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第二》【原文朗誦+解讀】

2021-02-07 中醫書友會



I導讀:2018年,中醫書友會每周兩期《傷寒誦讀》,用一年時間和大家完成了傷寒記誦。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

第二篇:痓溼暍病脈證第二

《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溼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有灸瘡,難治。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溼痺。溼痺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溼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燻黃也。


溼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也。


溼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生薑三兩(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半(切)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溼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方


瓜蒂二十個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頓服。



金匱誦讀16丨痓溼暍病脈證治第二

金匱誦讀17丨痓病2

金匱誦讀18丨痓病3

金匱誦讀19丨痓病4(內有冬季流感治療)

金匱誦讀20丨栝樓桂枝湯

金匱誦讀21丨欲作剛痙葛根湯

金匱誦讀22丨剛痙大承氣湯

金匱誦讀23丨溼家之為病

金匱誦讀24丨溼家

金匱誦讀25丨風溼相搏

金匱誦讀26丨麻黃加術湯

金匱誦讀27丨麻杏苡甘湯

金匱誦讀28丨防己黃芪湯

金匱誦讀29丨桂枝附子湯與白朮附子湯

金匱誦讀30丨甘草附子湯

金匱誦讀31丨太陽中暍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淺解 痓溼暍病脈証第二
    其主要脈證是「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痓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其病因多由病在太陽,誤用汗下;病機為表邪外束,邪從燥化,筋脈失養;治則當以解表生津,柔潤筋脈;方藥分別是:剛痓以葛根湯、柔痓以栝蔞桂枝湯,表邪傳裡,化熱化燥者擬大承氣湯。      溼病。則是以病因命名的病證。溼邪中人,先犯太陽,由於溼邪易流關節,鬱滯營衛,痺閉不通,故又謂之「溼痺」。
  • 金匱誦讀16丨痓溼暍病脈證治第二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一)(二)是證亦出《傷寒論》中。注謂: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
  •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原文朗誦+解讀】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也是每周兩期,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第十篇: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得吐者,為中病。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痙溼暍病脈證第二(痙篇)
    痙溼暍病脈證第二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7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2【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7】我們正在解讀《金匱要略》,作者東漢第一中醫張仲景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5)痙溼暍病脈並治第二●暍病篇
    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5)痙溼暍病脈並治第二●暍病篇王東海【原文】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原文】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注釋】暑髮長夏之時,溼土主氣,熱蒸其溼而為暑。《內經》謂: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熱溼各分則熱輕,熱溼相合則熱重。
  • 柳少逸老師講《金匱要略》·溼病
    柳少逸著《<金匱要略>講稿》二、溼病概說病證名。是《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篇中的內容。是以溼病的證狀、溼病的治法,及溼病治法禁忌來探討的。此證首見於《黃帝內經》。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中央生溼。」《五常政大論》云:「備化之紀,其令溼。」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3)痙溼暍病脈並治第二●痙病篇
    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3)痙溼暍病脈並治第二●痙病篇王東海【原文】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脈經》雲:「督脈為病,逆氣裡急,脊強而厥」,故有如是之證也(西醫稱之為腦膜炎)。【原文】夫痙家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注釋】緊如弦乃風木橫恣勁急之象(脈象如此),故筋勁急不柔。《脈經》雲:直上下行之脈。浮即為督,沉為衝脈之動也。
  • 金匱誦讀17丨痓病2
    今年,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記誦《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四)成無己注《傷寒論》,謂發汗太多則亡陽。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微不能養,則筋脈緊急,而成痓。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11)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上)
    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11)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上)王東海【原文】問曰:血痺病從何而得之?蓋勞則動熱而傷血液,脈大極虛不可印定眼目為某髒某腑之虛,總因臟腑不調,營衛不利,陰陽不相維繫而各造其偏,脈大者,臟腑之陰陽失偶而真氣外瀉,則氣少而虛也,或因內外勞傷而精氣暗耗也,此時其脈已病,其外未形也。【原文】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痺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 驅除暑溼、排除宿食、除溼退黃,《金匱要略》中吐法臨證應用
    及時排除病邪的治療方法,亦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匱要略》運用吐法,極其靈活,如用於驅除暑溼,排除宿食,除溼退黃等。《金匱要略》痙溼暍病篇第二十七條:「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本條是論述傷暑挾溼的證治,傷暑則身熱,挾溼則疼重,暑屬虛證。故脈微弱。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1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6【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11】中醫學並不完美,它是一個時刻變幻、難以琢磨的知識體系
  • 為什麼痙溼暍也算太陽病?
    歷來的醫家研究《傷寒論》,一般都把痙溼暍三種病排除在太陽病之外,或者說排除在六經之外,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很顯然,不是的,痙溼暍三種疾病其實也是太陽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之中,明確指出「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 兩千字總結《傷寒論》辨痓溼暍脈證第四
    (115)校勘:「痓」,王肯堂、方有執、喻嘉言等注本均作「痙」。《玉函》、《千金翼》「反」上有「而」字,《甲乙經》無「反」字。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病源雲惡寒名曰柔痓。(116)校勘:「而不惡寒」成本作「不惡寒者」。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
  • 學習背誦《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治,我已經堅持了2天.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痓。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痓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溼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36)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金匱要略釋義與方解(36)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治第十九王東海【原文】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注釋】按: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原文】病人常以手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注釋】按:證未詳,方亦缺,不釋。
  • 《金匱要略》七言記憶法
    《金匱要略》七言記憶法(一)痙病外邪阻經絡,內兼傷津又亡液。柔痙栝蔞桂枝方,欲作剛痙葛根湯。
  • 金匱要略——黃芪桂枝五物湯
    血痺輕證「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而血痺重證用甘溫藥治療,取理於《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用方思路】血痺重證雖氣血營衛俱虛,但治療並未氣血並補,因陰柔滋膩及補益之品,一則礙其邪,二則滯其氣,若用之,反而影響血脈通暢及邪氣的祛除;也未直接用活血化瘀法,因活血化瘀藥可破氣耗陰,若用之,不能行其瘀,反而損其陰血,使血脈更加澀滯不利。
  • 風引湯-金匱要略原文疑難辨析
    本方所治癱癎(xián 古同癇,古代癎與癲兩字通用)究為何病?注家多有爭議。①本方歸屬說。一些醫家認為,此非仲景方,故例於正文之後。觀《千金》第十四捲風癲門,載有紫石煮散,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chì zòng 手腳痙攣,口眼歪斜的症狀),日數十發,醫所不藥者方。又《外臺》第十五捲風癇門,引崔氏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除熱鎮心,紫石湯方。方名雖異,其藥味均與此方同。
  • 《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高級培訓班(河北第一期第2次集訓)
    培訓班題目:《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方證與疑難病治療。時間:2天3晚(共7場)。課程特點:仲景國醫導師,博士生導師,仲景十一大門人,經方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金匱要略》課程主講老師何慶勇主任醫師,以「辨病-方證-主證」為主線,系統解讀《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傳授大量不傳之秘,講課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讓您迅速成為一方名醫,讓您日門診量過百,讓您年收入過百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