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五千餘字濃縮成3句經文,告訴1個道理

2021-01-07 水往雲來

歷史以來,喜歡受持金剛經的人非常多。雖然歷史以來經過高僧大德們不停的宣說其義理,但是在不同的時代,由於人們的生活環境不同,也造成了對金剛經的理解不同。

其實,金剛經主要講的是一個「相」字。我們只要理解了金剛經的這個核心內容,其它的部分,再根據這個相來理解,就變得容易多了。今天雲來就以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經文,來分析一下什麼是「相」。只要明白這個相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金剛經。

一、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裡所謂的相,其實就是指的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平等心。如果一個人在對待眾生的問題上有了差別心,就容易使自己陷入著相的地步,從而生出分別心。這樣,他就無法達到菩薩的果位。想要達到菩薩果位,就要做到無情取捨。

什麼叫無情取捨呢?就是對待任何人,對待任何事,都不要根據他們的地位來區別對待。比如南北朝時的慧遠禪師,無論是對待起兵的盧循,或者是對待宋武帝,都像對待久別的朋友一樣。這樣,他就是做到了無相的地步。

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裡所謂的相,其實就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對待這些表面現象,要有一顆不執著的心。一旦執著於表面的事物,就很容易陷在表面的事物裡面,不可自拔。

過去有個僧人,經常講經說法。有一位女施主,每天來聽他講經說法。後來,他對這位女施主起了表面的執著之心。這位女施主不斷地和他訴說自己的遭遇,僧人逐漸地覺得這位女施主很可憐。逐漸地難以把握自己的心了。後來,乾脆還俗和女施主結了婚。因為他對表面的「相」起了分別心,覺得那位女施主是「女施主」,從而對相有了執著之心,就造成了自己的陷在相中,走不出來。像這樣,他就和普通人沒什麼分別,也就無法做到見如來的地步了。

三、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

這裡所謂的相,其實指的是宇宙本事一個整體。在宇宙當中,所有的生命都只是宇宙的一個部分。但是因為眾生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對方,所以總覺得對方是對方,自己是自己,從而有了我他之分。只有去掉我他的小我境界,才能看清整個宇宙。所以,佛陀說,不可說。

因為世人總喜歡將東西據為己有。即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喜歡拿來,到後來也覺得是自己的。那麼,相應的別人就會失去。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有了侵佔、得失。在修行的路上,就要將所有的東西看淡,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得到,沒有關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不要強求。因為任何事物總歸有它的歸宿,就像生命總會有他的歸宿一樣。就是因為這個宇宙中的任何東西都有他的歸宿,所以,沒必要強行打亂這個法則。這就叫一合相。修行的人,就是要明白其中存在的道理。

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相,對於事物的取捨,就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了。只要遵循這些規則去認識事物,就不會對事物失去正確地判斷。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的心,不落在有相的實處,始終保持對待任何東西都沒有分別,也不去執著,心就空了,這就是金剛經中講的無相。

古語云「一通百通」,明白了什麼是相,再看金剛經,你就會一通百通,其義理,也變得很清晰、透徹了。

本文由百家號/水往雲來原創並獨家發布。

相關焦點

  • 大乘寶典《金剛經》五句經文,通透佛法奧妙,瞭然大千世界!
    《金剛經》也稱作《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全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卷。說到大乘與小乘的區別,在此為為大家稍稍解釋一下,所謂大乘在佛門被稱為菩提法門,用通俗的解讀可以理解為是以救世利他為思想宗旨的學說,正是佛家所說的普度眾生思想。
  • 《金剛經》中2句經文洞明其義
    在佛教經典《金剛經》 中有一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便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所以被稱作如來。那麼按如此理解,如來即無來處也無去處,便是沒有了。難道如來代表的是虛無嗎?而在《金剛經》另一段經文中說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 佛教:《金剛經》中最有靈性的三句話,點醒無數人!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金剛經》的全部經文只有五千多字,雖然文字很少,卻句句經典,每一個字都暗藏著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在《金剛經》中有三句話,最有靈性,點醒無數人,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其中卻暗藏了人生大智慧,讀懂的人,人生會更有意義。第一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而金剛經,就是佛經核心內容中,般若部經的核心。金剛經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空字。
  • 【鑑賞】當代顏體書家張江水先生《金剛經》《心經》的機緣創作
    張江水,字豐源又字雲閣。山東壽光人,自幼酷愛書法於顏楷用功尤甚,兼習魏晉小楷行草、漢隸等。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看《金剛經》,要完整的去看
    其影響的來源,就是因為《般若部經》,也可以說是因為這部《金剛經》的緣故。《金剛經》的篇幅並不是很長,全文(漢文)僅有五千來字,裡面反覆提到一個「四句偈」。意思是只要受持這四句偈,就能得無量福報,得無量功德,甚至能修成。那麼這四句偈是哪四句偈呢?在《金剛經》第五品中,佛陀這樣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一、經文行文1、《金剛經》行文《金剛經》是鳩摩羅什大師所譯,讀過他的傳記後,你會知道,他是既通曉梵文,又深通漢文的,所以,他所翻譯的佛經是曉暢易懂的。當然,相傳他是七佛譯師這一點,是佛教內公認的,但是教外人士不這麼認為的,這裡就不強調了。其實,這個說法也從側面反映了,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有多牛了。
  • 佛學:金剛經的威力之大,就是教導眾生當下頓悟
    《金剛經》第十一品的重點就是標題中的「無為」二字,這個不是金剛經原有的內容,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通過對經文的理解而概括出來的。我在這裡再次告訴你(因為佛陀在第八品中就說過這個話),我今天所說的《金剛經》,哪怕是這經文中的四句偈語(四句偈不是指某一句,經文中有很多的偈語),他的威力之大是無法估量的。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讀完要多久
    在剛開始修行金剛經的時候,可能讀一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自己修行的時間久了之後,也就能讓自己更快的去讀一遍,但是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是要自己理解其中的知識,追求速度並不是最好的。在讀金剛經的時候,能讓我們心中減少很多的煩惱,這樣自己也就能夠有更好的心情,讓自己去體會金剛經中的知識。
  • 金剛經是不是在講「空」?前輩各有看法。學佛遇到疑難我就這樣做
    提起金剛二字,影視劇看多了的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那隻大猩猩,勇力無雙,一往無前,在這一點上倒是有些對應經中金剛的含義。在倩女幽魂電影中小和尚身懷一本《金剛經》,每逢遇到危險便掏出經書擋在身前,妖魔鬼怪便立刻退避三舍,不敢加害。想必對於世俗中人來說,這是對於《金剛經》最熟悉的形象。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金剛經》裡對布施講得很多,很詳細。今天我們學習一下下面這一句經文:「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菩薩」,在這裡指的是發大心的善男善女。《金剛經》在這裡告訴我們,菩薩修布施,要不住相,既然不住相,為什麼又處處讓人修福呢?既然有修福的心,這難道不是住相嗎?其實是沒有矛盾。如果不修福報,即使成菩薩、成佛去度眾生,因為眾生剛強難化,也未必能度,他可能根本就不信你,更不聽你的,所以必須先與眾生結個善緣。《金剛經》裡處處說修福,但具體修行又只說布施,就是告訴我們要福慧雙修,不能偏科。
  • 《金剛經》:釋迦牟尼佛傳法49年,核心就1個字!
    釋迦牟尼佛傳法49年,核心就1個字!這個字,就是一個「空」字。這裡的空,並非指的空氣的空,而是指的萬事萬物,存在著生滅之理。佛教中注重修行,無論怎麼去修,都要修心。在人的各種狀態當中,尤其以人的各種妄念,波動得最為厲害。如何讓這些妄念,熄滅下來,《金剛經》中就有很明確地講述。
  • 《金剛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句開悟,助你學佛成就圓滿功德!
    《金剛經》作為大乘經典之作,雖僅有5000字,卻是佛教中流傳最廣的,傳播性最高的作品,相當於佛教經典中的知名品牌。在《金剛經》中體現的道理,跟我們世間常說的聰明才智不同,其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如果經常讀誦《金剛經》,可以幫助大家放下煩惱,提升悟性,福慧雙修。
  • 這2句話,是整部《金剛經》的核心,若能悟透必有啟發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流傳最廣的經文。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地突破修行中的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地證道,般若為智慧一詞梵文的音譯,蜜意為無極。如是就是如此的意思,須菩提曾白佛問世尊如何才能降服自己的內心,世尊則用《金剛經》內幾千字,告訴了須菩提曾白佛答案。因而《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就在於修持自己的心,心又關乎修行的最根本,所以《金剛經》才如此重要,為佛門弟子廣泛傳播。
  • 《金剛經》中的這五個字,就是答案
    《金剛經》作為佛門經典,素來享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其中蘊藏著無數淵博的大智慧、大學問,備受信眾推崇,也時常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終身」的切身感受。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 《金剛經》:金剛經全文共有多少卷
    其實按照準確的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剛經都是已經遺失的殘篇,總體來說的話只有一卷,只是金剛經延續的時間比較長,所翻譯的譯本也各有不同,但總體來說的話,我們最常見的玄奘法師翻譯的金剛經共有32品。在金剛經現存版本中,流通最多的是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這一部經文的話,相信很多師兄都想知道金剛經幾個字和金剛經一共多少品,總共字數有5000字,所以說金剛經的次數不多也不少,在經文中已經算是比較少的了,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太過於在意金剛經有多少卷,我們休閒的時候應該將心思放在如何去解讀金剛經,如果我們在修行金剛經的時候我們將自己的心思放正。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 要想悟得透,恐怕離不開《金剛經》的這3句!
    《金剛經》在佛教界可謂影響巨大,許多人都是因為讀了《金剛經》然後才有所悟,沿著佛陀指引的道路修行,最後有所成就。其實在告訴人怎樣去觀察起心動念,只要「念」一生起,立刻去觀察它的出處或生起的原因,是為自己呢,還是為別人?是因為身體哪裡疼呢,還是因為隨了外界的某個相去轉------,等你找出生出此念的原因了,那麼就不再迷惑,是選擇還是不選擇那個念頭的生發,就完全由你做主了。六祖引用《金剛經》裡的話說「應不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