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佛在靈鷲山上說法。大梵天王把金婆羅花獻給佛祖。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在手中轉動,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一笑。佛祖當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然後把所用的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
中國禪宗稱摩訶迦葉為印度一祖。印度心外別傳以心印心,傳至達摩祖師為二十八代。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為禪宗一祖。達摩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偈已經預示衣缽傳至六祖。
禪宗以以心印心,明心見性著稱。其實不論坐禪還是學世間某一種學問,多年勤學苦練,朝思暮想。痴迷到如痴如醉,想達到一個高度,而始終又達不到時。一定是要靠外界的激發,突然某一天,接觸到或某人或某物或某事。腦中突然靈光一閃,由此而聯想到彼。一剎那間開悟明白,而跳躍阻隔,思想上達到了那個高度。這就是悟到了。
一個人怕外界打擾,緊閉房門冥思苦想是悟不到的,冥思苦想的所思所想,都是圈在自己以往的知識和經驗裡面。坐在牢中,想要衝破牢籠是很困難的。外面有人拿著刀斧,劈開窂籠倒是容易些!
昔釋迦摩尼佛遍訪名師,修學六年苦行。餓得骨瘦如材。一日在尼連禪河邊暈倒,得牧羊女一碗羊奶救醒。心中一片空靈,明白修苦行仍是在執著於肉體。不能達到究競的方法。於是在尼連禪河沐浴身上汙垢。決定放棄苦行。
開悟只是受到外界的激發,一瞬間思想上明白了這個道理。原來這麼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要用這個方法就可以突破了。一時間,心中喜悅。這只是在理論上明白了。如:
六祖惠能24歲時,在廣東南海路過一間旅店,忽然聽到有人在店裡誦念《金剛經》,惠能善根成熟,智慧煥發,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豁然大悟說:『真想不到自性是本來清淨無染,真想不到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真想不到真如自性是人人本具的,真想不到自性本來不動不搖,真想不到自性能夠生出一切萬法。
於是詢問念經人,而到五祖處得到要法開示,此時六祖開悟,不僅是思想理論上明白了。而且當下已見到自己的本性,達到實證開悟之境!
洞山禪師是曹洞宗的開宗祖師。一日天空晴朗,洞山禪師經過一條小渠。陽光照在他身上,把他的影子投影在了渠水上。洞山不經意間看到水中人影,忽然就開悟了。他寫下了一首詩偈,描述他開悟的心得。
六祖屬上根利器,在客棧只聽得幾句經文。理論上立刻開悟。有些大德達到理論上的開悟,要花好幾十年的功夫。直到突然有一天,電光火石一剎那間頓悟。有些大德自己實修好多年,始終突破不了境界。於是上出去拜訪禪師,與禪師交談數句。禪師大喝一聲,一棒子朝他腦袋打去。一剎那間明白而開了悟。當然,也有白挨了好幾棒子,當場沒有開悟的!
理論上開悟只是在事上明白了,並不等於實修證到了。比如俗事中想設計什麼東西,一直沒設計成功。突然有一天,明白了成功設計的方法了,這也是思想理論上明白了。但是東西還沒真正設計出來。於是開始按著成功原理,著手設計製造,當中當然有過幾次失敗,但是試了幾次,終於成功做出來了。
禪定開悟也是一樣的,理論上明白了。然後就要付出行動了。在打坐實修中要實證開悟。實證開悟的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如佛經過六年苦行,雖然說還沒有開悟。但是在禪定靜坐上,已經是非常歷害了。在菩提樹金剛座禪定七天七夜,夜睹明星而實證開悟成佛。
理論上開悟後,就要著手禪定實修了。以前禪定經驗少的,在實證開悟上,估計時間要長一些。那些在理論開悟前,已經經過長期的實修,經歷過很多挫折失敗,仍不言放棄。這些人實修開悟的時間應該是很快的。前期的禪定經驗早巳運用純熟,只是稍微的調整一下方式方法,即達實證開悟。
如神秀大師跟隨五祖學佛多年,在門內應屬大師兄。神秀大師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雖然受教多年,仍屬於漸悟!
慧能大師也只是在客棧聽人讀誦過《金剛經》,找到五祖後,也沒機會向五祖請教學習。只是每日劈材幹活。慧能大師作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一下子切入境界,屬於頓悟!
象六祖這樣上上根器之人,是非常罕見的。屬於根骨奇佳,百年難見之人材。五祖講解金剛經,六祖當下見到本性。很多只是當下理論上明白了,還要經過實修實證,才能見到本性!
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情招呼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有道禪師點了一下頭。
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小心謹慎地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能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禪師:「你問吧!」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有道禪師很快答道:「黑如漆。」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不供養」。說罷轉身就走開了。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禪,現在連這個賣茶人都不如,慚愧」!於是痛下決心,勤苦參學,閉門深修,終於開悟。
三年後,有道禪師又出現在這家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有道禪師回答:「黃鶴樓前鸚鵡洲」。
店主聽後,當即虔誠地說:「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吆喝道:「夥計!茶,上茶,上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