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福建龍巖新羅區培斜村依託森林資源發展富民產業——守護生態美 贏得百姓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森林覆蓋率高達83.7%,即便在冬日裡,綠色仍是這個南方山村的亮眼底色。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培斜村發展壯大竹茶加工、農村電商、鄉村旅遊產業。2019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12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2.55萬元。
守護生態美,贏得百姓富,宜居宜業的培斜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竹茶產業助增收
「海拔高、氣溫低,只能種植單季稻,培斜村集體經濟收入曾經不足5000元,人均收入低於1000元,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華錦先告訴記者。
1993年,華錦先聽說生產竹涼蓆能掙錢,便前往鄰近鄉鎮參觀,緊接著自籌3萬元辦起培斜村第一家竹涼蓆加工廠,當年就實現盈利。村民們看在眼裡熱在心頭,兩三年間辦起幾十家竹蓆廠。
1997年,村裡63家竹蓆廠聯合起來,成立了竹涼蓆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模式,實行原材料、產品規格、質量、辦證和銷售「五統一」管理。2008年至2010年,村裡又投資興建了2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並低價出租給村民。10餘年間,依託竹涼蓆加工,培斜村一舉擺脫貧困。
發展壯大竹涼蓆加工產業的同時,培斜村還將目光投向茶產業。「培斜村的自然條件很適合高山茶種植。」村民雷月英說,2003年起,村民利用閒置土地種植無公害高山茶,如今已發展到1500多畝。
2004年初,培斜村成立茶葉協會和茶業專業合作社,將從事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的茶農和茶商組織起來,為其提供服務。村裡利用已有的竹蓆銷售渠道拓展茶葉市場,探索出「支部+協會+農戶」的新模式。
2019年,培斜村竹製品年產值達1.6億元,茶葉年產值達1500萬元。
電商促進產業升級
一邊對著手機直播帶貨,一邊熟練查看網絡訂單,儘管已過了竹涼蓆銷售旺季,「80後」賴健偉的網店依舊生意不錯。
「以往,村裡的竹涼蓆都是走批發,利潤低不說,中間渠道多,消費者也沒少花錢。」2010年,賴健偉辭去工廠的工作,回到村裡做起了電商,「銷路挺好,資金回籠快,賣價也不錯。」
2013年,培斜村建起一條可容納100家商戶的淘寶街,引導村裡思維活躍、熟悉網絡的村民開設網店,鼓勵大家採取「網店+實體店」的經營模式。「吸引在外年輕人、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我們還推出免一年租金、竹涼蓆和茶葉生產廠家先供貨後收款等優惠措施。」華錦先說。
電商不僅拓寬了竹產品的銷路,也倒逼竹產業升級。培斜村的竹加工產品從比較單一的竹涼蓆、竹窗簾發展到竹茶杯、竹菸灰缸、竹壺等竹系列工藝品,淘寶街的經營範圍也擴展到汽車用品、床上用品、服裝等領域。
目前,培斜村已發展淘寶實體店20家、網店150家,從業人員200多人。18名本村大學生回鄉創業,30多名外地電商從業者前來。2019年,培斜村電商銷售額突破億元。
好風景賺得好「錢景」
去年國慶中秋長假,培斜村接待遊客超過7萬人次。
「我們村自然環境優美,特別是村南邊的九溪廬擁有8000畝原始森林。」華錦先說,如何讓好風景有「錢景」,大家都沒少動腦筋。
發展旅遊,資金很關鍵。培斜村成立生態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集體經濟投入、村民入股、吸引社會資本等籌集建設資金。全村有八成以上的村民入股。
依託旅遊專業合作社,培斜村重點打造九溪廬原始森林公園,並鼓勵村民個人出資或合股投資建設旅遊項目。幾年間,「溪流漫步」「森林飛越」「同心玻璃橋」等鄉村旅遊項目亮相,吸引了眾多遊客。
「前年家裡花70餘萬元新修了房子。在家門口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以前怎麼也想不到。」村民賴敏說,6年前,他和妻子租下村裡統一新建的場地,辦起農家樂,如今每年收入近30萬元。
2019年,培斜村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
「村裡新引進的酒莊項目計劃今年底建成投用,同時還將發展培訓產業,搞好民宿經濟。」華錦先說,培斜村未來的日子會更紅火。(鍾自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