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佛教寺廟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言,很多人會習慣性地把它們當作苦難的避難所。他們相信,如果我們有什麼要求,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燒香,我們就會得到祝福,讓我們的生活幸福。這就真的是我們拜佛的目的嗎?
人的一生一帆風順了,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嗎?很多人總是想抄近路去求佛,這是錯誤和愚蠢的。我們不應該這樣求佛,而應該學習佛,而後最終成佛,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但在順境中,你永遠成不了佛。為了成佛,我們必須做到在佛前十不求。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
有些人在生病時就向佛陀祈禱,希望自己永遠沒有病痛。其實,如果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很容易產生貪心的念頭,很容易破戒而退,失去菩提心。要知道疾病和痛苦本來就是空相的,也是由因緣業力引起的。明白了這些,就不會感到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折磨。疾病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治癒了人們內心的貪婪,讓人們知道滿足和幸福。
二、處事不求無難
在佛陀面前,不要祈禱你永遠不會有困難。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容易生高傲之心,容易會目空一切,有傲慢而奢侈的心。有時候生活中的一些艱辛,不是為了刁難一個人,而是一種磨練和幫助。有時過於順利,未必是件好事。世間諸法都是因為因緣而誕生,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應該積極對面對,隨緣而行,不違背緣。
三、究心不求無障
人的一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我們的信念一直在變化。當我們看待任何東西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心,我們會有不同的認知。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的心理起伏,每一次與現實的碰撞,都是新生,都是心中涅槃重生。因此,如果內心沒有障礙,就很難獲得最終的自由和解放。
四、立行不求無魔
沒有魔,佛從何而來?如果把魔鬼當作一種負面的違緣,是很難有成就的。但是如果魔看作自己的幫助,那便所行無礙。佛修行時,他遇到了他的堂兄提婆所造成的各種破壞。最後,當佛陀開悟時,他反而感謝了提婆。正是提婆的「魔」才造就了今天的佛陀。所以,我們做事情不畏懼魔障礙,克服它,超越它,你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五、謀事不求易成
如果你太容易成功,那麼事情的本身對你就沒有價值或意義。很多人去寺廟燒香,向佛菩薩祈禱,以保持他們的順順利利。如果貪心,不努力,這樣的人生是很難有大成就的。人生的價值在於突破和挑戰,雖然困難暫時被阻擋我們,但風雨過後的彩虹才是我們最希望的。
六、交情不求益我
在現代社會,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大多都是帶有功利主義色彩。交朋友,不是找真心對我的,而是找自己的利益夥伴夥伴。相互之間有利可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當沒有利益的時候,你在我眼裡什麼都不是,這是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人生中,名利的欲望是虛假的,因利益而交朋友,最終是兩敗俱傷。所以,不要做這種事!
七、於人不求順適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期望身邊的人都服從你的意志,這是一種妄想,自己容易滋生傲慢。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難免會遇到摩擦。在這個時候,我們有問題就改正,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沒有原因的。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應該用智慧和耐心來處理。
八、施德不求望報
社會上存在著許多功利性質的形式主義的慈善機構,它們以慈善的名義為窮人提供救濟,但在本質上形式大於內容,利己大於利他。這種行為叫做陽善,就是有回報的去行善積德。然而,我們提倡的是積陰德,那就是,我們做任何善事,都不指望回報,也不希望讓人知道,這種發至內心的善行有著最大的功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九、見利不求沾分
「貪心不足蛇吞象」,不要貪心,見到了利益就忘記情義。不要我們看到做某事是有利可圖的時候,久忘記我們的初衷。對金錢的愛往往破壞一個人的修養,為了獲得金錢,毀掉了自己的苦修,這是完全不必要的,完全不值得。財富不是去掠奪,而是從布施行善中而來,要知道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
十、被抑不求申明
當你被誤解和壓抑的時候,你不急於解釋,不要有嫉恨之心,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業力,相信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修行忍辱,修行善法,不與他人發生衝突,有一顆柔軟而和平的心,那麼你就是在修菩薩之道。
在佛陀面前這十件事不求,而你能做多少件?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關係,都是自己的因緣和業力,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