟,甚為難得。覺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實。自己沒有真實功夫,很難體會大師的開示。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第268集-印正老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明清-藕益大師註解主講:印正老師大德們都將六方佛諸佛一帶而過,沒有做詳細解釋。因為解釋起來很浪費時間,而且沒有什麼特殊意義,略過去就算了。我們簡明扼要的抓住重點就行。南方諸佛讚嘆以後,藕益大師略過不提,我們也略過。但西方諸佛讚嘆阿彌陀經,很多人就有疑問了:為什麼西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怎麼讚嘆自己呢?讓人聯想到王婆賣瓜之嫌。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靈峰蕅益大師(1599——1655年),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闢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二十三歲聽講《楞嚴經》,懷疑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決意出家體究此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