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根和福德是同一個意思嗎?聽聽蕅益大師是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

2020-12-27 每日一首佛歌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這是兩個層面。聲聞、緣覺已經超出人天,他只是善根少,但已是無漏、無生無滅了。一般人修的都是人道、天道的有漏福業,即使修了善法到天道去,還是屬於福報,不能叫善根。就像我們天天讀經,如果從一般的教理講,聞經屬於善根,可以增長智慧,但是還沒有解脫,這個善根還是世間的福報。只要還在人天有漏的範圍內,所有的福業都是少福德,得到的果報只是人天果報。

持五戒的人,可以得人身;修十善的人,可以生欲界天;有禪定功夫的人,可以四禪八定,但還不能超出三界。還有一層叫非想非非想天,這是佛教的專業名詞,不太好理解。非想非非想,既不是想,也不是不想。很多人說不打妄想,不打妄想就是非想,即使升到非想天去,也還是在三界以內。非想非非想是天道最高的一重天。

現在有些人講佛法時,自己連天道都沒有超越,卻把它作為一個究竟的要求告訴別人,「你不要打妄想,要讓自己的心清淨」。一般人認為的清淨,就是心不打妄想,這不叫清淨。「唯以信願執持名號,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只要我們有信願,執持名號,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多善根福德。這種解釋有點特別,但跟善導大師的思想非常吻合。

蕅益大師沒有見過善導大師的著作,只憑個人的領悟就得出結論:只要我們具足信願持名,每念一聲佛號,都是多善根,甚至善根超過羅漢,超過所有的其他修行方法的功德。有人說:「我念佛功德少,別人什麼都能修,而我卻只會念佛」。雖然我們只是會念佛,但功德比其他人要高要多。因為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功德不在我們自身,而在佛號本身。佛號超越三界輪迴,是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功德。

蕅益大師強調信願,信就是要相信這句名號,接受名號;願就是願意往生西方。信願稱名,佛的功德就成為我們的功德。蕅益大師繼續解釋到: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沒有善根。

從個人來講,即使天天念五萬聲佛,還是沒有善根。凡夫貪瞋痴具足,每天妄念紛飛。為什麼念佛就成為多善根?因為阿彌陀佛以他的四十八願,作為眾生多善根之因。我們沒有多善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多善根,把他的願作為我們的願,這樣我們就有多善根了。「佛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個大行就是四十八願中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修行。以佛的大行作為眾生多福德的因緣,這是福德。

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了善根、福德這兩個概念,四十八願是善根,這裡為什麼要把善根和福德分開?善根就是要有成佛的心。四十八願就是要發願廣度眾生,令眾生成佛,這個心是善根。我們有了成佛的心之後,需要去圓滿它的功德,這就是福德。所以善根和福德是兩個概念。一般人有時候會混亂,認為講善根和講福德都差不多。

福德是一種行為,行善積德叫福德。我們發成佛的心願,發廣度眾生的心願叫善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大善根。我們沒有善根,把佛的大願作為我們的善根。淨土法門要我們信順、接受佛的四十八願、完全歸命於佛,把佛的大願作為我們的大願。佛發大願要救度我們,我們就信順、接受佛的救度,這樣佛的大善根就成為我們的善根了。

佛的福德功德,六度萬行,所有的功德都修行圓滿了,只要我們接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的福德就是我們的福德,這就叫「全攝佛功德,成為自功德」。我們自身有沒有善根福德不重要,關鍵是要信順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只要接受佛的功德,我們就會擁有佛的功德。所以,即使一個五逆十惡的人念佛,同樣具足多善根多福德。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
    現在我們來看看「要解」的意思是什麼。「要」就是精要的意思、緊要的意思。蕅益大師在這部要解當中——它的緊要之處,提出了三點:第一是心要;第二是境要——境界要;第三是法門要。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下面有一段蕅益大師非常獨到的見地,就是站在我們凡夫眾生的層面來解釋這個經文。我把這段《要解》念一下,非常重要。
  • 蕅益大師的淨土思想及行持
    而在歷代眾多的祖師中,蕅益大師無疑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一位,他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其宏博的淨土思想、崇高的德學風範以及精嚴的淨業行持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本文僅略述三個方面,旨在增強現代人對念佛法門的信心,並能夠遵循過來人的足跡,不走彎路,從而直達西方淨土之妙高峰頂,得無量光壽之究竟樂。
  • 蕅益大師論閱藏開示的兩個版本對比
    宗舜法師在學習蕅益大師原著時發現,《靈峰宗論》中許多文句,經弟子成時法師修改刪減的地方不少。與原作相比,大師原意常有隱晦不彰之處,令人惋惜。弘化社從明清佛教原始資料中發掘出蕅益大師的《淨信堂初集》,收錄在蕅益大師全集第七冊中。根據這一份資料,我們可以比較《淨信堂初集》與《靈峰宗論》中相關內容的文字不同,便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蕅益大師《示閱藏四則》的遺教。
  • 你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請聽蕅益大師開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之27(蕅益大師著)【經文】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要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 蕅益大師: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
    有關歷事練心,蕅益大師說,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這個我們講過了。我們再接著:慮宜遠,思宜近。「接下宜謙」,對於比較苦惱的眾生,剛剛來到三寶地,煩惱也重,福德智慧的資糧也不夠。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難得,我們應該要更加地謙虛、慈悲地來攝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這個是對下的態度。「處同輩宜退讓」,這個同輩啊,要緊就是能夠退跟讓。
  • 蕅益大師十不求行
    明·《淨土十要》卷七《十大礙行第十七》《卐續藏》61·718上之蕅益智旭大師語注釋1〔申明〕辯解,申訴。提要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人順適則內必驕矜,內驕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為棄屣。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貪利毀生。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 蕅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文:淨界法師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
  • 流水有心終匯海—蕅益大師圓寂日
    蕅益大師(1599~1655),字蕅益,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農曆正月廿一是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圓寂日。蕅益大師生活在明末清初,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母親嚴厲的教誨,又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閱讀了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和《竹窗隨筆》,才幡然悔悟,從此不再謗佛,並將以前所有闢佛的文稿付之一炬。蕅益大師二十歲,批註《論語》,注至「天下歸仁」文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餘篇。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這以下把這個觀念再開展出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旦你能夠達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人就被你的人格所招感、被你的仁德所攝受。這句話是蕅益大師之所以能夠明白儒家的心地法門、孔顏心學,就在這個地方。孔夫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到一個國家去。
  • 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
    後學習夢參大師講讀金剛經,又至南懷瑾先生(金剛經在說什麼),無奈天資愚鈍也是不甚明了。後來得讀蕅益大師所著《金剛經破空論》才知道從前所作目盲心暗,妄談空性。蕅益大師造此論的原因便是「為治群盲惡取空故,一切眾生,生無慧目,不能得見實相真體,亦復不知觀照,不知文字,猶如群盲不見乳色,隨語生解。聞鶴謂動,聞雪謂冷等,聞此經亦爾。經本破一切相,令達實相。
  • 蕅益大師見聞的一個投胎轉世事件
    【按】蕅益大師為淨土宗第九代祖師,與憨山、紫柏、蓮池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高僧傳 |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生於佛教家庭,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大師七歲開始茹素,曾夢感觀音大士相召獎勸。至十二歲時,習聞宋明理學,即以繼承儒門千古道脈為己任,深究居敬慎獨之功,致知格物之要。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⑦引《彌陀要解》我們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對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多善根福德的解釋。共有九條文。1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就是大師級別的,解釋的不一樣。當然,這是淨土宗的一種解釋方法。如果囉囉唆唆地講一大堆,釋迦牟尼佛修了多少苦行,講了多少經典,證了多少法門,如何如何,講了這麼多,釋迦牟尼佛的東西確實不能給你,你也收不到,你開悟不了;苦行,雪山半偈你也做不來;變為九色鹿,去修行布施,獻身獻命等等,你都做不來,這是釋迦牟尼佛本身歷劫修行故事,那釋迦佛還是釋迦佛,跟你沒有關係。
  • 蕅益大師綜合禪教律而會歸淨土的佛學思想
    靈峰蕅益大師(1599——1655年),江蘇吳縣木瀆鎮人。十二歲讀儒書,闢釋老;十七歲閱袾宏《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二十三歲聽講《楞嚴經》,懷疑何故有「大覺」,何以生起虛空和世界,決意出家體究此一問題。
  • 這一念就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不管能念、所念,都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阿彌陀佛是無量善根福德。這是蓮池大師所講的。我們再看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 印祖:古人慾令舉世鹹修,以阿彌陀經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要解最佳
    印光大師: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蕅益大師的註解最佳淨土行人讀的最多的佛經是《佛說阿彌陀經》,該經不僅是淨土行人的必讀經,全國幾乎所有的寺院早課都要誦這部佛經,如印光大師所說:「古人慾令舉世鹹修,故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 蕅益大師: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
    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第一之二良由無始世,不植勝善根。今以決定心,求生極樂土。乘我本誓船,廣度沉淪眾。我若不往生,不能滿所願。是故於娑婆,畢定應舍離。猶如被溺人,先求疾到岸。乃以方便力,悉拯瀑流人。我以至誠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結一七淨壇。專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時。以此功德力,求決生安養。我若退初心,不向西方者。寧即墮泥犁,令疾生改悔。誓不戀人天,及以無為處。
  • 蕅益大師為母親去世三周年的超度拔濟文:聲聲體現感人大孝
    蕅益大師為母親去世三周年的超度拔濟文:聲聲體現感人大孝蕅益大師【為母三周求拔濟啟】敬禮十方三寶,阿彌陀佛及二大士、清淨海眾。復禮現前真實善友,悉同啟請。(摘自《蕅益大師全集》《靈峰宗論》)【略解】每每看到法師們孝敬父母的文章,都會發現與世間百姓的孝敬父母文章有很大差別。凡夫的孝道是小孝,法師們的孝道是大孝。蕅益大師生平簡介(二)戊午即1618年,蕅益大師二十歲。
  •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