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大乘無量壽經解-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

2021-02-27 老實聽話真幹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黃念祖)

 

  丙戌之冬,家慈梅太夫人壽辰,念祖敬承慈命,重印吾師蓮公夏老居士所會集之無量壽經千部,深願各地聞風興起,印者無量,讀者無量,發心獲益者無量,以廣法施而迴劫運。迺甫經逾月,而淨宗學會、儒佛同心學會,以暨崇儉素食會、萬國道德會、正誼學會等,諸方善信先後發心,續印此經達三千部,於以見人之好善,誰不如我。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念祖所印千部,既有家母舅南昌梅公為之序,又有家嶽丈三臺蕭公為之跋,而此次發心續印,諸公鹹慾念祖略敘梗概,用誌勝緣。雖自維淺陋,然於義不可以辭,謹就見聞感想所及,供養大眾,幸垂察焉。

 

  愚聞蓮師之集成此經也,首蒙宗教俱徹之大德慧老法師,於佛前持經攝影,以資印證。繼有禪宗大德月溪法師力贊速印。復有密宗大德超一法師協助流通。更有律宗大德慈舟法師親為科判,並在濟開講,盛況空前;拈花寺亦曾開講全部。至於領眾課誦此經,則有極樂庵方丈妙禪老和尚;並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薌社長,在寺開講兩月。而長期以此自課者,則有悟妙法師、本覺法師,與比丘尼心常師。發願註解此經者,則有曾著蒙藏佛教史之妙舟法師。期以十年精力為此經疏鈔者,則有淨宗祖庭石壁山玄中寺方丈雪峰法師。妙雪兩師,與續可法師,均為大學畢業;妙續兩師,又均曾服務於軍政教育各界者也。而續公出家因緣,則半由此經。當其幼年,即於吾師信仰極深。中年發心學佛,吾師即以此經授之曰:佛法非同小緣,宜先熟此以培善根。乃未半月竟能背誦。吾師嘉其猛利,為講淨宗要旨,連夕達旦,凡四十日。隆冬風雪,爐火無溫,聽者講者俱忘寒疲。續公欲企淨業大成,未幾敝屣世榮,披剃圓具。現已宏法平津,群推其慧辯特出,皆此經有以啟之。

 

  以上所述,均為目前出家大德,與此經有殊勝因緣者。至若唐宋以前,高僧名賢受持讚演,獲得靈感者,不可勝數。而現在居士中得益此經者,尤多可紀:有素不信佛,因睹此經善根頓發,遂率眷屬同受皈戒,最先課讀,最先成誦,最先印行二千部於十五年前者,故丕威將軍張公憲臣也。十年課誦此經,從未間斷,且在黃陽山閉關手寫數本施人,古稀高齡,健逾少壯,李西原老居士也。多年沉痾,百藥罔效,因拜誦此經宿疾頓瘳,正信既啟,判若兩人,發願盡未來際讀此宏此者,黃正明女士;踵而行之者,李明坤、梅葛明、錦明女士等也。乍讀此經歡喜讚歎,未幾即能背誦如流,從此皈向佛門,志修淨業者,張輔卿將軍也。發心手寫此經,預備將來影印者,則有蕭公方駿、郭公則澐、李君廣平。因誦持而堅正信,或為日課,或能背誦,或除宿障,或增善根,則有曲善堂、夏悟明、王述宗諸居士。雖向佛乘,未獲途轍,驟遇此經,如貧得寶,則有馮性圓諸女士。夙信淨土,自謂已窺堂奧,及讀此經,始愧往昔未得門徑;又聞吾師講解,乃知此法頓賅八教,圓攝五宗,廣大精深,令人歡嘆、愧奮於不能自已,則念祖與黃臚初中將、齊重九居士等也。至於讀誦此經,或著顯效,或獲密益,耳目所及,已難悉數。亦有乍信乍疑,隨人言轉,或熟視無睹,或期諸將來,此雖福緣未具,善根容有發時。若於原譯即未遍讀,會本更未詳參,妄逞瞽說,意存嫉妒,則竟是波旬眷屬,如來所謂可憐憫者。本經有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又云:「惡驕懈怠及邪見,譬如盲人恆處暗。」於以見眾生機感各各不同,善根不可思議,業力亦不可思議,我佛已屢言之矣!念祖初獲此本,未遑措意,迨蒐集五種原譯,逐一披讀,始知此經非特為淨土群經之綱要,而且於世道隆汙,國運興衰,有絕大關係。又檢三家節會之本,詳參互校,益恍然於吾師弘法救世之苦心,與會集此經之精慎,實非淺識寡學所能夢見。宜乎緇素大德,先後倡導、讚嘆,不謀而同也。

善乎沈善登居士(曾著報恩論,近代佛學界特出人物也)之言曰:淨宗之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此經備示依正莊嚴、修持位次而外,實如前跋所謂:苦樂忻厭、生佛感應之理,闡發盡致;顯密性相、事理因果之義,賅括無遺,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讀,有心救世者在所必宏也。慨自世風日下,人心陷溺,同業共感,劫運空前,群感切膚,鹹思挽救。然而劫由業成,業由心造,欲迴劫運,須正人心。世風未轉,劫運難迴,苦因不拔,苦果難出。本經菩薩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剴切指示濁世致苦之由,與出苦之方,深悲極慈,重重誨勉。其間歷敘眾生以三毒五惡之業,招輾轉痛燒之報,儼然為今日災劫寫照。欲令眾生觀果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來,離苦得樂。若僅知持名,不明綱宗,即昧往生正因,難收感應效果。是以本經於禮佛現光之前,又復偈示:「佛所行處,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以上十三句經文)蓋法不異佛,佛不離法,此經誦持處,即佛光照攝處。更有如前跋所云:果能受持讀誦,必獲開慧滅業、延壽增福之效;普遍流通,實有移風易俗、矯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開國,特重此經。宮庭課誦,著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相安。迨乎末葉輟誦,綱紀日紊,而清社亦顛覆隨之矣。會疏有云:此經乃七難消滅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訣。實為確論,非讆言也。

 

  猶憶日寇鴟張,國都播遷,林故主席禮請海內唯一耆德虛雲老法師,主持法會。念祖服務後方,幸獲皈依。老法師諄諄誥誡吾人,亦以挽劫修道,自他俱利,莫如潛心淨業。當代龍象太虛大師,提倡建設人間淨土,亦曾詳引此經文句。與夫蓮師會集此本之深心,示現雖異,而悲願無殊。由是觀之,無論挽劫修道,與建設人間淨土,莫不以此為根本階梯,可斷言矣。此經多印一部,持誦多增一人,即減少一分業力,挽回一分世運。所望弘法長德,憂世賢達,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達俗、事理雙融之契經,凡聖齊攝、性修不二之寶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輝,則其潛消災禍,扶翌倫紀,效力之偉將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圖莫善於此,救時之要亦莫先於此。耆碩俊彥所見皆同,幸勿等閑視之也。

 

  更有進者,如來懸記,此經獨留。值斯經者,皆可得度。報恩論云:「人道一日不壞,則此經一日不壞。」又謂此乃佛說一切經中真實、圓頓、了義,反乎此者即皆魔說。可謂大聲疾呼懇切極矣。竊意當來獨留者,必為此本無疑,因其備具諸譯之長故。又復當知,彌勒菩薩即受此經於佛,且曾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見悲華經)。凡於此經受持宏揚者,即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之所擁護。然必肯讀肯弘,方能與菩薩本願相應。因此菩薩受佛重誨,於此經典作大守護故。至於會集緣起,及其重要意義,具詳梅黃兩序,暨大經合讚中。威遠黃君,為吾師入室弟子,梅公則與吾師同遊佛海,幾四十年。南梅北夏,有若岱華並峙。相知既深,所言尤確,詳閱兩序,再讀本經,更易瞭然。固無待念祖複述。仍將大經合讚節印於後,深研熟味,獲益無窮。切望讀者加之意焉。

 

丙戌嘉平佛成道日弟子江陵黃念祖敬跋

 

  弟子眾等敬以印經功德,迴施法界一切有情,此經所在鹹蒙慈光,夙現冤親,同獲解脫,凡有受持讀誦印寫流通,罪障消除,福慧增長,並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民無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共登覺岸,圓證菩提。十方善信,鹹同此願。

相關焦點

  • 063大乘無量壽經解-二、本經原跋
    敬跋重印大經會集本後(蕭方駿)   丙戌十月十九日,為北平廣播電臺臺長黃念祖君之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壽。太夫人欣然喜曰:「一切供養,法供養最,培植福慧,莫先印經。吾聞《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鄆城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曾經宗教俱徹、行解並超、緇素共仰之大德慧明老法師所印可。稱為文約義豐,詞暢理圓,囑其及早流通,以利有情。吾長兄擷公稱為集漢吳魏唐宋五種原譯之大成,為古今盡美盡善之本。極樂庵華嚴講座律宗大德慈舟法師,曾親為科判,並以此本在濟南淨居寺講演,聽眾歡贊,盛況空前。
  • 連載01|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
    序(淨空法師)  黃念祖居士大經解序 釋淨空  丙寅之秋,餘於美國東西兩岸弘法,歷十大城市,僑胞中頗有能信彌陀淨土且發願依教奉行者,喜悅無量,知其善根福德不可稱量也。道經洛杉磯,遇故人翟氏兄妹云:家嚴八秩慶,印經以為壽,如何?
  • 【連載】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後漢支婁迦讖譯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編輯說明前 言經 題法會聖眾第一德遵普賢第二大教緣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來源網址:https://book.bfnn.org/books/0110.htm#a000編輯說明作者撰寫《大乘無量壽經解》後,又著此本《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何以故?
  • 033大乘無量壽經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之一
    蓋以凡夫聞名後,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三輩各有三,則為九,是則《觀經》中之九品也。九品各含九,則為八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今於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
  • 045大乘無量壽經解-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報輕在前,重苦在後。如似王法治罪,先杻械詣市殺之。先現報後入地獄,故云『極刑』。」其義謂,作惡受報,先受現世輕報,身後復受重報。如王法中,懲治罪犯,先置獄中,身被枷鎖,受諸劇苦。此喻現身苦報。最後乃處以極刑,斷其生命。「極刑」即喻地獄。地獄之苦,如火焚身也。又死後墮入三途,乃有泥犁、禽獸、蜎蠕之屬。地獄尤苦,故云「極刑」。「魂神命精」見《漢譯》。《魏譯》作魂神精識。
  • 012大乘無量壽經解-發大誓願第六之一
    此大誓願,妙德難思。如《甄解》曰:「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是以《行卷》以卅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正覺功德廣大。文曰:『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 021大乘無量壽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解脫者,涅槃三德之一。復名之為「輪」。輪者,圓具之義。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離有無」者,離有無之二邊。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究竟解脫,是「無邊」義也。亦即《論註》中「畢竟平等意業」也。末後直雲「平等覺」(「平等覺」亦彌陀聖號)。頓顯第一義諦,畢竟平等,萬法一如。曇師此讚,剖顯無邊光佛號之深義。此真能讚佛者也。
  • 【連載】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大教緣起第三】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後漢支婁迦讖譯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編輯說明前 言經 題法會聖眾第一德遵普賢第二大教緣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進第五發大誓願第六必成正覺第七積功累德第八圓滿成就第九皆願作佛第十國界嚴淨第十一光明遍照第十二壽眾無量第十三寶樹遍國第十四菩提道場第十五堂舍樓觀第十六泉池功德第十七超世希有第十八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注-34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注本 集 講 座 文 字 內 容庚七、聞名普益 分十又本經諸大願與此願相較,則此願最為真實,蓋表此願乃真實中之真實也。「至心」者,至誠之心也,至極之心也。《金光明經文句》曰:「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徹」者,徹底。「到」者,達到,即遊子到家之到。「心源」者,自心之本源。「盡」者,窮盡。「實際」者,即本經中「真實之際」。「信樂」者,信順所聞之法,而愛樂之,即信心歡喜也。又「至」者,真也,誠也,實也。「心」者,種也,實也。
  • 知禮大師 | 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2/20)
    文成印壞者,《大經》二十七云:「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以喻凡夫現在陰滅,中有陰生。今藉此文,以喻往生菩薩此土陰滅,彼國陰生。須知垂終自見坐金蓮身,已是彼國生陰故也。《成論》明極善、極惡俱不經中陰,如䂎矛離手也。上雖三品,但是上輩。次總示三輩往生之者俱出輪迴。言隨三輩者,非謂隨他,蓋是隨己所修三輩行業,皆能橫截五道,永得不退也。大本云:「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道。」
  • 張學謙丨跋周廣業未刊稿《讀相臺五經隨筆》
    圖一  《讀相臺五經隨筆》初稿本國圖又藏稿本一部三冊(索書號:A02049),凡《讀相臺五經隨筆》四卷《續筆》一卷,非周氏自筆,當是倩人謄錄。鈐「周廣業印」白方、「畊厓」朱方、「吳騫讀過」白方、「馥」朱方、「廣伯」白長方等印。有孫志祖、錢馥、陳振墀等人批校,皆校勘文字、指正闕誤,於是書頗有助益。
  • 【連載】法藏因地第四【淨土大經科註】
    選載資源:弟子規.tw - 弟子規資訊平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註夏蓮居居士會集釋淨空法師科判黃念祖居士集註目錄 序(淨空法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科會(黃超子居士序)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梅光羲居士序) 二、本經原跋敬跋重印大經會集本後(蕭方駿居士跋)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黃念祖居士跋)三、大經合贊四、蓮翁恩師八秩壽讚五、註經偶頌六、本解常引經論目錄
  • 小乘佛法的四法印與大乘佛法四法印有巨大差別
    四法印有小乘四法印、大乘四法印。小乘四法印是苦、空、無常、無我,或者說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求皆苦、涅槃寂靜。而大乘的四法印和小乘的四法印對苦、空、無常、無我和涅槃的理解是天壤之別的。大乘的四法印是什麼呢?首先看無常。
  • 共更新304本
    五經.嘉靖31年跋.魁本大字校刊本 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藏古籍73. 周易集解.存卷五至十.四冊.唐.李鼎祚撰.南宋嘉定五年鮮于申之蜀地刻本.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藏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藏古籍74. 凝園讀易管見』十卷.羅典.明德堂【清乾隆31年[丙戌]:1766】75.
  • 妙印法師:《大般涅槃經》導言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奉詔譯妙印法師恭誦《大般涅槃經》導言妙印法師 敬撰此經後印版本,雖各自保持著南本或者北本的名字和外貌,但,給人的總感覺,就是南本不是完全是南本,北本也不完全是北本,「不南也不北,強名:近代版本。
  • 知禮大師 | 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1/20)
    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談行法,無不為顯此之覺體。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觀法,為門不同。如一行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方等三昧觀袒持顯;法華兼誦經;觀音兼數息;覺意歷三性。此等三昧,歷事雖異,念佛是同,俱為顯於大覺體故。雖俱念佛,而是通塗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三昧,託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託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 三法印
    三法印的內容,廣義而言,是指世間一切幻化的現象。它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一切小乘經典都是以「三法印」來印證是否為佛說;大乘經典則以「一實相印」來印證佛法的究竟與否。然而實際上,「一實相印」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之所以有不同的立名,實在是因為眾生的根機有利鈍的差別,因此佛陀說法才有廣略的方便,而究竟之理只有一個。
  • 妙印法師答疑:《大般涅槃經》的精髓是什麼?
    《大般涅槃經》導言妙印法師 敬撰《大般涅槃經》是由北涼天竺沙門三藏法師曇無讖尊者翻譯。此經後印版本,雖各自保持著南本或者北本的名字和外貌,但,給人的總感覺,就是南本不是完全是南本,北本也不完全是北本,「不南也不北,強名:近代版本。