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痙溼暍也算太陽病?

2021-02-07 慶餘閣


歷來的醫家研究《傷寒論》,一般都把痙溼暍三種病排除在太陽病之外,或者說排除在六經之外,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很顯然,不是的,痙溼暍三種疾病其實也是太陽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之中,明確指出「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首先,太陽病不僅包括了傷寒,還有所謂的痙溼暍,這三種疾病其實都是太陽病,但是不是傷寒,他們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有必要單獨拎出來,解釋一通。


其次,痙溼暍其實就是太陽病,這個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太陽病是集中表現在頭部的疾病,比如痙溼暍三者,其實都有頭部的問題,比如痙病其實就是腦膜炎,破傷風等類型的疾病,也有明顯的頭部問題。大家可以看到,整部《傷寒論》之中,所謂的太陽病的部位一般都集中在頭部,胸部,集中在胸脅。溼病表現也類似於傷寒,主要辨別點還是發病的部位在頭部。



痙病其實有很多種,比如我們知道的治療方法就有好幾個,有的葛根湯證,有桂枝加栝樓湯證,有大承氣湯證等等,這些都是常用的方劑,到了溫病學派的體系中,痙病的治療其實還有很多都是風溼導致的,所以需要用大量的風藥,比如羌活,比如防風。


學生時代,喜歡看書,就會對比,但是在書中就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溫病學派說《金匱要略》中的方劑治療痙病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用新的方劑來治療,所以溫病學派治療痙病的方劑有很多,但是就是不用《金匱要略》之方。其根源在於王夢英說了一句話,說近代哪個名醫治療痙病,使用經方,或效或不效,所以就不推崇了,自己開始摸索治療方式。


但是,我在看書的時候發現,《黃漢醫學》之中,就運用葛根湯,桂枝加栝樓湯治療各種痙病,也就是現代所謂的破傷風,所謂的腦膜炎等疾病。



溼氣病與暑病不一樣,但是又有類似之處,所謂的溼氣病其實就是寒溼,而所謂的暑氣病其實就是溼熱。暑氣病與溼氣病,很容易辨別,一個有發熱,一個沒有發熱,但是兩者都是脈細。而暑氣病與傷寒病又需要辨別,「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所謂,將溼氣病與暑氣病,太陽病放在一塊,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他們有很多類似點,又有很大的區別,一不小心就會誤治。


治療暑溼病時,暑氣病主要原因是少陽相火,所以治宜小柴胡湯,這個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如果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如果熱氣不明顯,天久淫雨,溼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而對於長時間疾病,或者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其實,在治療暑溼疾病時,只要是夏天,看一下五運六氣之中,是否有君火與相火,還有就是太陰溼土,火氣重就用小柴胡湯為主,溼氣重就以藿香正氣水為主。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痙溼暍病脈證第二(痙篇)
    為難治,這三個字是沒有的,是衍文,你們看看傷寒論中的痙溼暍就沒有這三字。其實這一段全是針對柔痙說的,柔痙之證,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這種就是柔痙,它的脈是怎樣呢?底下就是講的這個脈,他說如上述的太陽病,就是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而脈沉細者,柔痙這個脈是沉細。在表啊,怎麼脈沉細呢?
  • 脈診心悟系列:痙
    痙溼暍病脈證並治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几几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 周末分享:金匱要略方解與釋義(3)痙溼暍病脈並治第二●痙病篇
    【注釋】溼為痙病之主因,風為痙病之主證(風邪、溼邪合成痙病),風氣通於肝,肝主筋,風熱交作,則經脈勁急,直上下行(描述其脈象),督脈為病也(明確病之所在)。【原文】太陽病,發熱無汗,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 痙病的辨證施治
    」是剛痙還是柔痙?沒說,怎麼能知道是剛痙還是柔痙,就得從方測證,栝蔞桂枝湯是桂枝湯加栝蔞根組成。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應該是有汗的,所以這裡就是從方測證,能夠知道這是指柔痙證治,從而得知。下面來分析一下,「太陽病」三字冠以條首,證明它這就是初起首犯太陽,是表證。「其證備」,也就是告訴你,前面第2條講柔痙是什麼樣子啊?發熱,惡寒還是不惡寒?
  • 張仲景《傷寒論》​4 辨痙溼暍脈證 (原文及譯文)
    辨痙溼暍脈證作者:張仲景  傷寒所致太陽,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金匱要略·痓溼暍病脈證第二》【原文朗誦+解讀】
    第二篇:痓溼暍病脈證第二《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 金匱方淺論·痙溼暍病脈證並治一
    【痙病】痙:經脈拘攣不利《至真要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溼。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 再讀傷寒論,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這一條,上來就說「太陽病」,說明是表證,就會有頭項強痛。這裡是以頭痛症狀作為例子。病到了七日以上了,「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邪氣在太陽之經已經是行盡了,所以病就好了。
  • 脈經·平痓(痙)溼脈證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痓。
  •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痙溼暍病脈證第二(暍篇)
    這個裡急呀就是血虛、津液虛,這個腹肌它也拘急,這跟我們講的痙病是一樣的,這時候脈也弦。所以弦脈有時候主虛,是指這麼個虛。那麼這個脈呢,既弦又細又芤,裡頭沒東西,這芤脈,浮大中空謂之芤嘛,就是裡頭沒有,裡頭虛,裡頭沒血,所以芤脈也是亡血的一個脈。這是什麼道理呢,就是喪失水份太多了,喪失水分就是血液裡頭水份就是少了,所以古人說亡津液、亡血液,多汗者亡血嘛。
  • 【講經堂】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
    【原文14】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 《金匱要略》淺解 痓溼暍病脈証第二
    (2)《傷寒論》31條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本篇所論痓病,有二種不同概念,前面第4、5、6條所述,是由於太陽病過用汗法或中風病下後復汗,或瘡家誤發汗傷及津液,筋脈失養所致,屬於誤治後的壞證,其與後世內傷致痓大同。而剛痓(和柔痓)則又屬於太陽傷寒邪在肌表範疇,這是認識剛痓發病機理的關鍵。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