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為2016大選鋪路 兩岸路線是「最後一哩路」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蔡英文        蘇貞昌         郭泰麟

  5月18日下午,民進黨舉行唯一一場黨主席選舉電視辯論。主席改選,投票定在5月25日。

  由於蘇貞昌和謝長廷退出,只剩下前主席蔡英文和前高雄縣副縣長郭泰麟同臺競爭。這場黨魁改選,形同大鯨魚對小蝦米,蔡英文的高票勝出沒有懸念。

  不過,被視為「陪考」的郭泰麟,有備而來拳拳到位,蔡英文侃侃而談卻招招躲閃。一次政見交鋒,硝煙彌散,謀在2016,橫在蔡英文面前的「三座大山」提前顯現。

  1 「六都選舉」能否實現既定目標?

  蔡英文日前在接受島內媒體採訪時直言,當前最大責任就是把黨主席做好,讓自己成為2016選項。18日,郭泰麟建議修改黨章,廢除「總統」兼黨主席的規定,且黨主席不得參選任何公職。

  如果郭泰麟的政見獲認同,等於堵住了蔡英文的「大位」之路。黨主席到底能不能選「總統」,蔡英文沒有正面回應,只是強調「我們要怎麼限制黨主席不可做什麼事?」每個階段黨主席都有角色要扮演、有責任要承擔,必須問這個階段需要什麼樣的主席,因為民進黨黨員對於黨主席,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期待。最後還補充了一個例子——前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當年也曾在黨的期待下,參選新北市長,並帶動當年選戰的氣勢。言外之意,只要黨內有呼聲就選定了。

  參選資格確實是橫在蔡英文面前的「一座山」。一是正如郭泰麟提出的,黨主席和「總統」二擇一的問題,黨內一直存有爭議。二是,年底的「九合一」選舉是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後要打的硬仗。蔡英文一直不願預測民進黨「九合一」的戰況,並且強調不能低估國民黨的實力。原因在於,蔡英文很明白,如果在馬當局支持度低迷以及「反服貿」等多重利多效應下,民進黨仍然無法實現「六都佔半」的預期,她必然會面臨著引咎辭職的困境。如此,再聚人氣,恐已不易。

  2 如何承擔「反服貿」的政治後果?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民進黨杯葛議事,服貿協議遲遲不能生效。反服貿「太陽花」學運中的關鍵人物後又被爆料是蔡英文的青年軍。郭泰麟反問,蔡英文不是稱要概括承受ECFA嗎?

  服貿協議是ECFA後續協商的重要成果,兩岸多輪磋商,業界期待已久。接下來,蔡英文在服貿協議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上的做法與立場,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目前學運團體及民進黨所提及的監督條例版本完全是「兩國論」的思維框架,如果民進黨頑固堅持這一版本,恐怕對民共關係的影響相當負面。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陳先才指出,在臺灣已進入選舉期的特殊情勢下,如果民共互信持續削弱,當然會對民進黨重返執政帶來重大的牽制效應。對於重掌民進黨權力核心的蔡英文而言,如何與北京彌補因反服貿而更為疏遠的民共關係,顯然是最為嚴峻的兩岸挑戰。因此,當前蔡英文不但需要承擔民進黨反服貿之後的兩岸政治責任,更要主動去化解大陸對民進黨的相關疑慮。

  針對郭泰麟「黨內涉及兩岸、貨貿等經貿論述不足,未來如何處理兩岸之間籤署的經貿協議」的提問,蔡英文提出一套「先有經濟轉型才有自由化貿易」論述。只是,經濟該怎麼轉型?哪些產業該轉型?她隻字未提,還是有聲無影的「空包彈」。

  3 兩岸議題會不會還是「空心菜」?

  蔡英文志在2016年大選,兩岸議題則是通往「總統府」路上一座繞不過的大山。

  18日,蔡英文在結論時特別提到兩岸關係,她說,在兩岸關係上,維持和平穩定是重要的責任。在維持和平穩定中,要把兩岸交往從注重量提升到建設優質的兩岸關係上來,同時必須要凝聚最大共識,讓兩岸交流回歸「民主化」與「透明化」,不再被特定政商人士壟斷。

  兩岸路線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民進黨兩岸路線若不轉型和改革,就無法重登執政舞臺,這一點,蔡英文心知肚明。因此,為給2016「大選」鋪路,蔡英文就兩岸關係發表一些溫和言論,是可以預見的。

  但是,蔡英文並未對「優質的兩岸關係」做更多陳述,亦未對「臺獨」黨綱的存廢表態。有島內媒體發表評論指出,當年她是李登輝「兩國論」的操刀手,後來又阻止陳水扁接受「九二共識」,猶如一名「臺獨女將」。2008年接任民進黨主席後,她拋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等似是而非的概念,依然難掩其「獨性」。加上學運中,蔡及其核心圈子人物的激烈態度,僅憑一句「建設優質兩岸關係」,就對其兩岸路線下判斷,恐怕還為時尚早。

相關焦點

  • 蔡英文拋「震撼彈」,兩岸旅遊市場難出寒冬?島內企業界憂心忡忡
    臺灣地區領導人與民意代表選舉結果揭曉後的第一個股市交易日,島內觀光股一開盤就在利空衝擊下多檔重挫,旅行業與飯店股股價也幾乎全倒。臺灣「大華網絡報」18日發表臺灣資深媒體人韋灝文章指出,這透露出島內市場對蔡英文連任後看衰觀光產業的悲觀預期。而這個訊息也顯示,島內相關業界憂慮未來4年在民進黨繼續完全執政之下,兩岸僵局恐難以化解。
  • 臺媒:洪秀柱兩岸論述清晰 成蔡英文天敵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齊瀟涵】據臺灣《中國時報》6月12日消息,為了過最後一裡路,蔡英文在兩岸論述上採取「拿來主義」,即為選舉需要,也開始跟著向國民黨牙牙學語,跟著說「維持現狀」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用模糊的表述,期望矇混過關。文章寫道,原本蔡英文極有可能矇混過關。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因為國民黨在「維持現狀」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這兩個概念也說不清楚。
  • 蔡英文的兩岸論述隱晦與瞭然
    不同角色的蔡英文  兩岸論述小異大同   其實,徵諸蔡英文從初入政壇到走向高位,從幕僚作業到層峰指揮,從邊緣配角到中心主角,其以「臺獨」為核心的政治理念有跡可循且愈益明晰,縱使刻意模糊,也難「使人昏昏」。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李登輝的幕僚角色——「兩國論」的寫手和推手。
  • 蔡英文拋「震撼彈」,島內企業界憂心忡忡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過去3年多以來,由於蔡當局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甚至自去年1月起,還扭曲抹紅「九二共識」,又採取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政策措施,「做而不說」為「臺灣獨立」鋪路,導致兩岸關係冰凍、協商對話停擺、臺海情勢動蕩。
  • 蔡英文第二任的兩岸路線早就清楚了
    蔡英文以往說了什麼,大家都很清楚,目前大家在看,「5·20」蔡英文會說什麼。「觀其行」意指不僅是做了什麼事,還包括用了哪些人。「5·20」後的新人事出爐了。現任的臺當局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全部留任。這代表蔡英文第一個任期的「兩岸敵對」、「親美抗中」路線,未來不會改變。
  • 蔡英文的兩岸形勢判斷
    臺灣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在臺媒撰文說,蔡英文在2021年元旦發表「新年談話」,一如預期談到兩岸關係,內容積極與負面解讀均可。在兩岸持續缺乏政治對話基礎互信之時,在激烈「抗中」的川普總統敗選離任之際,在大陸海空兵力頻繁操練繞臺之刻,蔡英文「新年談話」,既沒有刺激論述,也沒有創新提法,平凡而不突兀。蔡英文的談話內容,顯示她對於兩岸關係在新的一年,並沒有特殊的期待;然而今年卻是蔡英文2024年卸任前,雖非僅有,卻可是難得的兩岸機會時段。
  • 兩岸險狀七特色?蘇起警告蔡英文停止「兩國論」:大陸不會忍太久
    臺當局前安全會議秘書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7日在論壇上指出,當今「兩岸險狀」的「七特色」全數上演。 蘇起呼籲臺灣切忌走回「躁」的路線頻對大陸出招,蔡英文應停止推動「兩國論」,才能夠營造一塊「灰色地帶」,否則兩岸回歸「鬥」的劇本,大陸不會忍太久。
  • 蔡英文服軟了,宣稱要維持兩岸關係穩定,畫風咋變得這麼快?
    在"雙十講話"中,蔡英文談及臺灣抗疫、經濟策略、區域合作等多項內容,但毫無疑問,有關兩岸問題的表態最受關注。她稱,要將變局的試煉,轉化為歷史的機遇;"我們堅守原則,有決心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但這是彼此共同的責任"。顯而易見,與以往蔡省長不斷叫囂並挑撥兩岸關係的態度不同,雙十演說中的蔡英文明顯語態緩和不少。
  • 美喊兩岸「恢復對話」 蔡英文卻裝睡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湯紹成在臺灣中時撰文說,此次美國總統大選開票至今已近6周,但川普總統還在最後一搏,而拜登內閣團隊已經成形,其作風將會與川普政府有相當的差異,可惜蔡當局還沒有相應措施,令人不解。
  • 王建民:蔡英文走上強硬「拒統抗中搞獨」路線的政治圖謀
    關鍵之一在於兩岸關係形勢或和平穩定於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臺灣當局的兩岸政策路線。蔡英文自「新年談話」及隨後一系列重要言論,可知蔡當局徹底走向了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路線,預示了未來兩年內兩岸關係形勢依然複雜險峻。  新年迄始,蔡英文沒有給島內政治與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氣象、新希望,卻一連發出一系列更為強硬的「拒統抗中搞獨」的對抗路線。
  • 中國時報:蔡英文天敵洪秀柱等在路上
    中國時報:蔡英文天敵洪秀柱等在路上 2015-06-12 11:20: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6月1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2日刊文稱,蔡英文怎麼過最後一裡路?
  • 雷倩:民進黨「去蔣」 最後一裡路
    今天因民進黨執政了,可以用所有公權力去做臺灣「正名」的最後一裡路,這棒打完後,臺灣的年輕人歷史記憶中,就沒有中國這一段了。  臺灣「文化部」2月25日宣布,中正紀念堂即日起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商店也不再販售威權統治者意象鮮明商品等。蔣介石公仔等已陸續下架。
  • 蔡英文的敗選檢討要怎麼寫?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即將滿月,蔡英文的黨主席職務也僅餘半月就要卸任。外界好奇的是:蔡英文將如何在她任內的「最後一哩路」,帶領民進黨檢討這場敗選?     據傳,蔡英文最近把幕僚所寫的敗選檢討報告打了回票,理由是這分初稿缺乏點出「核心問題」的內容。
  • 蔡英文陷入「躁鬱症」,蘇起:大陸不會忍耐太久
    導讀:美國總統大選終於在備受關注的情況下落下帷幕,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率先得到270張選票,成為美國新任總統。臺灣地區也是較為關注美國總統大選的情況,民進黨當局當初花了高價「保護費」,拜登上臺,幾乎等於打水漂。
  • 蔡英文是真正的統派?邱毅爆料:她曾在大陸說「兩岸終歸統一」
    臺灣2020「大選」競爭激烈,新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邱毅12月19日透露,1998年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時任臺「國安會」諮詢委員的蔡英文,隨當時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登陸」參訪,看了京劇《鎖麟囊》後發表感言,稱「兩岸最後終歸統一」。
  • 臺灣大選第二場政見會 蔡英文:李登輝、陳水扁的是非 我都一肩扛起
    12月30日晚8時,臺灣2016「大選」舉行第二場政見發表會。蔡英文向目前40歲的中壯世代喊話,期望喚起1996年首次「總統」選舉的回憶,回頭看20年後臺灣社會與當初的差距,反思我們要留下什麼給臺灣。蔡英文表示,20年過去,重大決策仍有「黑箱」,年輕人買不起房子,年金將破產,無論是李登輝、陳水扁或馬英九,前任所做的是非對錯,她都將勇敢承擔,一肩扛起。
  • 蔡英文的努力全白費?邱毅:兩岸統一更近了!
    然而反觀本次川普的確診新冠事件,這可能讓蔡英文所圖的陰謀最後成為一場空。邱毅稱蔡英文此舉得罪拜登,或是竹籃打水兩不討好據報導,臺灣前「民意代表」邱毅在近日的社交媒體上發文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將籌碼押在川普身上,或許已經得罪拜登和美國民主黨。
  • 蔡英文迎來一沉重「噩耗」,一份敏感數據震動兩岸,祖國勢必統一
    蔡英文當局再次上臺之時,絞盡腦汁切割與大陸的經貿聯繫,痛下血本砸錢、大手筆給優惠政策,煞有介事拋出所謂「新南向政策」,鼓動臺商「回流」。但從經濟數據觀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反而更高、對大陸投資更多、臺商對臺灣經濟貢獻度更高。倒是當局鼓吹的「新南向」,出口表現卻一路下探,甚至呈現近10年新低。
  • 國防部親自出手了,蔡英文只剩這一條路能走
    眾所周知,美國大選前,川普打起了「臺灣牌」,期間美艦機不斷在臺海刷存在感,美國衛生部長阿扎和副國務卿克拉奇先後「訪臺」,創下了美行政級高管連續「訪臺」的新紀錄。除此之外,川普政府還不斷推進對臺軍售,曾在半個月內接連批准三項對臺軍售案,企圖把臺灣從「堡壘」變成「豪豬」。
  • 臺灣「大選」政見會就兩岸議題交鋒 韓國瑜猛踩蔡英文痛腳
    來源:海外網蔡英文、宋楚瑜、韓國瑜(聯合報)海外網12月19日電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首場電視政見會18日晚登場,韓國瑜、蔡英文與宋楚瑜三位候選人正面交鋒。期間,韓國瑜及宋楚瑜就兩岸議題「猛攻」蔡英文,臺媒稱,韓國瑜這次在兩岸議題上「轉守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