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的醫家研究《傷寒論》,一般都把痙溼暍三種病排除在太陽病之外,或者說排除在六經之外,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很顯然,不是的,痙溼暍三種疾病其實也是太陽病。張仲景在《傷寒論》之中,明確指出「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溼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首先,太陽病不僅包括了傷寒,還有所謂的痙溼暍,這三種疾病其實都是太陽病,但是不是傷寒,他們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有必要單獨拎出來,解釋一通。
其次,痙溼暍其實就是太陽病,這個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太陽病是集中表現在頭部的疾病,比如痙溼暍三者,其實都有頭部的問題,比如痙病其實就是腦膜炎,破傷風等類型的疾病,也有明顯的頭部問題。大家可以看到,整部《傷寒論》之中,所謂的太陽病的部位一般都集中在頭部,胸部,集中在胸脅。溼病表現也類似於傷寒,主要辨別點還是發病的部位在頭部。
痙病其實有很多種,比如我們知道的治療方法就有好幾個,有的葛根湯證,有桂枝加栝樓湯證,有大承氣湯證等等,這些都是常用的方劑,到了溫病學派的體系中,痙病的治療其實還有很多都是風溼導致的,所以需要用大量的風藥,比如羌活,比如防風。
學生時代,喜歡看書,就會對比,但是在書中就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溫病學派說《金匱要略》中的方劑治療痙病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用新的方劑來治療,所以溫病學派治療痙病的方劑有很多,但是就是不用《金匱要略》之方。其根源在於王夢英說了一句話,說近代哪個名醫治療痙病,使用經方,或效或不效,所以就不推崇了,自己開始摸索治療方式。
但是,我在看書的時候發現,《黃漢醫學》之中,就運用葛根湯,桂枝加栝樓湯治療各種痙病,也就是現代所謂的破傷風,所謂的腦膜炎等疾病。
溼氣病與暑病不一樣,但是又有類似之處,所謂的溼氣病其實就是寒溼,而所謂的暑氣病其實就是溼熱。暑氣病與溼氣病,很容易辨別,一個有發熱,一個沒有發熱,但是兩者都是脈細。而暑氣病與傷寒病又需要辨別,「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雲∶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所謂,將溼氣病與暑氣病,太陽病放在一塊,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他們有很多類似點,又有很大的區別,一不小心就會誤治。
治療暑溼病時,暑氣病主要原因是少陽相火,所以治宜小柴胡湯,這個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如果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如果熱氣不明顯,天久淫雨,溼令大行,蒼朮白虎湯。而對於長時間疾病,或者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其實,在治療暑溼疾病時,只要是夏天,看一下五運六氣之中,是否有君火與相火,還有就是太陰溼土,火氣重就用小柴胡湯為主,溼氣重就以藿香正氣水為主。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